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从容地在几万敌人眼前走过去,还让人竖上...

他从容地在几万敌人眼前走过去,还让人竖上“毛泽东由此上山'的牌子

1947年8月,毛泽东在靖边县小河村主持召开中共中央前委扩大会议,提出了用五年时间(从1947年7月算起)推翻蒋介石集团的设想。

会议刚结束,刘戡就率七旅之众向小河村扑来。

这时的毛泽东和中共中央机关四面临敌,周恩来说:“真是四面楚歌啊!”毛泽东却乐观地打趣道:“可还没有风声鹤唳呢!”

经过研究,大家按照毛泽东的意见,顺大理河而下,向东朝榆林方向走,迎着敌人西进的快速部队方向行进。任弼时忧心忡忡地说:“这条路充满了刀光剑影。”毛泽东念了一句鲁迅的诗:“怒向刀丛觅小诗嘛!'

8月1日,毛泽东一改常态,由夜行军变为白天大摇大摆地行进。

胡宗南闻讯双拳出击:派飞机从天上炸,派刘戡在地上追。

毛泽东一面和刘戡等兜圈子,一面令彭德怀发起榆林战役,配合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的大战略,打得邓宝珊向胡宗南连连求援。8月7日,蒋介石飞抵延安督战。

8月13日,毛泽东率领的中共中央机关身陷危境,刘戡、董钊和钟松两路敌军,把毛泽东逼到黄河以西、无定河以东的狭小地区。

8月17日,毛泽东等在乌龙铺住了一夜,又向东走,来到黄河岸边。刘戡率领的七旅之众向毛泽东紧紧逼近。

此时的毛泽东和中共中央机关,前有黄河天堑,后有数万追兵,形势万分危急。刘少奇、朱德闻讯焦急万分,打来电报建议中央立即过黄河。彭德怀也派人送信,建议赶紧过河。

而刀丛中的毛泽东不惊不慌,在曹庄的一个窑洞里召集会议,研究路线问题。

会上,“昆仑纵队”司令任弼时建议向东走。而向东走就要过黄河,毛泽东表示反对,他语气坚定地说:“我有话在先,不打败胡宗南,绝不过黄河!'

善于协调的周恩来连忙说:“主席,我们要过前面的葭芦河,不是过黄河。我们过了葭芦河,回旋的余地就大了。'毛泽东未置可否。

这时,侦察员匆匆来报:刘戡冒雨从乌龙铺出动了。

毛泽东说:“既然敌人这么积极,我们动身吧!继续顺河东上。”

雨夜苍茫,毛泽东等步步艰难地摸到了葭芦河边。

可是,由于近日连降暴雨,葭芦河水暴涨,几里外都能听到河水的奔腾咆哮声。

侦察员来报:“敌人已到曹庄,继续向我们逼近。”

这时,子弹已在人们耳边呼呼地既飞又响,几个战士悄然倒下。

敌人的先头部队已经占领附近的山头。而毛泽东这边,警卫部队只有两个连,二百多人显然无法对付几万敌人。

向东的路,已经走不通了。 而几万敌人,就在眼前。

毛泽东等似乎已经插翅难飞了。

谁能把这支队伍从这样的绝境中带出去?

“烟!给我拿烟来!”毛泽东伸出手轻声说。

毛泽东大口大口吸着烟,大家的心也跟着烟头一闪一闪地跳。

忽然,毛泽东把烟头一扔,几乎是吼道:“放心跟我来,绝不过黄河!”

这一走,出乎所有人的意料,大家惊呆了!

警卫员们如梦方醒,急忙跑上前去保护,毛泽东把他们喝退了。

毛泽东如入无人之境,泰然自若地向前走着。

“昆仑纵队”紧随毛泽东,排成两队悄悄地走。

谁也没想到,奇迹在这时出现了:敌人几万追兵呆若木鸡地看着毛泽东,几万支枪都哑巴了。

毛泽东和他率领的中共中央机关,就这样大摇大摆地走了过去,没有人追击他们。

任弼时让王参谋把上山的痕迹抹掉,以免让敌人知道他们的行动路线。

毛泽东转过身子说:“没关系,你们就在这里竖块牌子,写上'毛泽东由此上山’ ,那些蠢货也毫无办法!”

王参谋摇着头说:“不行,敌人离我们这么近,说到就到,太危险了。”

毛泽东把手中的棍子往地上一戳:“给我竖,我叫他追,恐怕他没这个胆子!”

毛泽东走到山顶后,听到山下传来枪声,他索性找了块石头坐下 了。

过了一会儿,侦察员气喘吁吁地来报告:是对岸的民兵在打枪。

毛泽东站起来继续走,侦察员又来报告:敌人追到山底下,看到 牌子,怕中埋伏,没有上山来。

毛泽东顺着山坡来到白龙庙村前,坐在青石上休息。他遥望黄河,忽然唱起了京剧《空城计》:“我正在城楼观山景……'。

这一真实战例,简直不可思议。毛泽东就是这样:面对危局,他常用险招取胜,险得令人窒息,妙得让人叫绝!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