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致死671万人!全球卒中风险公布,中国形势严峻

全球终生卒中风险26年来上升9%,中国总体及男性夺冠,10个人里有4个逃不过!

作者丨鲸鱼

来源丨医学界神经病学频道

本文提要

声势浩大!全球的卒中风险大揭秘!

触目惊心!这个冠军中国人不想要!

瑟瑟发抖?学会预防就是远离卒中!

1
声势浩大!全球的卒中风险大揭秘!

卒中(stroke)指由于血管所携带的血流和氧气改变导致大脑损伤的一系列脑血管疾病,可以分为缺血性(ischemic stroke)和出血性(hemorrhagic stroke)两种[1],其中缺血性卒中最为常见,占比约70%。

Fig 1.1 缺血性与出血性卒中[2,3]

根据全球疾病负担研究(Global Burden of Disease study, GBD)2017年的统计数据,卒中所造成的伤残调整生命年(disability-adjusted life-years, DALYs)占比超过5%,仅次于缺血性心脏病以及新生儿疾病[4],同时造成了全球超过11%的死亡,相当于一年就有617万人死于卒中,在所有死因中位列第三[5]

Fig 1.2 研究近日发表于新英格兰医学杂志NEJM[6]

面对这样一种恐怖的疾病,我们当然不能坐以待毙。2018年12月20日NEJM上就发表了一项基于GBD 2016年数据开展的1990-2016年全球各国各地区终生卒中风险的统计研究[6,7]。结果发现,26年来全球成年人25岁后的终生卒中风险相对上升了8.9%,达到了24.9%,几乎1/4的人这辈子注定要卒中。而中国更是被“点名批评”,中国人总体及男性终生卒中风险双双夺冠,均高达40%。

终生风险(lifetime risk)指的是在考虑了死亡的风险后,特定年龄、特定性别的人群在剩余的寿命中发生某种疾病的累积概率——也就是说,活得久了什么病都能见到——那你能遇到卒中的风险有多少呢?

根据统计,全球成年人25岁后的终生卒中风险为24.9%(95%CI 23.5%-26.2%),其中男性的风险为24.7%(23.3%-26.0%),女性的风险为25.1%(23.7%-26.5%)——这是大学寝室四个人必有一个要卒中的节奏啊!

Fig 1.3 缺血性卒中的风险大于出血性卒中[6]

在大约1/4的终生卒中风险中,18.3%来自于缺血性卒中,8.2%来自于出血性卒中,与我们通常的认知相一致。随着年龄的增长,由于威胁生命的其它疾病不断增加,在剩余的时光中遇到卒中的可能性反而会相应有所下降,然而卒中的风险依然会上升。

而根据不同地区的统计结果显示,终生卒中风险最低的是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但这可能是由于卫生条件太差,生命受到其它疾病威胁,命运连卒中的机会都没有给他们。而东亚、中欧和东欧的卒中终生风险位居前三甲,第一名则是东亚地区,达到了38.8%。

Fig 1.4 1990-2016年全球各地区卒中终生风险变化[6]

而在东亚这片土地上,中国又是“领跑者”……这个冠军我可不想要!

2
触目惊心!这个冠军中国人不想要!

中国人终生卒中的总体风险和男性的风险分别高达39.3%(37.5%-41.1%)和41.1%(39.2%-42.9%),傲人的数字“勇夺”了这个令人发怵的全球双第一。中国女性的风险相对较低,但也达到了36.7%(35.0%-38.6%),与男性的差值达到4.4%,又再次获得了两性终生卒中风险差距最大国家的称号……

Fig 2.1 中国各类卒中发生的比例[6]

在这项研究长达189页的补充材料中有关于中国更详细的信息。与全球及东亚相比,中国女性缺血性卒中的发病占比约为65.30%,略低于全球70.05%的比例,但与东亚总体情况接近,相应地出血性卒中的发生比例相对稍高。而男性缺血性及出血性卒中的发生占比则与全球及东亚水平接近。

Fig 2.2 中国人发生各类卒中的终生风险及变化[6]

在1990-2016年的26年间,全球卒中终生风险平均百分比上升了3.3%,出血性和缺血性卒中分别上升了0.6%和3.2%。而中国的增幅则更为明显,出血性和缺血性卒中分别增加了1.7%和9.7%,总体的卒中终生风险平均百分比上升了9.3%,增幅明显高于全球平均值

Fig 2.3 中国带跑了整个东亚[8]

针对这一结果,本研究的作者之一、华盛顿大学健康指标和评估研究所(Institute for Health Metrics and Evaluation, IHME)的教授Gregory Roth表示:“这一研究结果让人惊讶,研究人员发现卒中的终生风险极高,医生必须警告患者早早地开始预防中风和其它心血管疾病。年轻人需要开始思考他们的长期健康风险,饮食健康、定期锻炼、避免吸烟和酗酒能够起到作用。”[9]

Fig 2.4 Gregory Roth

研究人员分析了全球各个地区、年龄、性别的人群终生首次卒中的风险并分别考察了缺血性及出血性卒中的风险,但没有评估复发性卒中、儿童卒中或短暂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 TIA)的风险。牛津大学临床神经病学教授、卒中和痴呆症预防中心的负责人Peter Rothwell认为:“这项研究为人们提供了关于卒中终生风险的可靠数据,这些数据对于制定预防策略和目标具有重要作用。”同时,他希望这一工作能够继续下去以便在未来继续追踪这一趋势。[9]

Fig 2.5 Peter Rothwell

在对新西兰奥克兰理工大学流行病学与神经病学教授Valery Feigin的采访中,他指出卒中风险的不断增长并不是人口老龄化或人口增长的结果,而是因为其它年龄相关的非传染性疾病(non-communicable diseases, NCDs)并没有同步增加。

同时,发生卒中的人群变得更年轻了,近60%的卒中发生在70岁以下的人群中,2010年后全球卒中的发病率和患病率明显增加。此外,过去30年中全球超重和2型糖尿病大流行,这些都是中风的重要危险因素。这一研究反映出目前的卒中预防策略不够有效,亟待改善。[10]

Fig 2.6 Valery Feigin

既然如此……那我该怎么甩开这个冠军头衔呢?

3
瑟瑟发抖?学会预防就是远离卒中!

美国心脏学会/美国卒中学会(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American Stroke Association, AHA/ASA)早就想到了大家会想要了解卒中预防相关的知识,于是便主动和大家“谈谈卒中”(Let’s talk about stroke)[11,12]。这一系列的介绍指出:

Fig 3.1 Let’s talk about stroke

卒中的可控危险因素有:

■ 高血压卒中的主要原因、最重要的风险因素。定期量血压,正常的血压最好保持在120/80 mmHg以下。如果你有高血压,请配合医生采取降压措施。

■ 抽烟:吸烟会损伤血管,可能会引发血管内的栓塞,导致中风。所以请不要吸烟,避免吸二手烟。

■ 糖尿病:患糖尿病会使卒中风险增加1倍以上,请配合医生一起管理糖尿病。

■ 高胆固醇:高胆固醇会增加动脉栓塞的风险,如果通向大脑的动脉被阻塞,就可能会导致中风。

■ 缺乏运动和肥胖:缺乏运动或肥胖都会增加心脏病和卒中的风险。

■ 颈动脉或其它动脉疾病:颈动脉为大脑提供大部分血液,动脉壁内的斑块可能引发栓塞,导致中风。

■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识别和治疗TIA可以降低严重卒中的风险。 TIA发病时类似卒中,但大多数短时间内能恢复。

■ 心房颤动或其它心脏病:房颤患者的心房并不能有序、有节奏地跳动,可能导致血液聚集和凝结,增加卒中的风险。房颤患者卒中风险增加5倍,其它心脏病患者卒中风险也更高。

■ 某些血液疾病:红细胞增多会使血块更容易出现,增加卒中的风险。镰状细胞性贫血患者的“镰状”细胞可能粘在血管壁上并阻塞动脉,增加卒中风险。

■ 过量饮酒:女性每天饮酒超过一杯,男性每天饮酒超过两杯,均可能会导致血压升高。酗酒会导致卒中。

■ 使用毒品:可卡因、摇头丸、安非他明和海洛因在内的毒品与卒中风险增加有关。

■ 睡眠呼吸暂停:睡眠时的呼吸紊乱会增加卒中风险,其严重程度与卒中风险增加有关。

Fig 3.2 高血压是最重要的危险因素

卒中的不可控危险因素有:

■ 年龄增长:任何年龄的人都可能卒中,但年龄越大,卒中的风险就越大。

■ 性别:女性卒中终生风险高于男性,避孕药和怀孕额外增加了女性的卒中风险。

■ 遗传和种族:卒中家族史人群的卒中风险更高。

■ 曾经卒中:曾经卒中的人再一次卒中的风险更高。

Fig 3.3 保持健康的习惯预防卒中

为了预防卒中,我们可做出的改变有:

  • 不要吸烟并避免二手烟;

  • 改善饮食习惯,选择饱和脂肪、反式脂肪、钠和添加糖较少的食物;

  • 保持运动;

  • 按照医生的处方服药;

  • 定期量血压并配合医生管理高血压;

  • 保持健康的体重;

  • 学会解压,降低压力;

  • 学会在需要时寻求情感支持;

  • 定期体检。

让我们从明天起就健康生活、好好预防,明年可千万别再拿这可怕的第一了!

END

Reference:

[1] Kumar V, Abbas AK, Aster JC. Robbins and Cotran Pathologic Basis of Disease, 9th Edition, 2015. ELSEVIER SAUNDERS, Philadelphia, PA. pp.1263.

[2] AHA/ASA. Ischemic Stroke, Let’s talk about stroke. Avaliable at: http://www.strokeassociation.org/idc/groups/stroke-public/@wcm/@hcm/documents/downloadable/ ucm _309725.pdf Last assessed on 2018-12-21.

[3] AHA/ASA. Hemorrhagic Stroke, Let’s talk about stroke. Avaliable at: http://www. strokeassociation.org/idc/groups/stroke-public/@wcm/@hcm/ documents/ downloadable /ucm _309710.pdf Last assessed on 2018-12-21.

[4] GBD 2017 DALYs and HALE Collaborators. Global, regional, and national disability-adjusted life-years (DALYs) for 359 diseases and injuries and healthy life expectancy (HALE) for 195 countries and territories, 1990–2017: a systematic analysis for the Global Burden of Disease Study 2017. Lancet. 2018 Nov 10;392(10159):1859-1922. doi: 10.1016/S0140-6736(18)32335-3.

[5] GBD 2017 Causes of Death Collaborators. Global, regional, and national age-sex-specific mortality for 282 causes of death in 195 countries and territories, 1980–2017: a systematic analysis for the Global Burden of Disease Study 2017. Lancet. 2018 Nov 10;392(10159):1736-1788. doi: 10.1016/S0140-6736(18)32203-7.

[6] The GBD 2016 Lifetime Risk of Stroke Collaborators. Global, Regional, and Country-Specific Lifetime Risks of Stroke, 1990 and 2016. N Engl J Med 2018;379:2429-37. doi: 10.1056/NEJMoa1804492

[7] IHME. Global, Regional, and Country-Specific Lifetime Risks of Stroke, 1990 and 2016. December 19, 2018. Avaliable at: http://www.healthdata. org/research-article/global-regional-and-country-specific-lifetime-risks-stroke-1990-and-2016 Last assessed on 2018-12-20.

[8] IHME. Lifetime Stroke Risk, 2016. December 19, 2018. Avaliable at: http://www.healthdata.org/infographic/lifetime-stroke-risk-2016 Last assessed on 2018-12-20.

[9] IHME. New study reveals ‘startling’ risk of stroke. December 19, 2018. Avaliable at: http://www.healthdata.org/news-release/new-study-reveals- ‘startling’-risk-stroke Last assessed on 2018-12-20.

[10] IHME. Q&A with Professor Valery Feigin, Professor of Epidemiology & Neurology at AUT University, New Zealand. December 19, 2018. Avaliable at: http://www.healthdata.org/news-release/qa-professor-valery-feigin-professor-epidemiology-neurology-aut-university-new-zealand Last assessed on 2018-12-20.

[11] AHA/ASA. Risk Factors for Stroke, Let’s talk about stroke. Avaliable at: http://www.strokeassociation.org/idc/groups/stroke-public/@wcm/@hcm /documents/downloadable/ ucm_309713.pdf Last assessed on 2018-12-20.

[12] AHA/ASA. Lifestyle Changes To Prevent Stroke, Let’s talk about stroke. Avaliable at: http://www.strokeassociation.org/idc/groups/stroke-public/@wcm/@hcm/ documents /downloadable /ucm_309712.pdf Last assessed on 2018-12-20.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