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说《论语》:子路篇(十六)

01

   原  文     

路第十三

13.16 叶公问政。子曰:“近者说,远者来。”

02

   释  解      

叶公向老师请教行政之道。老师说:“行政的目的是让民众百姓守信、知礼、明义,使淳朴无染的礼乐道义秩序深植于心。这样就需要行政者实施亲民、惠民、富民的政策,通过“先之、正之、教之” 近民政策的引领,使民众富庶而乐业,诚正而愉悦,从而实现治下百姓回归礼乐仁德之正而治安民泰。亲民民自近。通过亲民、近民'正之’的教化,治下的民众安泰和悦自然会让生活在远处的人们向往,治外的为政者自会取经效法而来,百姓自会羡慕诚服而来,这样就可以实现礼乐治国安邦,仁德安民富民大行天下的行政之道。”

03

   释  字     

《说文》:近:附也。从辵斤声。渠遴切。𣥍,古文近。
《约注》:近:桂馥曰:“附当作驸。本书:'驸,近也。’俗作附。”段玉裁曰:“许附为附娄字,坿为坿益字,疑附近当作坿也。”徐灏曰:“许说解中多用世俗通行之字,盖以其所易知释所难知也。不必皆用本义。”舜徽按:徐氏此说甚通,必达于斯例,而后可理解许书。
《广韵》:近:迫也,幾也,其谨切,又其靳切。附也,巨靳切,又巨隐切。
汉字“近”从辵斤声。斤初文为斧的象形。《说文》“近,附也”,附,是以此附益于彼之义。本义为附益、亲近之义,引申指空间上的不远、附近,或引申指时间上的临近等。

04

   素说     

前一章通过“言不可以若是其几也”的教导,让人们从“正名辨实”的“隐几显微”中体察言说的可及和不可及,从君子为政的“先之、正之、化之”中,把握言说中隐显的“从仁为善”之几微。本章通过叶公问政的“近者悦,远者来”的教导,让人们体悟行政者通过亲民、近民的'正之’的教化,能使“远者来”,把握礼乐治国安邦,仁德安民富民的行政之道。
叶公向老师请教行政之道。老师说:“行政的目的是让民众百姓守信、知礼、明义,使淳朴无染的礼乐道义秩序深植于心。这样就需要行政者实施亲民、惠民、富民的政策,通过“先之、正之、教之” 近民政策的引领,使民众富庶而乐业,诚正而愉悦,从而实现治下百姓回归礼乐仁德之正而治安民泰。亲民民自近。通过亲民、近民'正之’的教化,治下的民众安泰和悦自然会让生活在远处的人们向往,治外的为政者自会取经效法而来,百姓自会羡慕诚服而来,这样就可以实现礼乐治国安邦,仁德安民富民大行天下的行政之道。”
本章需要注意的有三:一是“近者悦,远者来”不是对偶句,而是因果句。“近者悦,远者来”的“近”字不单单是指空间距离远近之“近”,而且也指行政者对民众百姓主动的“亲近”,是指行政者的“亲民、近民”的行政政策。《说文》“近,附也”,“附也”是”以此附益于彼”之义。现在的解读者普遍认为,“近者悦,远者来”的“近”和“远”是对句,对句的词性和含义是相对偶的,因此“近”就是空间之“近”。因而有人说“近者说,远者来,实际上只是行使善政之后的结果,并不是行政的具体办法。本章是孔子答非所问的敷衍。”其实不然,孔子本意是让叶公实施“亲近于民”的治理政策,让治下的民众愉悦幸福而安居,实施这一政策必然能使远处的行政者前来效仿取经,使远处的民众前来归附。因此“近者悦,远者来”不是对偶句,而是因果句。注意,《论语》中虽然有对偶句的使用,但是还没有成为普遍的教条,对偶的普及和形成教条是汉以后的事,是逐步慢慢形成的。二是“远者来”之“来者”不单单是指民众百姓的羡慕投奔,也指外地的行政者的效法取经。三是从本章中可以清晰地看到孔子的“大同”思想并不是后世地域的“大同”。姚中秋在《论语大义浅说》中解析本章时说:“孔子假设,天下必然同时有多个治理者相互竞争,民众可自由选择每个治理者治理之范围之大小,由天下之民的选择所决定,民心决定治理权之归属及其规模。明智的治理者必定致力于提供良好的政教以留住治下之民,吸引治外之民,为此就必须行仁政,富之然后教之。”此言所是。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