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故事】树梢上的中国■梁衡:中国枣王——红枣已经成了人们心中的中国符号!
中国枣王
文/梁衡

枣园寻访

梁衡绘图:枣树王
梁衡,1946年生,山西霍州人。著名学者、新闻理论家、作家。长期从事新闻工作,曾任光明日报记者、国家新闻出版署副署长、人民日报副总编辑。全国人大代表、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博士生导师、全国记协特邀理事、中国作家协会全委会委员、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小学语文教材总顾问。著有新闻三部曲:《记者札记》《评委笔记》《总编手记》及《梁衡新闻作品导读》。散文集《觅渡》《洗尘》《把栏杆拍遍》《千秋人物》等。科学史章回小说《数理化通俗演义》、写作研究集《毛泽东怎样写文章》《我的阅读与写作》,政论集《官德》《官场沉思录》《干部修养谈》等。出版有《梁衡文集》九卷。曾获青年文学奖、赵树理文学奖、全国优秀科普作品奖、全国好新闻奖和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代表作有《觅渡,觅渡,渡何处》《大无大有周恩来》等。先后有《晋祠》《觅渡,觅渡,渡何处》《跨越百年的美丽》《把栏杆拍遍》《夏感》《青山不老》等60多篇次的文章入选大、中、小学课本。
1
中国是个红枣的国度,占世界红枣产量的百分之九十八。世界红枣看中国,中国红枣看陕北,陕北有个红枣王。
这个王不是自封的,是经联合国正式加冕的。迄今,联合国粮农组织共评定出世界农业遗产地三十六处,中国佳县即是其中之一。但不是稻麦杂粮,而是红枣。正式的桂冠是:“全球重要农业遗产体系·中国佳县古枣园”。
佳县有个小村,名泥河沟,村前有座枣园,内有三百年以上的枣树三百三十六株,其中三株已愈千年,更有一株被确认为一千四百年,高八米,要三人合抱,这就是我们要说的枣王。
今年8月我慕名去朝见枣王。正当盛夏,北京酷暑难熬。而泥河沟却浓荫盖野,绿风荡漾。小村前临黄河,后靠群山。一条小支流从深山中蜿蜒而出,临入黄河之时顾盼生辉,绕了六个小弯。每个弯中都揽着数户人家,组成了一个村落,这就是泥河沟村。村前,滔滔黄河奔流而去,岸边起伏的金色山崖点缀着油绿的枣林,黄绿交替,明暗生辉。更远处千沟万壑,奔来眼底,万木葱茏。这里便是枣王的王宫所在。背黄土高原之绿树兮,面大河奔腾之涛声。
枣王雍容大度,体态庞大,主干短粗,拔地而起,如堡垒镇地。由于年深久远,树身由下向上开裂成数股,或宽或窄,都向左绕旋而上,力如拉丝、缠绳。树身上的纹路跌荡起伏,如虎豹、如断崖、如乱云。枣木本来就是暗红色的,树皮撕裂后炸出的细毛,或卷或竖,怒发冲冠。枣王就是一头红毛狮子,卧于园中,不言自重,威风凛凛。令我们这些只不过数十年“人”龄的、细皮嫩肉的高级动物顿生几分敬畏。而主干之上,又顺左旋之势连发出三根大枝,都有水桶之粗。连卷带拧,裹着青枝绿叶,呼啸着向蓝天探去。树下三十多亩的枣林全是它的臣民,前呼后拥,枝繁叶茂,也都在数百年以上。但无论多老的树,在阳光下一律闪烁着油亮的叶片,垂挂着沉甸甸的枣子。这时从河面上吹过来一阵轻风,奔腾往复舞于林下,飘举升降,摇枝弄叶,哗哗作响。快哉,大王之风。
一棵枣树的根可扎到方圆百米之外,任你多么贫脊、干旱的土地,它都能像雷达扫描一样,搜取石缝、土层中的那一点点的营养、水分。三十年前我当记者时采访过一个枣树研究所,他们在树根下挖了一个很深的剖面,装上玻璃幕墙,观察枣树的生长。那细如蛛网的根系,天罗地网,连观察者都被网入其中。现在,我背依枣王,脚踏大地,想象着这千年古枣园下,该是怎样的一个网络世界。
我第二次去泥河沟,正好是九九重阳节的那一天,秋高气爽。看万山红遍,星星点灯,落枣满地,如红毯迎宾。真的,毫不夸张,主人见有客来,先提一把扫帚,就像冬季扫雪一样扫开落枣,为客人清出一条路来。我来到枣王身下,摘一颗红枣细品着它酸甜绵长的味道,像是咀嚼着一部史书。一千四百年了,它守候在这这里,记录着自然和人世的变化。就这样一年一熟,薪火相继,不避风雨。用它的年轮,用它的果实,周而复始地向人们传递着自然和社会的遗传密码。
而当我们踏着红枣铺就的地毯登山一望时,风景又与八月来时大不相同。红枣烂漫,黄河东去。人道是天下黄河九十九道弯,而现在每个弯子的崖缝里都填满了正在晾晒的红枣。大河起舞,红绸飘动,织来绕去。好一幅黄河枣熟图,一派王者之气。
2
枣树性坚、木硬、根深、果红,其品质几近完美。由于它是由野生酸枣进化而来,所以还保留了极强的野外生存能力。北方的果树,如桃、李、杏、梨、苹果等,遇有寒冷的年份都会冻死,而枣树却从未有闻。寒冷的冬夜,在枣树下常可听到噼啪的冻裂声,它皮可裂、枝可断,但就是不死。它的木质自带红色,硬而有光泽,制做家具或雕刻工艺品,效果绝佳。小时,我的家乡,村里人常用它做炕沿。人们每天上炕下炕,一副祖传几代的炕沿,蹬坐蹭摸,像红缎子一样闪闪发亮,那是主人家身份的象征。再配上雪白的窗纸、鲜红的窗花、热气腾腾的炉灶,还有炕上的大花被、小炕桌,一幅典型的北方窑洞图。

枣树从不占用正规农田,它艰难、倔强地长于沟底塄畔、坡边悬崖。为了自卫,它浑身长刺。枣树身形不直且多裂纹,它不怕风折、雨淋、畜啃,小外伤反而刺激生长。收获时,有枣无枣三竿子。业界称为:“体无完肤,枝无尺直。浑身有伤,遍体新枝。”若论外表,它既没有松柏的挺拔,也没有杨柳的柔美。但这种不平、不直,虬曲钩连,浑身是刺,貌不惊人的树却很内秀。它干生嫩枝,枝生“枣股”,股生“枣吊”,渐柔渐美。你单看这一尺来长的枣吊,她柔嫩得简直就是楚王宫里的细腰女子。真不敢相信这是从百年、千年老树上发出的新枝。“枣吊”两边互生着如美人瓜子脸式的叶片。叶面厚实,油绿如翡翠,背面有三道纹线,如美女画眉。这样梳洗打扮一番后,她才开始静心育枣。一到秋季,每个“枣吊”上都会吊着三五颗圆滚滚的果实。像一串串的红灯笼,满山遍野,迎风摇曳。
3
黄河是中华母亲河,红枣就是母亲项链上的宝石。中国原生红枣的分布带基本上是沿着黄河两岸的走向。甘肃、宁夏、陕西、山西、河南、山东,直到入海。当地老百姓说,枣树一听不到黄河的涛声就不好好结枣了。专家解释,是近岸土质适宜,河谷水分恰好。而最宜之处,是黄河中段的晋陕峡谷;晋陕之段,又以沿黄河八十二公里的佳县一段为好。所以枣王上下求索,最后终落户于此。
据史料记载,在陕北一带,三千年前人们就开始种植枣树。古人从野生酸枣中不断地选育优化。繁体汉字的“ 棗”,就是“棘”字的上下变形。可见枣树本为草莽出身,是从荆棘丛中一步步走来。泥河沟周边的山洼里至今仍有许多高大的酸枣树。有几株已六百年以上。离枣园五里处,有一个名“酸枣塌”的地方,竟有一座人工栽培的古酸枣园。“塌”者,陕北特有地貌,指山地向黄河边的过渡。园中一百七十六棵老酸枣树都已百年以上,合抱之粗。果实有将近山楂那么大。我从来还没有见过这么大、这么甜的酸枣。后带了一把回京,食者惊为神果。因风味独特,籽可入药,它的价格反而是红枣的十倍。
我在佳县上高寨乡还访到一株更老的酸枣树,已有一千三百年,数丈之高,要两人合抱,应是枣王先祖的另一分支,有如类人猿。让人吃惊的是,它秀丽挺拔,树皮细腻,浑身布满平整美丽的网纹,似已修炼成精。树下有巨石,石上多洞,常有白蛇出没。不知从何年起,这树下就有了一座庙,当地人视之为神,年年祭拜。要知道,一般多年生的酸枣,也就只有筷子粗细,而它却成合抱之木。真是山中有佳树,路远人不知,独自在这里默默地为自然、为人类保存着品种基因。由此也可推知,这枣王谱系之纯正,血统之高贵。连《同仁堂志》都有记载:“葭(佳)州大红枣,入药治百病”。由酸到甜,由酸枣到红枣,枣树家族相伴人类走过了多么漫长的路程。现在而这份遗产全部集枣王于一身,备案于联合国了。
红枣经世代选育优化,已成各色百态。有水分大的鲜枣,有肉厚的干枣;有小如指肚的密枣,有大过一寸的骏枣。小时我家乡的集市上,农民卖枣不带秤,而是腰里掖一把尺子。有人要买时,就将红枣摆于地上,抽尺一量,七颗一尺。你说,要五尺还是一丈?以此来显示枣的个头之大。玩得就这种气派,这个红火。山西黄河边有枣,上小下大,形如茶壶,就名壶瓶枣。宁夏黄河边有一种枣,又大又圆又光,极像一个红色的乒乓球。可当地老乡不这么叫,而名之曰“驴粪蛋”。现在的红枣到底有多少个品种,一般人已很难说清。
4
如果说黄河是民族的乳汁,红枣就是老百姓的干粮。枣树向来有铁杆庄稼之称。春蚕到死丝方尽,枣树千年亦结果。而且它常会给你一个惊喜。不管多老的树,都会突然从粗干糙皮上发出一根嫩条,或在离主根的远处钻出一株小苗,当年就能挂果。民谣:“桃三杏四梨五年,枣树当年就还钱”。言其诚恳、勤劳,如山中老农。
枣树好像天生就是为穷人准备的一道生命防线。无论怎样地天打雷轰、风狂雨骤、雪霜加身,红枣从不会绝收。它是如此巧妙地适应了自然。它的花期长达一月有余,东方不亮西方亮,有足够的时间受粉坐果,同时还为蜜蜂提供了最多的打工机会。这在其它果树是几乎没有的。再者枣子熟时,已收罢麦子,既不与粮争劳力,又躲过了雨季。它又最善储存。当丰年时,可蒸为枣馍、枣糕;婚嫁时撒到炕上、被窝里,寓早生贵子,为农家生活增加喜庆。而当年景不好时,可晒干磨成枣面,救荒渡灾。专家考证,秦始皇统一六国时,红枣就作为军粮从军行了。李自成起兵它也曾助一臂之力。远的不说,1947年,毛泽东转战陕北,住佳县,缺少军粮。老百姓拿出了全部坚壁清野的存粮,这其中就有相当数量的红枣炒面。那天,也是九九重阳这个日子,毛泽东正饿着肚子熬夜工作。房东无他,掀开门帘,送来一碗红枣。第二天,警卫员收拾房间。小炕桌上一堆烟头,一堆枣核,还有一篇瀚墨淋漓的雄文《中国人民解放军宣言》。这在《毛泽东年谱》中有载。改朝换代,拥军佑民,这红枣是立了大功的。当地的红枣专家说,你看这枣,花是金黄色的,呈五角形;果是鲜红色的,红得如血。这不就是共和国国旗的元素吗?它应该选为国树。
历史翻过了一页,现在当然不会以枣代粮充饥了。但它在黄河两岸飘起了千里红绸,随大河上下,起舞不休,红遍了半个中国。红枣已经成了一道旅游的风景,也成了游人心中的中国符号。
所以,联合国就在这个风景最佳处封了一个枣王。
采访时间2016年8月、10月
采访地点:陕西省佳县
备注:枣树,鼠李科枣属植物,落叶小乔木,稀灌木,高达10余米,树皮褐色或灰褐色,叶柄长1-6毫米,或在长枝上的可达1厘米,无毛或有疏微毛,托叶刺纤细,后期常脱落。花黄色,单生或密集成腋生聚伞花序。核果矩圆形或长卵圆形,长2-3.5厘米,直径1.5-2厘米,成熟时红色,后变红紫色,中果皮肉质,厚,味甜。种子扁椭圆形,长约1厘米,宽8毫米。
枣生长于海拔1700米以下的山区、丘陵或平原,属于喜温果。树枣树耐旱、耐涝性较强。喜光性强,对光反应较敏感,对土壤适应性强,耐贫瘠、耐盐碱。
附:散文大家的风范 ——梁衡散文《中国枣王》读后
来源:幽然一山的博客
我爱读散文,散文不像小说的文字散漫浩瀚,散文没有诗歌的高雅玄虚。散文实在,言之有物,言之有情,言之有理。我崇拜过朱自清、林语堂、俞平伯、丰子恺、秦牧等等散文大家,当代散文家的作品我也浏览,也确有意境高远含义深厚之作。但近年来我读了不少梁衡的作品,那就更让我震撼了。以最近即2016年11月23日登在人民日报大地副刊上的《中国枣王》为例,梁衡散文气势恢宏绚丽多姿之特色足可见一斑。梁衡的散文那真正是名副其实的大散文——大气磅礴的散文。“大处着眼,宏观落笔”;追求大景观,抒发大气魄。“语不惊人死不休,篇无新意不出手”。
让我们来浅析一下《中国枣王》。
“中国是个红枣国度,占世界红枣产量的百分之九十八。世界红枣看中国,中国红枣看陕北,陕北有个红枣王。”文章开门见山,直入主题。继而叙述红枣的生长环境,写黄河,写泥河沟村,写枣王的“王宫”所在,远近景物依次呈现。继而详细描写枣王的体态相貌,和一千四百多年来薪火相继,不避风雨之坚强品格。文字坦荡流畅,引人入胜。“红枣烂漫,黄河东去”,“好一幅黄河枣熟图,一派王者之气。”第二大段写红枣的形象,细腻的笔触,把红枣树如何生枝长叶,如何扬花育枣,写得十分详尽,真切如在眼前。“一串串的红灯笼,满山遍野,迎风摇曳。”文章步步递进,意境步步升华。文章第三段又仔细分析了一千多年来陕北红枣的历史演化,详述酸枣与红枣的亲缘关系;有典故,有传说,知识新颖,情味盎然。这篇文章读着真是有滋有味,不忍释手。一个红枣,被他论述得如此神妙,真是风生水起,绚丽多姿,这笔头的功夫真非比寻常。在第四段上,作者开头一句:“黄河是民族的乳汁,红枣就是老百姓的干粮。枣树向来有铁杆庄稼之称。春蚕到死丝方尽,枣树千年亦结果”,把意境又提升一步。文章详述了灾荒年代和战乱时期,红枣对百姓的贡献,从秦一直说到抗日时期,最后以有力而风趣的论据结尾:“那天,也是九九重阳这个日子,毛泽东正饿着肚子熬夜工作。房东无他,掀开门帘,送来一碗红枣。第二天警卫员收拾房间,小炕桌上一堆烟头,一堆枣核,还有一篇翰墨淋漓的雄文《中国人民解放军宣言》。……拥军佑民,这红枣是立了大功的。当地的红枣专家说,你看这枣,花是金黄色的,呈五角形;果是鲜红色的,红得如血。这不就是共和国国旗的元素吗?应该选它为国树。”文章的主旨,在咏物写景之后,至此方露出庐山真面目:那是对革命、对党、对领袖、对共和国的倾情歌颂啊。高潮过去,文章以看似平缓实则十分有力的一句结尾:“所以,联合国就在这个风景最佳处封了一个枣王。”如此前后呼应,圆满完成一篇佳作。而让读者留恋无尽。
我的笔力不行,说不尽文章的优美。如陕北大枣大至七颗一尺,卖枣的不带秤,用尺量;大红枣在婚嫁时扮演的喜庆角色,以及枣树所特有的许多优点特点,文中都有十分有趣而生动的描述,文笔之优美也是独到的。
梁衡的散文有一气呵成之势,有如浩荡奔涌之黄河波涛。他不是在吃力地拼凑文字,而好像笔下有千军万马,他是在努力拢住奔放的激情,很美妙地驾驭着这些文字军马,走出一个诱人的姿势。他的行文思路清晰有序,那些很普通的中国文字在他笔下竟能大放异彩。他写散文激情奔放,但每一句都实实在在,掷地有声。他文风朴实,绝不仰赖于华丽辞藻,然而他的文字又不失美丽细腻,读着就像观览一幅幅依次展开的色彩鲜明的历史画卷,又像在聆听一阕阕雄健激越的交响乐。洋洋万言的文章,让人总想一气读完。读后又陷入良久沉思,对他的文字功力的赞美,不由你不拊掌击节:写得太好了,大气极了,优美极了。《中国枣王》是这样,《万物有缘铁锅槐》是这样,《壶口瀑布》、《百年震柳》、《树殇树香与树缘》、《那一片幸存的原始林》等等都是这样。梁衡的每一篇散文都洋洋数千甚至逾万言,读起来却没有一点儿枯燥感,总保持着盎然兴味。因为文中没有一句累言赘语,叙事、说理,赞美祖国壮丽山河,歌颂伟大祖国伟大人民,句句有筋有骨,有血有肉,有情有义,而且是凛然的大义。质朴而绝无虚夸之气。在平实的叙述中彰显着炽人的文采和蕴含着丰厚的知识;文字不深,但意境高远,内涵沉厚。我没法更多引证原文中的美妙句子和章节,因为俯拾皆是,我不敢说字字玑珠,但确实句句有力,句句感人。作者真正是“胸中有大义、心里有人民、肩头有责任、笔下有乾坤”。这样的散文接地气,读起来那叫过瘾。
再想想我读过的某些小情小调的所谓散文,和那些模式性作品,其境界真无法与之比拟。有的沉溺于关于乡愁的回忆,动辄老屋老井,鸡鸣狗吠,袅袅炊烟,童年趣闻等,虽不无情味,但终显小家子气。也有一些散文过于囿于事实,想象力缺乏,没有飞扬的文采,像通讯报道,读之千篇一律,淡而寡味。更有一些散文,有人名之曰“行活儿”的,像木匠打个小板凳,一招一式都是一定的,根本谈不到创造性,缺乏打动人心的故事,也没有感人肺腑的独到的见解,只遵守一个套路——小事件加小感悟加小哲理。写这样的散文似乎没有风险,像心灵鸡汤,好像是在释放教义,读了没有什么坏处,但因其不疼不痒,没法触动灵魂,又能有多少好处呢?不能让人同感共鸣,动人心魄,激起心灵的波澜,也就谈不到文学的感染力了。没有感染力,还谈什么教育意义呢!
梁衡的散文不是这样,那是结结实实的发自肺腑的创作,他掌握着详实的材料,具有丰厚的知识,冲涌着奔腾的激情,因此才产生了激动人心的文字。他心高眼高气魄大,有正气,才写出了这么多具有满满正能量的散文佳作。他学识渊博,历史、人文地理、古文修养、自然科学等知识都有丰厚积累,再加之多年记者生涯,观察体验获得了丰富的第一手材料,更重要的一点是他具有热爱大自然、热爱人民、热爱国家、热爱党的饱满情怀。知识、体验和大爱的激情这些因素共同构建了他散文创作的高度。我觉得,目前来看,他的许多散文,真算得上是讲述得最好的中国故事,真诚、优美、正气、大度、完全正能量,艺术性和思想性都立于很高的潮头,应该算得上是散文的高峰之作了。当然好散文作家还很多,他们的作品各有千秋,我也读过许多写得很不错的散文,但总觉得与梁衡的作品比起来,差距还是不小的,特别是在题材的宽度、文字的力度和气魄上面。
多读经典,多读美文佳作,写作才能长进。读了梁衡近一两年来的散文,我也产生了一种激情和想往,我真想读读他的全部散文著作,特别是红色经典散文,古今人物类散文,和革命史实的散文甚至他的一些学术著述,目的当然是想从中学习更多的东西,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以期在散文写作上也让自己长点进,从个人小情调狭小藩篱中解脱出来,也写出点稍微像样的东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