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滩(上)
本文作者:李建平
无论是夏天清凉的早晨,还是冬日雪后的午后,总要沿着阡陌沟垄、田间小道到南滩去!在稀稀落落的村庄南边,有平整富饶的土地、纵横交错的沟渠、高大成排的防风林。
冬日午睡的时候,阳光斜射入屋内炕上、后墙上,晒的人暖洋洋的,甚至要拉上窗帘来遮挡它。午睡是高原人的一种习惯,沉沉入睡,一到两个小时。

下午向东南而行,因为雪太厚,铲车早已推开主要的道路,沿着铲车推开的水泥道路迤逦而行,踏雪吱吱声不绝于耳。向南滩和果园走去,本来是一个村子,因为位于村子的最靠西南处的低一级台阶,所以叫南滩,以区别于大村。之外,更广大的田野也叫南滩。东边在上世纪七十年代之前曾经是最早的乡中学所在地,校舍以土窑和土木结构的房子为主,前几年还有几处窑洞,为一位W姓的远亲所居住,现在由于十个全覆盖,国家惠民投资房舍改造,早已经变成宽敞明亮的砖瓦房了。那窑洞教室的旧学校,在我的印象中便是两件事:唱革命样板戏和召开批斗大会,而南滩也曾经住过几个下放的教授级人物。

村子东边便是一条柏油道,从东南方向的镇上而来,在南滩东边分开为岔路,一条通向东北的库伦草原,一条向西北穿过大村通向西边的乡镇。这些地方都是儿时与同伴们玩耍的乐园,房前屋后打过土仗,菜地果园摘过瓜果,田间树林留下了脚印;每一颗老树下都乘过凉,每一家土屋都记得去过。有好多儿时的伙伴,都长大成人,远走他乡。公路经过的地方路边修有一处广场,几处绿化带,正好修在旧时自然形成的水塘上,三岔路口建筑有巨大的村碑,利用彩色的瓷砖装饰的豪华而夸张,书写着很大的村名。一直向南走到海拔最低点,儿时记得茂密的果树林,周围是碧绿的菜畦,高大的杨树林、榆树林,林间草丛茂盛。自然是猎手打狐狸野兔、网野鸟野鸡的好地方。旧时林场果园,现在已经是林地农庄,好像是发展生态农业,几座蒙古包、大风车、餐厅,还有菜园果地,蓄势待发。
这南滩的最低处海拔1400多米,和村子后面叫做吉胡日图(蒙古语)敖包山的山顶1550米相比,绝对高度相差100米多。从西边的银汞山到东边的察右后旗,一道趟子一百多里地,一马平川就是后大滩地,米粮之仓。从古代游牧民族的丰美草原,到近代占牧垦荒,再到新中国造林护田,森林覆盖率达到了百分之三十。
根据《察右中旗志》记载:民国十三年(1924年),中国四大家族之一的国民党南京政府财政部长孔祥熙借口办试验农场,在镶红旗的第二和第十两个苏木(就是现在察右中旗原义发泉乡盐海子到乌素图永司,从巴音蒙独脑包到库伦苏木七层山南麓)无偿征用了大片牧场,设立了五大公司,使用进口拖拉机,破坏了大片的牧场,强行开荒种地。这五大公司从西到东依次为大有公司、大陆公司、大北公司、大成公司、永大公司(亦称五大公司),由贾姓老板与张姓经理经管。内陆的山西、陕西、河北等地的汉民大量涌入并定居,于是逐渐形成许多汉族村落。
站在没脚深的雪地上,公路上汽车来来往往慢吞吞的,把路上的积雪压得越来越结实,车子碾开的只是一对车辙的轨迹,就好像夏季草原上的路一样。其余的世界都是白茫茫的雪在主宰着。灿烂的阳光下,路边的老树枝头好像涂上了金色的涂料,雪原和田野上闪闪发光,五颜六色的,田野上的防风林高大而自然成排,把田地逐一分隔、包围。北方村后的小山早已是皑皑的雪山,蜿蜒起伏,如敖包蜿蜒于村庄的后面。这一切都在湛蓝湛蓝的天空之下,金色的斜阳笼罩之中,令人熟悉的朔气裹挟里,神清气爽,隽永而悠远,轻快而舒服。
村子中老人为多,过去的老房子越来越少了。十个全覆盖工程之下,村子有了翻天覆地的改观,再加上国家的精准扶贫,齐奔小康,给村民们带来了许多实惠。道路全部硬化到家门口,家家通上自来水,绝大部分土坯屋换成了成排的砖瓦房,教育扶贫生生有份,大病医疗有了补助,中小学生的免费午餐补助、助学补贴,大学生每人每年享受上万元补贴,党的政策在这里得到了体现。
不觉得走到一个里程碑旁边,寒风从西边空地刮来,催人欲行。已经望不到自己家的屋子和屋前的十颗巨大的红心杨树了。只得逆风原路而返。

改革开放的春风迅速吹到了草原上。之前的七十年代,我们的二亩自留地就在南滩。人们大都种植了马铃薯,产量高,作为代替主粮的蔬菜,耐饥饿,顶饭吃,还可以喂猪、喂羊,马铃薯藤蔓晒干打碎也是很好的猪饲料。有的人们还在地里间种少量的豆角、南瓜等蔬菜,自留地那是我们当时的及时雨,救命地。八零年实行大包干分到的几十亩土地,主粮田也是在南滩,主要种小麦、黍子、马铃薯。好几个小队和邻村的水浇地大都集中在南滩。
土地承包到户之后,基本上以人力和畜力为主,面朝黄土背朝天,从土里刨食就是大实话。播种、上肥、锄草、浇水、收割、耕耘、拉个子、碾打、粜粮,一年到头忙个不停。人们扛着农具经过田间阡陌交通走到田里去,在地里劳作半天后,还要拔一捆牧草背着回家,喂养牲口,或者捡拾枯干的树枝扛回来烧火做饭,喂猪喂羊,喂鸡喂狗,饭后才能在热炕头上歇息一小会儿。农忙时节中午都不回家,拿着暖壶就干粮,最多就一根咸菜。干活时还要把牛羊拴在附近的大树底下或者草地里吃草,只有在耕种和拔麦子的时候可以套着马车来回坐车。一到盛夏,乡间小道上、田地里,一派人来人往繁忙的景象,一种热闹的气氛伴随着鸟语花香。
文中图片由作者提供
该文作者1970年出生于内蒙古察右中旗,现在定居于山东。
【本期幕后】
策划:敏敏
编辑:楚楚
校对:图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