争鸣◎李胜灵:这才是陈忠实笔下的田小娥
这才是陈忠实笔下的田小娥

随着影视业的迅猛发展,每年都有大量的影视剧出品,宣传阶段,个个都以主角渲染为噱头、以鸿篇巨制、良心之作等为标榜,可往往面世之后却令人大跌眼镜、大失所望。也因此,我几乎从不追剧,更不去看那些采取饥饿营销手段的影片首映。而是在别的朋友观后推荐下才选择性的观看。近期热播的电视剧版《白鹿原》便是如此。
还未上映,网络上的宣传就铺天盖地的,因之前对影版的失望度极高,因而对于剧版期望值也不大。直到其播出过半,几位好友都推荐说,这个版本确实不错,自己才开始点播观看。
没想到这一看,就被吸引住了:演员阵容自不必说,即便是配角,也都个个堪称戏骨级别,特别是二豆的扮演者,傻而不憨、丝毫没有表演的痕迹,真真是演活了;值得肯定的是剧版在尊重原著基础上进行的改编,与原著融合的天衣无缝,更是对原著的更好诠释和延伸;还有一点就是,抛开剧情,这也是一部陕西民俗展示片,宗族礼法、乡俗民规、民间请神祈雨等等,特别是那些在今天已经几近消失的童嬉的展现很细腻、很到位,瞬间就让人有一种拉回童年美好记忆的时空穿越感。
要说的是,自己看剧版最大的感触就是,剧版的田小娥才是符合原著的那个田小娥。当然,因为个人理解不同,因而一千个人心中就有一千个田小娥,电视剧版田小娥应该就是符合我心中的田小娥形象。
网上有人将影版和剧版小娥进行了对比,认为“张雨绮演出了强悍和风骚,和黄土地非常契合,而李沁版田小娥更像江南水乡的纯情农村少女。”对这一评价,我真真是无语了,这完全是对黄土地上千千万万女性的曲解和误读。田小娥是剧中众多女性中的一个典型的悲剧代表,她的个性并不能代表黄土地上的所有女性,更何况田小娥的个性也并非强悍和风骚,自己认为,作出上述对比和评论的人根本就没有读懂《白鹿原》!

田小娥本就是一个充满悲情、让人同情的悲剧女性角色。
相比之下,电影版满屏都是情色肉欲,就是在刺激感观,没有将田小娥的丰富内涵和无奈无助演出来,而是让人觉得她就是个骚货,结局应该悲惨,叫人同情不起来。
剧版则不同,把本就善良纯洁勤劳的女性演的鲜活,把被封建礼教、恶劣落后的社会生存环境逼的无路可逃的田小娥演的特别到位,演出了内涵,引人思考,让人痛恨那个社会。
应该说,这确实是编剧之功,剧版的田小娥形象,让人看到除了她风情以外更真实更立体的一面,她饱受压迫下的挣扎与反抗、她外表柔弱但内心倔强。更多的是一种柔中带刚、惹人怜爱的气质。这样的田小娥,看似柔弱,却有着与时代不符的张扬。她渴望一个家,渴望安分的日子,渴望有一个男人疼爱自己,为了追求自由的爱情她可以放弃别人眼中锦衣玉食的生活;当发现被鹿子霖欺骗、利用,她敢在鹿子霖身上撒尿以示愤怒,敢于挑战男权;当看到白孝文因她受鞭刑时,她担心内疚,感受到他的真情时,她渴望被爱的心理得到释放……这一切,造就了一个善良纯朴、无助无辜又劣迹斑斑的女性角色。她身上带着与生俱来干净的美丽特质,尤其眼神中透露的纯净气质更是楚楚动人,符合原著角色。
在那个讲究宗族礼法的时代,田小娥一步步被推向悲剧的结局,她心中有难以言说的苦痛和渴求依靠的柔弱。她泼辣、率性,对命运不低头,对欲望不避讳,对现实不接受……可是最终还是在时代和环境的碾压下,悲剧收场,甚至死后都没能安宁……
剧版的田小娥让人、牵挂,因她的种种不幸遭遇而叹惋、心生怜悯。同时也着实让人内心产生了强烈震撼:对旧式宗族礼制优劣性的思考;对女子在旧社会所处地位以及遭遇的思考;对人们愚昧、冷漠、势利、等劣根性的思考……

李胜灵:笔名小媤,中国散文学会会员 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员 陕西省作协会员。
1978年生,陕西长武人,毕业于陕西师范大学中文系新闻专业,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专业在职研究生学历。编辑职称,现任泾阳电视台培训部主任。
“泾河文化之旅”活动总策划、总执行足迹遍及泾河流域陕甘宁三省五市近三十个县区,走遍泾河流域第一人。采风成果结集为《泾河文化之旅丛书》,并担任主编,其对泾河文化的研究还在不断深化之中;《沙漠驼铃——李若冰追思文集》副主编;参与了《国学大师吴宓》、《小草永远在歌唱——雷抒雁追思文集》等书籍的策划、编辑工作。

剧版的田小娥让人、牵挂,因她的种种不幸遭遇而叹惋、心生怜悯。同时也着实让人内心产生了强烈震撼:对旧式宗族礼制优劣性的思考;对女子在旧社会所处地位以及遭遇的思考;对人们愚昧、冷漠、势利、等劣根性的思考……
李胜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