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读书笔记185、186、187--
相关推荐
-
胡希恕伤寒论学习笔记——26
26.服桂枝汤,大汗出后,大烦渴不解,脉洪大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白虎加人参汤方 知母六两 石膏一斤(碎,绵裹) 甘草二两(炙) 粳米六合 人参三两 上五味,以水一斗,煮米熟,汤成去滓,温服一升,日 ...
-
四十三、伤寒脉结代(是结脉和代脉的并称。景岳说:“脉来忽止,止而复起,总谓之结。”代者更代之意,于平脉中忽见软弱,或乍疏乍数……
四十三.伤寒脉结代(是结脉和代脉的并称.景岳说:"脉来忽止,止而复起,总谓之结."代者更代之意,于平脉中忽见软弱,或乍疏乍数,或断而复起,均名为代),心动悸(者),炙甘草汤主之. ...
-
伤寒论读书笔记-余泽运
余泽运<伤寒论读书笔记>-豆丁网 余泽运 伤寒论读书笔记欲发表 拙作<村医应诊随笔>已在本网站发表完毕. 由于本人水平有限缪误之处在所难免望各位看到本书的读者多提宝贵意 ...
-
胡希恕伤寒论学习笔记——185
185.本太阳,初得病时,发其汗,汗先出不彻,因转属阳明也.伤寒发热,无汗,呕不能食,而反汗出濈濈(ji)然者,是转属阳明也. 这一条分享了疾病的演变过程,也就是<伤寒论>上所说的传变. ...
-
《伤寒论》读书笔记226、227--大小承气汤的使用的辩证
学习上古医学 弘扬传统文化 条文226,阳明病,其人汗多,以津液外出,胃中燥, 大便必硬,硬则谵语,小承气汤主之. 若一服谵语止,更莫复服. 这一条是讨论小承气汤的治疗范围 小承气汤具有泻下的力量但是 ...
-
《伤寒论》读书笔记179、180--太阳少阳并病,用刺法,太阳少阳合病有下利的情况用黄芩汤,呕吐加半...
学习上古医学 弘扬传统文化 条文179:太阳少阳并病,心下硬,颈项强而眩者, 当刺大椎.肺俞.肝俞,慎勿下之. 这一条交代了太阳和少阳并病的治疗和禁忌 先有太阳病后出现少阳病,这叫太阳少阳并病 症状是 ...
-
《伤寒论》读书笔记161--面色青黄,皮肤跳动,这是肝脾不和,肺气虚弱的表现,需要慢慢调理
学习上古医学 弘扬传统文化 条文161:太阳病,医发汗,遂发热恶寒,因复下之, 心下痞,表里俱虚,阴阳气并竭,无阳则阴独, 复加烧针,因胸烦,面色青黄,肤瞤者,难治, 今色微黄,手足温者易愈.. 这一 ...
-
《伤寒论》读书笔记167、168--下利不止,理中汤没有用可以试试固涩方,如果还没有效果就要用五苓散...
条文167:伤寒服汤药,下利不止,心下痞硬.服泻心汤已, 复以他药下之,利不止,医以理中与之,利益甚. 理中者,理中焦,此利在下焦,赤石脂禹余粮汤主之. 复利不止者,当利其小便. 这一条是讨论下焦不固 ...
-
《伤寒论》读书笔记171--感冒同时有下利不止,心下痞硬的情况用用桂枝人参汤。
学习上古医学 弘扬传统文化 条文171:太阳病,外证未除而数下之,遂协热而利. 利下不止,心下痞硬,表里不解者,桂枝人参汤主之. 这一条介绍中焦虚寒有下利痞硬 兼有表邪的情况 中焦虚寒而有痞硬中医上叫 ...
-
《伤寒论》读书笔记174--胸中痞硬,气上冲咽喉,呼吸不畅的情况,寸脉微浮,尺脉沉弱,可以因势利导用...
学习上古医学 弘扬传统文化 条文174:病如桂枝证,头不痛,项不强,寸脉微浮, 胸中痞硬,气上冲咽喉,不得息者, 此为胸有寒也,当吐之,宜瓜蒂散. 这一条介绍胸中有痰用吐法治疗的情况 病如桂枝证, 患 ...
-
《伤寒论》读书笔记169、170--返酸、打嗝可以试试旋复花代赭石 汤
学习上古医学 弘扬传统文化 条文169:伤寒发汗,若吐,若下,解后,心下痞硬, 噫气不除者,旋复花代赭石汤主之. 这一条介绍脾胃虚弱,胃气上逆引起的心下痞硬 伤寒发汗,若吐,若下, 太阳伤寒经过汗吐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