刘伯温的时务十八策,堪比诸葛亮隆中对,朱元璋看后尽毁不敢留世

刘备三顾茅庐时,诸葛亮发表了《隆中对》,为刘备勾勒出三分天下有其一的宏伟蓝图,后帮助刘备成就一番霸业,成为千古传诵的智囊型人物。

朱元璋打天下时,听说了刘伯温的大名,打算延请刘伯温出山,帮助自己建立不世功勋。朱元璋手下一个叫做孙炎的人自告奋勇说,我去聘请刘伯温。孙炎也是一个满腹经纶的人,作诗“百纸立尽”,一笔文章写得好,能言善辩。结果在刘伯温那里碰了一个软钉子,刘伯温拒绝出山。

但是孙炎不气馁,坚持不懈,一心要聘请刘基出山,不然,自己说出了大话,事办不成,这脸往哪里搁?刘基说,我不能跟你一起出山。但是你的一份热心,确实感动了我,我把祖传的一把宝剑赠给你,希望你能在朱元璋的带领下走上光明大道,我在青田山下为你们祈福。

孙炎写了一首诗,把宝剑退还给刘伯温。诗中有一句话:“宝剑赠天子,斩不顺命者。”意思是宝剑应该送给未来的天子,天子有权用这个宝剑斩那些不听命令者。这句诗一语双关,把刘伯温吓出几行冷汗,也让他冷静起来。有时候知识分子在宝剑面前,真的很无奈。

1336年,50岁的刘伯温应朱元璋诚挚的邀请,到应天(今南京)去面谒朱元璋。此时朱元璋33岁,占据了应天,称吴王。刘伯温刚到朱元璋吴王府时,并没受到朱元璋的重视,只是授了个军中祭酒的小官。

据民间野史记载,刘伯温第一次见朱元璋时,朱元璋正在吃饭。刘伯温在他饭桌前站了好久,朱元璋才抬起脑袋来,问刘伯温:“听说你是进士,能即兴写诗否?”

刘伯温内心冷笑,说:“读书人的基本功,怎么不能?”朱元璋举着筷子在空中晃了两下:“以这个为题!”刘伯温脱口而出:“一对湘江玉并看,二妃曾洒泪痕斑。”朱元璋冷笑道:“秀才气味。”刘伯温说:“还没完呢。汉家四百年天下,尽在留侯一借间。”

前两句用了圣人舜帝和老婆娥皇及女英的典故,后两句也用了个一个典故,是说刘邦和项羽争夺天下处于胶着时,谋士张良趁和刘邦吃饭时,从刘邦的餐桌上抓过一把筷子,然后就一二三四地分析这样做的优劣,每说一条,就放一根筷子在桌上。这就是“借答代筹”成语的由来。

朱元璋听了刘伯温的这首即兴诗,大吃一惊,扔了筷子,弹起来握住刘伯温的手,说:“咱们真是相见恨晚啊!”

朱元璋询问手下谋士陶安:这新来的四人,到底水平咋样?”陶安说:“论管理,我无法和章溢、叶琛相比;论学问,宋濂甩了我几条街;论谋略,刘伯温如果自称第二,天下没有人敢称第一,何况是我。”朱元璋自此下定决心,重用刘伯温。

据传说,刘伯温在下山辅佐朱元璋前,他得过一部天书。一次刘基在山中独坐,突然发现山壁上有四个字,“山为基开”,意思是这座山为刘基而开。刘伯温走上前去,山突然打开一道石门。继续走进去,又一道石门打开,只见一个道士横卧在石床上,指着一本书。

刘基上前一看,是一部兵书。道士一翻身,问,你对这部书有兴趣吗?如果你明天能够把这个书的内容背诵下来,我就把我掌握的全部术数全部本领传授给你。刘基记忆力惊人啊,这部书第二天就倒背如流,所以他就得到这个道士的真传,成为前知五百年、后知五百年的神人。自然,这些都是民间的传说。

刘伯温到应天后,暂住在孔庙之中。几天后,他向朱元璋献上《拟时务十八策》。主要内容有:

天下非一人之天下,唯有德者居之。今元王朝失德,中华大地如一锅沸水,百姓盼望有德之人如大旱盼甘露。如您能效仿商汤、周武吊民伐罪,就可顺应民意,取而代之;蒙元运穷,势如强弩之末,红巾军转战中原,元兵不堪其扰,无暇旁及其余,此天赐良机,宜竭全力,略定东南,而后挥师北上,王业可成;秦朝末年陈胜第一个革命,第一个称王,这种事不要干,我们现在更应该打着韩宋帝国的旗号开疆拓土;我们有两个敌人,西边的陈友谅,东边的张士诚,我们第一个敌人应该是陈友谅,先南后北,先陈后张;得民心者得天下,得民之道在于修德省刑,轻徭薄赋;尚贤者政之本也,招揽天下俊杰,为我所用;耕不忘战,战不忘耕,以耕备战,以战护耕。

后面十策的主要内容是:君欲任贤,当如用器,择可惟长,使人尽其才,材尽其用,此用人之道而治国之大要也;兵民一体,内坚外完,则谁能我敌;与民休养生息,乃能长治久安;赏罚分明,则令行禁止,威权自立;兵行过处,计丁给田,使民来归,而后编户定籍,保甲连环,如此则老有所终,幼有所养,不致背井流徒;尊儒重孔,兴塾廷师;审时度势,因势利导,决壅去蔽,兴利除害,则取舍在我,无往而不适,何患帝业之不成哉!

据说朱元璋看完《时务十八策》后,先是心花怒放,如醍醐灌顶,大彻大悟,紧接着就是背后发冷、毛骨悚然。他无论如何都想不到,世间真有这样的奇才,能在胜利的曙光未现时就谋划出建国大纲。《时务十八策》几乎就是朱元璋内心深处角落中那个喷薄欲出,但凭他的智慧水远都无法喷出来的想法。如果让《时务十八策》公之于世,将来功成名就,他人定会归功于刘伯温的谋略,一如诸葛亮的《隆中对》,这定会让朱元璋万分失色。

朱元璋看完《时务十八策》后,就把它处理了。有人说是朱元璋藏了起来,有人说被朱元璋一把火烧成灰。还有人说,朱元璋看过《时务十八策》后,马上来见刘伯温,升刘伯温为军师。朱元璋对刘伯温说:“你从来没有给我上过什么《时务十八策》,明白吗?”刘伯温点点头。

后来,刘伯温的《时务十八策》果然失传了。现在所列的这十八策,都是后人破译了刘伯温所著的寓言体散文《郁离子》,而总结出来的。

刘伯温向朱元璋上书陈述的《时务十八策》,算是大明开国的基本国策。朱元璋按照刘伯温的时务十八策,在刘伯温的神机妙算帮助下,先集中兵力,打败西边的陈友谅,然后又战败东边的张士诚,发兵将大都的蒙元政权赶出漠北,推翻元朝统治,建立了大明王朝。(文/司马千文)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