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19大报告生态文明建设(3):经济与环境的视角

【教学日志】环境经济学研究

从环境经济学角度解读十九大精神

——“环境经济学研究”课程学生解读19大报告

(第三期)

朱祖跃(复旦大学经济学院硕士研究生,“环境经济学研究”课程学生)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当前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从过去的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转换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一方面,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生产力不断提高,人民的物质收入日益丰厚,基本的精神文化消费越来越能得到满足。仓禀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在这种情况,人们就更加迫切的需要“美丽生活”,也就更加需要“绿水青山”,也就更加需要环境与经济的协调发展。

另一方面,尽管我国取得了耀眼的经济增长,但是经济增长不等同于经济发展。目前的发展仍然是不平衡不充分的,没有能够很好地做到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可以看到,我国仍然存在严重的大气、水、土壤、固体污染,土地荒漠化等环境问题仍然没有得到根治,人们并不满足于一座座畸形的“金山银山”

环境经济学的研究早已说明环境与经济并不冲突,相反受到有效保护的环境反而可以促进经济的持续的增长。中国的环境经济学研究应该而且一定可以为建设美丽中国、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做出自己的学科贡献。具体来说,可能包括但不限于为环境经济政策夯实理论基础,为企业的节能减排设计有效的激励(即外部性的内部化),为环境经济政策的评估完善理论框架,推进排污权交易市场发展,创新环境监督管理体制等。最后,我觉得我们也需要更加合理的环境经济政策,应当做到对各市场主体效率而言上的公平,应当从各地的实际出发,同时注重政策的持续性。

郑少艳(复旦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硕士研究生,“环境经济学研究”课程学生)

十九大的召开对于中国共产党是一件大事,对于中国是一件大事,对于每一位中国人更是一件重中之重的事。因为十九大讨论的议题与我们息息相关,作为一名环境人,我就十九大报告中提到的有关环境保护、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容,发表自己的一点见解与看法。

十九大在“过去五年的工作和历史性变革”中对生态文明建设工作的评价是“成效显著”——对比我国在经济建设、深化改革、民主法治等领域取得的成就,环境保护方面确实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因此用词也较为保守和谨慎。仔细阅读报告对于其他领域工作的总结和描述可以发现,有重大成就和显著进步的方面往往有一些定量说明。例如,在经济建设方面,“国内生产总值从五十四万亿元增长到八十万亿元,稳居世界第二,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超过百分之三十”,“农业现代化稳步推进,粮食生产能力达到一万二千亿斤”;在人民生活方面,“六千多万贫困人口稳定脱贫,贫困发生率从百分之十点二下降到百分之四以下”。用数据说话,往往是一个国家自信的表现,而报告中对于生态文明建设成果的论述,事实上是“慎重有余而自信不足”,“显著增强”、“明显改变”等字眼对于推行环境保护基本国策三十多年的中国来讲,并不是一件值得骄傲的事情。整体来说,我国的环保事业在各个领域是均有投入,环保政策也是层出不穷,成效是有,却没有显著到可以给全国人民一个满意的“答卷”。

报告中对于最新的环境政策仅提到了建立“国家公园体制试点”,从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明国家对于该项制度的重视,因此了解该项政策是很有必要的。《建立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方案》是在2015年提出的,目的是为了解决试点区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世界文化自然遗产、国家森林公园、国家地质公园等禁止开发区域交叉重叠、多头管理的碎片化问题。在2017年9月26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又发布了《建立国家公园体制总体方案》,以加快构建具有我国特色的国家公园体制。本人认为,建立国家公园体制可以说是“生态保护红线”的一个制度延伸,因为二者均是为了解决保护地交叉重叠,管理不力的问题(当然,生态红线区域涵盖的范围更广,除了各种保护区外,还包括生态脆弱和敏感区等),从而整合各种保护区资源,想要通过一个整体的、系统的、综合的管理办法重新进行保护,其中恰好也体现了“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的思想。之前有研究者指出,试点方案在选择试点省(市)时有回避资源价值高、保护问题多的省份,所以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同时也未能对跨省的保护地实现统一保护给出明确的指导意见。因此,期待新的“总体方案”能够弥补先前的遗憾,发挥其真正的作用。

李京南(复旦大学经济学院韩国留学生,“环境经济学研究”课程学生)

中国过去几十年的高度经济增长震惊世界,经济总量居世界第二。随着历史的潮流韩国于1992年选择与中国建交。于2015年12月份生效的韩中自贸协定,更加促进两国之间的经济合作,举例来说,两国互相贸易额已超过2000亿美金。但是大气污染的跨国性与对中国进口农产品的信任问题向两国之间圆满的共同发展在产生负面影响;(1)据韩国国立环境科学院调查,高浓度可吸入颗粒物在北京、首尔、韩国黄海的成分分布相似,这表明跨国政府间合作的重要性。(2)韩国在大量进口中国农产品,大约居中国农产品出口10%。鉴于韩国较小的人口规模,韩国消费中国农产品的总量并不少。但是因韩国消费者对中国农产品高程度的不信任是挡住扩大农产物交易机会的因素。

鉴于十九大的影响力巨大,其涉及的范围广泛,十九大对两国之间的经济发展极为重要性,十六大上“科学发展观”同时考虑经济增长与环保的重要性。科学发展观意味着中国政府正式承认环保的重要性。这对中国,乃至世界的生态有明显的正面影响。今年十九大报告也积极支持环保。提出一系列环境政策,如“打赢蓝天保卫战”、“强化土壤污染管制”、“改善污染排放权责任制度”与“设立自然生态监管机构”将贡献于提高中国的空气污染指数,也贡献于改善农产品安全与恢复信用。长期来看,这些当前中国政府密集的环保努力与有关政策将带来的正面影响是有利于中-韩经济合作。

杨玫洁(复旦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硕士研究生,“环境经济学研究”课程学生)

十九大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人民群众的需求开始呈现多样化多层次的特点,以下我从环境经济学角度作出了一些解读。

一方面,在社会生产局面全面提升的现状下,人民群众对生活环境的需求也相应提高。但总体上看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水平仍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也成为了社会发展一个重要制约因素,使发展呈现了不平衡不充分的特点。在这种现状下,新的主要矛盾与“建设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的提出则是对过往的“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只聚焦于经济增长速度的理论的积极修正。 近年来,我国经济增速下降,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得到加快,资源环境压力也得到缓解。

另一方面,为了进一步缓解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生态文明间的矛盾,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构建良好的环境治理体系也需要放在首要位置。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构建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社会组织和公众共同参与的环境治理体系,提高污染排放标准,强化排污者责任,健全环保信用评价、信息强制性披露、严惩重罚等制度。当前迫切需要建立环境管控的长效机制,让环境管控发挥绿色发展的导向作用。

与此同时,人民群众自身素质的提高使得对于环境问题的参与、监督、法律意识也得到加强,公民意识的觉醒将使得政府在生态文明建设中进一步作出科学决策。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