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觅史记】司马光《资治通鉴》:年代遐长,搜采繁富(上)
相关推荐
-
《群书治要》与《资治通鉴》:中国圣贤政治的理论与实践
在中国历史上,先后产生过很多资政类著作.编撰这些著作的人,基本都是当时的政治精英.但是,真正通过历史实践,对我国政治产生长远影响的,以唐代的<群书治要>和宋代的<资治通鉴>为最 ...
-
梁启超:文化专史及其做法④
以下就是司马迁作<史记>,史学因之转变方向.<史记>这书的记载并不十分真确,南宋以后,有许多人加以攻击:但是无论如何,不能不承认是一种创作.他的价值全在体裁的更新,舍编年而作纪 ...
-
「古代文化常识」纪传体、编年体和纪事本末体,能分得清楚吗?
历史,是跟语文联系最紧密的学科.以全国卷和新高考卷为例,每一年文言文阅读板块都有一道题专门考查古代的一些概念,而这些概念来自方方面面,有历法.官职.礼俗.地理.教育.衣食住行等.而高考文言文的选材,最 ...
-
【觅史记】胡三省《资治通鉴音注》:世称颜师古为《汉书》功臣,吾谓胡三省亦《通鉴》功臣也(上)
司马光的<资治通鉴>刊行之后在社会上引起广泛的反响,然而该书涉及的历史史实颇为丰富,故不作注难有人能够通读此书.此后有刘安世所撰<资治通鉴音义>十卷,但此书已失传,之后有蜀人史 ...
-
【觅史记】司马迁《史记》:贯穿古今,奠史学万祀之基,炜然有其永存之辉光,自古迄今(上)
司马迁所撰<史记>为我国第一部正史,同时<史记>一书又是中国史学的最高峰.虽然说在<史记>之前中国也有史书存在,然此前的这类撰述不属于后世所认定的正史,这正如内藤湖 ...
-
【觅史记】班固:潜精积思二十余年,至建初中乃成。当世甚重其书,学者莫不讽诵焉(下)
然而不少的人却更喜欢通史而反对断代史,宋郑樵在<通志·总序>中就本持这样的观念:"是致周秦不相因,古今成间隔,自高祖至武帝凡六世之前尽窃迁书,不以为惭.自昭帝至平帝凡六世资于贾逵 ...
-
史记与资治通鉴的异同
不同点: 1.体例不同 :<史记>是纪传体通史. 以人物为中心,记述重大的历史事件. <资治通鉴>是编年体,就是按照时间先后,记述重大的历史事件. 2.作者不同: <史 ...
-
【觅史记】魏收《魏书》:婉而有则,繁而不芜(上)
<魏书>凡一百三十卷,为二十四史之一,其内容记述了北魏道武帝拓跋珪登国元年(386)到西魏恭帝拓跋廓二年(555),计一百七十年的历史,其中包括了东魏史.该书由平原王高隆署总临之名,其实总 ...
-
「觅史记」崔鸿《十六国春秋》:已佚再现,真赝互见(下)韦力撰
崔鸿家族原本居于河北清河郡,他的曾祖崔旷早年跟随南燕主慕容德南渡黄河,迁居于青州.崔鸿的祖父崔灵延在宋孝武帝时,任龙骧将军.长广太守,授封关内侯.孝文帝太和二十年,北魏征南大将军慕容白曜平定三齐,崔灵 ...
-
「觅史记」魏收《魏书》:婉而有则,繁而不芜(下)韦力撰
也许是皇帝的承诺使得魏收敢于放胆书写,在那时,史料留下来比较充分,使得魏收有三年时间就撰写出<魏书>一百三十卷.那么魏收在撰写魏史时是否真的那么狂妄,可以任意地褒贬他人呢?为此,<北 ...
-
「觅史记」马骕《绎史》:上古三代,创新体例(上)韦力撰
马骕字宛斯,一字聪御,山东邹平县孙镇人,为清代著名的史学家,他专注研究夏.商.周三代史实,故王世贞在<池北偶谈>中赞誉马骕说:"书颇为精博,时人称马三代. 关于马骕年轻时的情况, ...
-
【觅史记】崔鸿《十六国春秋》:已佚再现,真赝互见(上)
北魏崔鸿所撰<十六国春秋>记述的是西晋到北魏统一北方之前的历史,这个时段,中国北方由匈奴.鲜卑.羯.氐.羌等民族建立起了十六个政权,这些政权间兴亡更替.而<十六国春秋>一书成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