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方新解』《伤寒论》“心中懊恼”是胃病
相关推荐
-
《伤寒论》阳明病篇学习摘要
辨阳明病脉证并治法 人体内从胃一直到十二指肠.小肠.大肠.胃旁边的脾脏,脾脏有一个血管到胃的下方的甜肉,中医称「膵肉」,西医叫胰脏,中医观念胰脏是脾之大络,会在大包穴,就是极泉下六寸,渊液下三寸的地方 ...
-
卷四182,订正伤寒论注阳明病篇
外出,胃中干燥,大便必硬,久则讝语,宜以小承气 汤主之,若一服利,讝语止,慎不可更服也. 集注 张璐曰:多汗讝语,下证急矣.以其人汗出既多,津 液外耗,故不宜大下.但当略 ...
-
卷四148,订正伤寒论注阳明病篇
主,而不专取乎攻下有如此者. 茵陈蒿汤方 茵陈蒿六两 栀子(擘)十四枚 大黄(去皮)二两 右三味,以水一斗二升,先煮茵陈,减六升,纳二味, 煮取三升,去滓,分三服 ...
-
『古方新解』《伤寒论》:治水方之苓桂术甘汤
机体水液代谢平衡,人体生命活动才能正常,一旦代谢失衡,就易导致"水"病. [水液在体内运行的方式] 我们喝进去的水是如何在体内代谢运行的呢?正常的水液在体内运行必须以"气 ...
-
『古方新解』余秋平全面讲解《伤寒论》少阳病
导读: 余秋平老师在凭脉辨证,中医会诊ICU危重病例一文中,用经方抢救危重患者并取得很好的疗效医案给了我们很大震撼,他说自己研究<伤寒论>近30年,每读原文,都感觉仲景在对他讲故事一般,娓 ...
-
『古方新解』刘渡舟教授答《伤寒论》有关问题
问:<伤寒论>中方名的意义? 答:<伤寒论>中方名有四种由来:(一)以主药命名.如麻黄汤.桂枝汤.葛根汤.芍药甘草汤.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等.(二)以治疗作用或治疗病证命名.如泻 ...
-
『古方新解』《伤寒论》“炙甘草”当为炒甘草
甘草古称国老,笔者总结其核心功效为"缓",分别言之,为:缓虚.缓急.缓激.缓毒.<伤寒论>所载110多首方剂中,有70首用到了甘草,足见其临床使用之广泛.但是目前甘草的 ...
-
『古方新解』《伤寒论》53条“荣卫和则愈”多版本分析
<伤寒论>53条曰:"病常自汗出者,此为荣气和,荣气和者外不谐,以卫气不共荣气谐和故尔.以荣行脉中,卫行脉外.复发其汗,荣卫和则愈,宜桂枝汤."读至"荣气和者 ...
-
『古方新解』刘绍武评讲《伤寒论》
□ 马文辉 山西中医学院第二中医院 刘绍武(1907年~2004年),山西襄垣人,主任医师,全国第一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先生勇于实践,长于思考,敢破敢立,在毕生研习<伤寒 ...
-
『古方新解』《伤寒论》去桂加白术汤方证解
去桂加白术汤与桂枝附子汤同出于<伤寒论>第174条:"伤寒八九日,风湿相搏,身体痛烦,不能自转侧,不呕.不渴.脉浮虚而涩者,桂枝附子汤主之:若其人大便硬.小便自利者,去桂加白术汤 ...
-
『古方新解』知病必先知证——《伤寒论》中的辨证方法
"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是指导我们辨证施治的总纲.证的得出,是将众多的证候先按部位划分出,表证.里证.半表半里证.再根据每个证区分出阴阳二性,分别出六种病证.最后根据每个病 ...
-
『古方新解』陈潮祖详解真武汤
陈潮祖(1929-2018),四川省宜宾人,著名方剂学专家,成都中医药大学方剂学科奠基人,其代表作<中医治法与方剂>刊印90余万册,该书问世后迅速被日本.韩国翻译出版,流传海外,陈老在著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