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常识丨教你如何从临摹到创作

临帖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转化为己用,也就是创作。

许多学习者临摹的时候可以做到丝丝入扣纤毫毕至,并且能够充分感受到临帖带来的乐趣,但一到了创作的时候就不知所措,好像这两件事中间隔了一堵墙。

如何打破这堵墙,这里提供两种思路。

01

攻坚挫锐

有意识地去加强形象记忆

有意识地加强形象记忆,也就是背临。

背临是笨方法,却更有效,更根深蒂固。就像小学时候背课文背英语单词,下功夫自然就能记忆深刻。书法技术的练习是植入肌肉神经的,记忆反而会比背书背单词更深刻一点,长此以往地长在身体里。

背临的前提是对临摹对象先要有一定熟悉程度,先要具备“精临”功夫,精临需要达到惟妙惟肖形神兼备的程度。

米芾自谓“集古字”,是对古代经典名作下过很深功夫的。传闻他从朋友那借来古人真迹,第二天拿自己的临摹仿作还给他而不被察觉,从现存的二王书迹中,就充斥着米芾的仿作,比如王羲之的《大道帖》、王献之《中秋帖》、《鹅群帖》等,可见临摹功夫已达到乱真的地步。

王羲之 大道帖

王献之 鹅群帖

王献之 中秋帖

临摹时很容易顾此失彼,注意结构就容易忽略用笔,注意笔法结构就容易走形,可以尝试用“各个击破”法。比如我这一遍临只把注意点放在用笔上而先不管结构,下一次关注点在结构,乃至章法……把问题分解了各个击破,未尝不是一种有效的方法。等到对临摹对象有一定深入了解之后可以尝试着去背临。

背临可以先从一个一个字开始背,逐而转化到行,再到段落、整篇的章法,也可以从整篇的大体感觉着手,再细化到行、单字以及每个细节。背临出的字要与原帖去相印证,以此来找到自己不够到位的地方。

临到“胸有成字”的时候,创作就比较有底气了,就算偶尔碰到没写过或者查字典没有的字,也可凭借深刻植入的形象记忆举一反三。

02

慢慢渗透

在自然书写中逐渐加深记忆

这种思路相对比较佛系、比较闲适,适合书写性比较自然而目的性却不强的学员。

许多人天性喜欢写写画画,笔性比较好,无拘无束,书写比较自然流畅。如果任由乱写,没有法度,写来写去只能是江湖体、自来体。但一旦进入专业学习领域,却不得不去守住法度的底线。所以,前面说的临摹阶段还是必须的,各个击破法依然适用。

跟上面一样,临写到一定程度之后,需要创作。比如想用褚遂良的风格写一首唐诗,这时候可以自己先书写一遍,不去管 像不像原帖的字。你平时积累的东西就原原本本地通过书写去展现出来,有就有没有就没有,哪里不到位哪里欠缺一览无余。这时候的书写是检验你平时临帖收获了多少,有几个字你自然而然背写出来,就说明你在临写这几个字的时候比较有感觉;有些字在你学习的碑帖中没有的,你可以暂时转移挪位、用相似的字型去套,这也是考验临创转化能力的一种体现。

通篇写完之后你再去查那几个不确定写法的字,然后恍然,然后知道原来褚遂良是这么写的,他写得真好,然后你就会记忆比较深刻。

书写性比较好的人平时可以抄抄诗文或者别的,在抄写中不断地去实现临摹到创作的转化。

当然,很多人其实做不到第一种思路,也不想选择第二种。

嫌时间不够,恨耐心不常,闲情逸致早就被加班熬夜挤地铁消磨殆尽。虽然初学练得不好,但就想写一张欧体或者颜体风格的作品 。

怎么办?

时代可能给不了你“从前慢”,时代却能给你另一种便利。

打开掌上碑帖App,搜索“集字”。历代名家风格的集字作品都给你准备好了,让你初学也能轻松写出欧颜柳赵风格的古诗对联。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