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个字”总结,今年7月-明年2月的生猪价格
“直到目前,都不敢相信今年的猪价能跌到这么惨,2、3月份的时候还在想着怎么快速扩大产能,增加利润,现在就在想着如何缩减产能,降本增效。”养了50多头母猪的老王说道。相信不少养猪朋友今年的情况都同老王是一样的,半年前还在规划着怎么再赚一年前,现在却在琢磨怎么降低成本度过难关。虽然业内专家反复强调,下半年猪价要涨,但7月之后不仅没涨反而持续走低,这让原本对下半年猪价充满希望的养猪户又迷糊了起来,后续猪价到底是个什么情况?
相比于往年,今年的猪价变化明显要复杂得多,国家政策层面调整了猪粮比,养猪户层面生猪出栏体重增加,大肥占比更高。屠企层面话语权更强,其对猪价的把控能力也更强。消费者层面,虽然猪肉降价了,但消费者对猪肉的依赖度大幅下降,猪肉消费迟迟上不去。通过分析和预测从今年6月份到明年2月份的猪价,我觉得可以用看似简单实则复杂的“12个字”进行总结。
7月政策托底
6月上旬,国家发改委发布关于《完善政府猪肉储备调节机制 做好猪肉市场保供稳价工作预案》的通知,明确了猪粮比下降预警机制。发布后不久猪价就触发了过度下跌三级预警,并在6月末触发了过度下跌一级预警。按照规定储备肉收储工作开启,在7月7日进行了第一批次中央储备冻猪肉收储工作,随后又进行了第二批和第三批收储工作,总的收储量为5万吨。
在收储政策的加持之下,猪价成功遏制住了下跌的势头,猪价迎来明显反弹,发改委表示当下猪价较前期低点回升15%以上,猪粮比也重新回归到5:1以上,成功摆脱一级预警。猪价则一直在自繁自养的成本线上下徘徊,在政策的托底之下,涨跌两难。
8-9月份释放压力
如果说7月猪价在政策的加持之下稳住了下跌的状态,那么8、9月份就是缓解压力的时间了。5、6月份猪价的下跌,不仅没让养猪户加快出栏,反而因为下跌激发了养猪户饲养大猪的想法和引入了大量的二次育肥养猪户。当下乃至9月份都将是缓解大肥压力的时间,也就是因为大肥的存在,才会让7月到现在涨涨跌跌,上涨屡屡失败。
相信不少养猪户也都了解到了,四川、云南一带的非瘟比较严重,局部地区甚至全军覆没,最近一个多月的降雨增多又让湖南、湖北、江苏一带的非瘟由稳定变成了不稳定,部分养殖相对集中的地区再次出现疫情,面对疫情不仅大猪集中出栏,还有大量的小体重集中上市。
8、9月份是释放生猪供应压力的关键期,理想状态下,经过7、8、9一整个三季度的消耗和市场调整,生猪出栏体重明显下降,据机构统计,最近十几周生猪出栏均重持续下降,从最高的137.6公斤下降到了129.39公斤,已经逐渐回归到正常出栏体重了。另外,大肥存栏量也大幅减少。这两点都有希望缓解猪肉供应过剩的压力,提前透支四季度的生猪产能,有助于四季度乃至明年1-2月份猪价的回升。
10月-来年2月旺季临近
每年的10月份到来年的2月份都是我国猪肉传统消费旺季,因为低温季节我国居民对猪肉需求量增加,再加上节假日增多,猪肉消费是旺上加旺。其实在今年上半年猪肉消费就已经比2020年好了不少,据统计,上半年我国猪肉产量为2715万吨,人均猪肉消费19.42公斤,相比于2020年一整年的29公斤,增幅明显,进入下半年人均猪肉消费将会随着温度的降低和节日的增多而快速增长,到12月份,人均猪肉消费有望恢复到35-40公斤的水平。
纵观10月到明年1、2月份,不仅有中秋、元旦元旦、春节、腌腊这种常规利好,还有疫情稳定后带来的猪肉报复性消费。虽然当下的生猪存栏量已经4.4亿头,母猪存栏也在4500万头以上,但是在消费临近,消费恢复的前提下,猪价有望迎来两个上涨节点:
第一个上涨节点在中秋节到国庆节之间,但有不少养猪户已经看准这个节点,上涨幅度还是看生猪集中出栏的情况,预计虽有上涨,但上涨幅度比较有限。
第二个上涨节点就是1月下旬到2月上旬西南地区腌腊时间段,近期西南非瘟严重,当地产能受损严重,预计腌腊需求主要以外地运入为主,这有希望带动全国猪价的上涨。而且这个节点也有可能是未来很长一段时间猪价最高的阶段了,猪价是有希望上涨到9-10元/斤水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