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经》咳论解读

从头学中医

让更多人了解中医

亲爱的朋友,因为微信公众号改变了推送规则,你互动多的公号文才会在第一时间推送给你。

所以如果你喜欢我们的内容,你可以“星标”或者“置顶”我们的公众号,或在文末进行点赞或“在看”。

当然,也更欢迎你的评论,将我们的内容转发给其他爱好中医的朋友。 谢谢支持。

《内经》咳论解读

作者:孙洁 | 编辑:黄忠

原文

黄帝问曰:肺之令人咳,何也?岐伯对曰:五藏六府皆令人咳,非独肺也。帝曰:愿问其状。岐伯曰:皮毛者,肺之合也,皮毛先受邪气,邪气以从其合也;其寒饮食入胃,从肺脉上至于肺则肺寒,肺寒则外内合邪,因而客之,则为肺咳。五藏各以其时受病,非其时各传以与之。人与天地相参,故五藏各以治时感于寒则受病,微则为咳,甚者为泄为痛。乘秋则肺先受邪,乘春则肝先受之,乘夏则心先受之,乘至阴则脾先受之,乘冬则肾先受之。(《素问·咳论》)

(一) 五藏脏六府皆令人咳

大体来说,《咳论》这篇文章分为四个部分首先,总论了咳嗽的病机,然后分别论述五脏咳和六腑咳,最后讲述了咳嗽的治则。

《咳论》里对咳嗽病机的认识主要是以下四段条文。第一句:“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第二句:“五脏各以其时受病,非其时各传以与之。”第三句:“五脏各以治时,感于寒则受病,微则为咳,甚则为泄为痛。”第四句:“聚于胃关于肺,使人多涕唾而面浮肿气逆也。”

最有名是第一句,“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这句条文在中医内科学中也有引用,所以大家都非常熟悉。实际上,几乎所有病都适用这个句式。比如说,我是从事男科的,就可以说“五脏六腑皆令人痿,非独肾也”。但是,为什么在整本《内经》里面,只是在《咳论》里写了这句话,其它病证中都没有这么说呢?比如《痿论》中就没有写 “五脏六腑皆令人痿,非独肺也”。《素问》里讲痿证,重点病位也是在肺,“肺热叶焦”是《素问》认为痿证的基本病机。那为什么不说这句话呢?这是有道理的。因为“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这个病机,对于咳嗽来说,是有特殊意义的。

首先,这句话的潜台词是说,肺与咳嗽的关系最为密切肺主气,肺的变动就是咳,所以,只要是咳嗽,就一定与肺有关系。后世医家也同意这个观点,只是说法略有不同。比如张琦说:“五脏六腑之邪,皆能上归于肺而为咳也”。那就是说,五脏六腑感受邪气,最终都会影响到肺,而一旦影响到肺,可能就会表现为咳嗽。张介宾在《类经》中从另一个角度来解释:“所以五脏六腑虽皆有咳,然无不由于肺者”。五脏六腑虽然都可以引起咳嗽,但必须影响到肺,才可能会导致咳嗽。

这个观点,我们现在来看,理所应当。但是结合下条一起看就会有点迷茫。“五脏各以其时受病,非其时各传以与之”,这也很好理解,五脏在其所主之时感受邪气,如果不是它所主之时,那就通过五行的生克传变,传到这一脏而受邪,这是它的字面意思。但是需要注意,我们讲得是咳嗽,它的核心是肺。那么就存在一个问题,肺之主时,只是在秋季。一年五季,春、夏、长夏、秋、冬。在其它几个季节,是不是就别的脏先受病呢?他脏受病引起咳嗽,到底是由他脏传之于肺,还是由肺传之于它脏引起的?如果邪气不传之于肺,可不可以引起咳嗽?如果一定要传之于肺引起咳嗽,一定要按生克顺序依次而传?还是通过其他某种方式来传。这个我们就不清楚了。

历代医家的解释也不一样,大体来说有两个思路第一个是“因其时受病”,就是说,在对应的季节感受邪气,那么就先伤本脏。比如说,春天为肝气所应,那么春就伤肝。那么春伤肝以后,是直接引起肝咳,还是由肝先传到肺,然后引起肝咳呢?按照《集注》的观点,“各传与之肺而为咳也”。这是符合《内经》原意的。因为“当其时受病”是五脏受病的基本规律,不仅仅咳嗽是这样,痹证、痿证也是这样。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有五脏痹、有五体痹,怎么来的?都是“当其时而受病”。春天为肝之主令。所以,春天感受风、寒、湿之气,先伤于肝所合之筋,为筋痹,筋痹不已,或复感风、寒、湿之邪,则传之于肝,为肝痹。这就是《内经》五脏痹发病的基本规律。在这里,如果是咳嗽的话,先由肝受病,一定要传之于肺,才会发生咳嗽,这是张志聪的观点

那另外一方面,如果直接受病在肺,肺咳以后,可不可以先有肺咳,或者说先咳嗽然后再病及于它脏,而出现五脏之咳呢?也是有可能的。比如说《景岳全书》中注曰:“因其虚而传”。什么意思呢?“盖由寒入皮毛,由皮毛入于肺”以后,并不仅仅伤于肺,而是各乘各脏之虚以传之。这其实也是我们基本观点的推理。

五脏传变,有五五二十五变。每一脏受病以后,它都可能有五种传变的方向。第一种传变的方向,就是不传,本脏受病。第二种传变方向,就是与其它四脏的任何一脏相传,可以相生传,可以相克传,传之于我所生,传之于生我者,都没问题。为什么不同的病人,传变的脏不一样?原因就在于“因其虚而传之”。哪一脏不足就传之于哪一脏,这就是《内经》的观点。我们在临床应用时要充分理解这一点。比如说,这个病人素有脾胃不和,复感于寒,经皮毛而入,发为咳嗽。这样的病人,他的咳嗽就容易传之于脾,而为脾咳。

(二) 五脏咳和六腑咳的病因

结合这两段注释,我们就知道,“非其时各传以与之”,既包括由肺传之于四脏,也包括由四脏传之于肺。其共同点就是“因其时而受寒邪”。感寒而病,是咳嗽发生的主要病因。在《内经》里只要讲到“寒”,我们就要思考一下,它是仅仅指寒邪呢?还是以寒邪代指六淫之邪?在咳嗽这个病来说,应该说是指狭义的寒邪。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们先来看看条文。《素问·咳论》中说:“皮毛先受邪气,邪气以从其合也”。皮毛所合者为肺,邪气以从其合,因之入肺。这是病机发展的一个方向。另一方面,皮毛受寒的同时,又有“寒饮食入胃”。那么,毫无疑问,此处的“寒”就是狭义的寒,不可能指代其它的六淫之邪。寒饮食入胃以后,由于肺经是“起于中焦,下络大肠,还循胃口”。所以入胃之寒邪能够循其经从肺脉上至于肺,导致肺寒。这个“肺寒”肯定是里寒,加上前面感受的外寒。内外寒气相合,客之于肺,则为肺咳。这就是“皮毛者,肺之合也,皮毛先受邪气,邪气以从其合也;其寒饮食入胃,从肺脉上至于肺则肺寒,肺寒则外内合邪,因而客之,则为肺咳”所要讲述的东西。既然是两寒相合,那外面感受的邪气只能是寒邪,不可能是其它邪气,不可能是代指所有的六淫之邪。可见,寒对于咳嗽的发病,是至关重要的。这个我们也可以在临床上加以验证,确实是受寒容易咳嗽,受热或者其它邪气,相对来说不容易咳嗽。

在《灵枢·邪气藏府病形》篇中,也有一段类似的条文。“形寒寒饮则伤肺,以其两寒相感,中外皆伤,故气逆而上行”。这段条文讲的病机与前面肺咳的病机是一样的。外有寒,这是形寒。如果又有寒饮食入胃,内有寒饮,然后再内外相合而为病。可见,受寒对咳嗽的发病多么重要。感寒而为病,感寒入肺而为咳,都是题中应有之意。

我们还必须要重视胃在咳嗽发病过程中的重要地位。所谓“聚于胃关于肺,使人多涕唾而面浮肿气逆也。”“涕唾”的字面意思就是流鼻涕、吐唾沫。《内经》中没有“痰”这个字,《内经》中只讲饮,不讲痰。那“痰”在《内经》中是怎么表达出来的呢?“唾”就是其中之一。所以在这里,“使人多涕唾”,实际上就包含了痰。

这里的“胃”是单纯指胃,还是指脾胃,各家有各家的说法。我觉得,对于临床来说,没有必要把其分的特别清楚。因为胃本身就有气化津液的作用。“饮入于胃,游溢津气,上归于脾”,胃如果没有气化的作用,它怎么游溢津气呢?所以,胃有气化的作用,脾更有气化的作用。脾胃相合,运化水液,包括寒饮。那么寒饮食入胃,如果超出了脾胃的运化能力,则停而为饮。这个饮,就有可能从肺脉上行于肺,留于肺,而为肺咳,这就是我们现在讲的“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的道理。当然,从痰饮本身来讲,肺的异常,也是可以产生痰饮的。因为“肺通调水道,为水之上源”嘛,这也是肺受寒,就容易产生痰饮的一个重要原因。

总结一下,就是五脏咳也好,六腑咳也好,其主要的邪气就是寒,既包括由皮毛而受的外寒,也有由饮食而入的内寒

(三) 五脏咳和六腑咳的表现

原文

何以异之?岐伯曰:肺咳之状,咳而喘息有音,甚则唾血。心咳之状,咳则心痛,喉中介介如梗状,甚则咽肿喉痹。肝咳之状,咳则两胁下痛,甚则不可以转,转则两胠下满。脾咳之状,咳则右胁下痛,阴阴引肩背,甚则不可以动,动则咳剧。肾咳之状,咳则腰背相引而痛,甚则咳涎。帝曰:六府之咳奈何?安所受病?岐伯曰:五藏之久咳,乃移于六府。脾咳不已,则胃受之,胃咳之状,咳而呕,呕甚则长虫出。肝咳不已则胆受之,胆咳之状,咳呕胆汁。肺咳不已,则大肠受之,大肠咳状,咳而遗失。心咳不已,则小肠受之,小肠咳状,咳而失气,气与咳俱失。肾咳不已,则膀胱受之,膀胱咳状,咳而遗溺。久咳不已,则三焦受之,三焦咳状,咳而腹满,不欲食饮。此皆聚于胃,关于肺,使人多涕唾而面浮肿,气逆也。(《素问·咳论》)

我们再来看一下“五脏咳”。其实“咳论”的核心内容就是“五脏咳”和“六腑咳”,也是占篇幅最多的部分。《素问》中的“五脏咳”与我们现在讲的咳嗽规律不一样,不太好理解,所以记忆起来就有些困难。但如果把道理搞清楚了,规律还是很明显的。把握了规律,自然也就好记了。

1.   肺咳

先来看一下“肺咳”。“肺咳之状,咳而喘息有音,甚则唾血。”咳嗽是主症,“喘息有音”是肺气上逆的结果,“唾血”是肺络受伤。所以,“肺咳之状,咳而喘息有音,甚则唾血”的病机是很容易理解的。那怎么治疗呢?可以用小青龙汤。为什么小青龙汤是咳嗽的主方,为什么它能够治肺咳呢?《素问·脏气法时论》中说:“肺欲收,急食酸以收之,用酸补之,辛泻之”。肺气最忌耗散,而咳嗽的特点就是肺气耗散。既然如此,那我们就用酸味以收之,酸补之,辛泻之。肺中有邪气,那就是肺实之证,可以用辛以泻之。咳嗽是肺气上逆引起的。有上逆之气就要让它降,“肺苦气上逆,急食苦以泄之”。根据这个用药规律,治疗肺咳病就要用辛药、苦药,略佐酸药。这是五味的用药思路,除此之外,我们还要考虑寒热温凉四气的用药特点。既然是两寒相合,那就要用温药。所以要用辛温药、苦降药、酸收药。这不就正是小青龙汤的组方特点吗?当然,有这个组方特点的也不仅仅是小青龙汤,比如说麻黄汤、厚朴麻黄汤都具备这样的特点。尤其典型的是小青龙汤和厚朴麻黄汤里面的“姜辛夏味”四味药的组合。这四味药的性味:干姜辛温,半夏辛苦温,细辛辛温,五味子酸收

半夏降气的作用非常好,也有人从药理法象的角度讲,半夏在夏天到了一半的时候,就枯萎了,所以得夏气之甚。夏季到了巅峰,马上就要入秋的时候,气机开始敛降,所以半夏其性能降。我们所有的止呕药都喜欢用半夏,如小半夏汤等就是这个道理。所以半夏的气机特点就是降的。这样结合起来看,“姜辛夏味”的药性特点正好“脏气法时论”治肺中实寒的基本思路,这就是治肺咳的基本法则。

2.   心咳

“心咳之状,咳则心痛,喉中介介如梗状,甚则咽肿,喉痹”。心病而咳,所以咳则心痛,这个好理解。“喉中介介如梗状,甚则咽肿,喉痹”,这个不好理解。心咳怎么会影响到咽喉呢?原因很简单,这是经络相传的结果。《类经》的解释是:“心脉起于心中,出属心系,上挟于咽,故病喉中梗介,咽肿喉痹也”。我们熟悉《内经》条文就知道,其实很多心病都表现为咽喉的不适。比方说我们前面讲肺的变动为咳,那心的变动是什么?心的变动,我们现在很多书上,化成简体字,写的是“噫”。但其实是不对的,它的原字应该是“嗄”,读作“shà”。这个字的意思是喉中不利。心的变动就是咽喉不利。不仅仅心咳之状有“喉中介介如梗状”的症状。心痹时咽喉也会不舒服,有咽干、有噎膈的感觉。心痿病也有咽喉不适的症状。可见心病往往会影响到喉。在这里,心咳则经络阻滞,所以有喉中梗介,甚至肿痛而为喉痹的表现。“诸痛痒疮,皆属于心”,“热胜则肿”。因为热为心之本气,与心气相通。所以心咳会有咽肿喉痹

怎么治疗呢?刚才我们提到了热,所以要考虑到清心经之热。够不够呢?还不够。既然有邪热,必然伤心中阴血,所以还应考虑养心中之阴血。这还不够,我们还要想一想,心咳病是不是只有热这一种病机呢?咳嗽的时候又有心痛,又有咽喉的不舒服,除了想到可能有热以外,还会想到什么?我们会想到梅核气,那么就还要考虑痰和气的问题。周学海就是这么认为的,他在《脉义简摩》中讲,心咳的“介介如梗状“是“始觉如树皮草叶一片附于喉内”的感觉。树皮草叶甚至还没有到炙脔那么大呢,所以就只是觉得咽中有点异物感,但是也不痛。他把这个症状也称为梅核气,认为其发病也与情志有关系。所以用逍遥散、阳和汤这样的方剂来治疗。

同样还是周学海,在《读医随笔》里面说,这样的病人,“偶咳一两声,言语发声多不能畅,必先咳一两声,乃能出言”。这和我们现在经常说的慢性咽炎症状很像。对这种症状,如果上手就是清热利咽,那思路就未免太单一了。我们学了“咳论”,再遇到一个久病的咽喉痹痛,要考虑到其它的可能性,比如说心咳。周学海认为,这个心咳之状,是由“脾湿不运、浊气上蒸”引起来的。假如是这种情况,那我们的治疗,又跟前面梅核气的半夏厚朴汤、逍遥散、阳和汤不一样了。治疗上应该健脾化湿,利咽降气。所以同样是心咳,同样是这样的症状,它的病机却是复杂的这个就是我们今天要重点理解的一点,虽然五脏咳各有相对明确的症状,但在这些症状后面的病机,仍然很复杂。不过,复杂之中有规律:第一,咳与肺有关系;第二:某脏咳与某脏有关系;第三:仍然可能与其它邪气或脏腑发生关系。这是五脏咳的三个基本原则。

3.   肝咳

前面我们讲“心咳之状,咳则心痛,喉中介介如梗状,甚则咽肿,喉痹”,这是和经络有关系。那肝呢?肝的经络在两胁,所以“肝咳之状,咳则两胁下痛,甚则不可以转,转则两胠下满”。这个“胠”就是在身体两侧,腋下两胁,准确地位置就是垂背屈肘,肘尖所指。需要注意的是“两胠下满”,因为每次讲到这里的时候,我可能用右手在指示部位。很多临床医生的第一反应是你指的是右边,那就是肝有问题。这是不对的。第一,此肝非彼肝;第二,我指右边,完全是因为我右手方便。其实左边也有“满”的症状。“甚则不可以转”的“转”是指俯仰之义。咳得厉害的时候,有病人会说咳得身体两侧的肌肉都抽筋了,就是说的这个不能俯仰的症状。肝咳的这个表现与肝合筋有关系,不能俯仰是由于肝病则筋脉不养的缘故。所以王肯堂在《证治准绳》里把“肝咳”与“筋实极”联系在一起。“极”的意思是到了极点而不能用。“筋实极”就是因实邪导致的筋极病,王肯堂用五加皮汤来治疗。

实际上古人对五脏咳的相应处方非常之多,任何一脏的咳都不止一个方子。所以,我们只要知道基本的处方原则就可以了。比如说明代秦景明在《证因脉治》里面就专门列举了“肝经咳”,症状表现为“咳则两胁下痛,痛引小腹,或寒热往来,面青色筋急”。那么他加了这些症状说明,他认为肝咳还应该兼有其它症状。甚至于,他还对肝咳的脉象和寒热虚实做了分析。即使同一个肝咳,也可能不止一个病机。既可以是气火之咳,就是所谓的“木火刑金咳”,用的是泻青各半汤。治疗思路是疏肝清热治木火,清肺热,降肺气。方中栀子清肝,黄芩清肝肺,桑白皮清肺,地骨皮清热。我们现在讲地骨皮认为它是退虚热的,其实清虚热的药都可以清实热,只不过他们同时往往兼具一些补益作用,比如说地骨皮,就兼具一些补肝肾的作用,仅此而已。所以,泻青各半汤就是在泻肺,泻金。再比如说柴胡饮子,也是类似的,但是它多一个养肝。为什么要养肝呢?因为木火刑金,首先它要伤及自身的阴血。治疗上用丹栀逍遥散,方中归芍养血,苓术健脾,丹栀清肝,这是他的基本思路。需要指出的是,秦景明在《证因脉治》这本书中讲咳嗽,五脏咳都讲到了。我只列肝经咳在这上面,为什么呢?因为,实际上,从这个简单的分析,我们就可以看出来,他对病机的分析没有什么特别独到的地方,所以我们观其一,而知其余,就没有必要再去重复它了。

4.   脾咳

脾咳之状,咳则右胁下痛,阴阴引肩背,甚则不可以动,动则咳剧”。首先,为什么会右胁下痛呢?有一次讲《内经》中五脏咳的时候,有同学说,脾不是位于左边吗?为什么会右胁下痛。首先,脾居中宫,位于中间而不是左边。第二,既然在中间,而不是两侧中的某一侧,为什么会偏于右呢?原因很简单,与气机的升降有关系。人体的气机升降,其实一共是三对关系。我们最熟悉的是肝升肺降,还有脾升胃降,和火升水降。那么脾是升的,左升右降,所谓“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这个“道路”就体现在这里。脾是左升,脾病为什么右边会有问题呢?讲一身气机“升降”最多的,莫过于黄元御了。黄元御在《素问悬解》中讲:“脾从左升,左升则右降,右胁下痛”,是因为肺气不能右降的缘故。为什么肺气不能右降?脾病则气不能升。升降相因,不能升就不能降,这是天地造化自身固有的特点,所以右胁下痛。

那为什么会“阴阴引肩背”呢?还是与经络有关系。脾经从胃别出以后,上膈,此其一。其二,脾为足太阴经,与之相表里的是足阳明胃经,而手阳明大肠经恰好是经过肩部的,布于肩背。经络同气相感,互相影响,所以会有“阴阴引肩背”的症状。当然了,“阴阴引肩背”在《内经博议》中还有另外一个解释,就是坤土之气出于西南,所以就右胁下痛。只要看一下后天八卦的方位,就非常容易理解这个解释。因为坤的位置正好是在右肩的位置。那么为什么不可以动呢?阳主动,清阳实四肢,而脾主四肢,所以,脾虚则不能动。再者,动则气耗,脾气虚,脾为气血生化之源。脾虚就不善动、不能动,动则咳剧,加重病情。当然,这个“动”指的是相对剧烈的运动,而不是说一动也不能动,象木头人那样。

这种情况上在临床上很常见。有很多人咳嗽都快治好了,剧烈活动之后,马上又开始剧烈咳嗽。或者是工作非常辛苦,劳甚之后,咳嗽马上加剧。既然这样,我们应该怎么治疗脾咳呢?第一个思路,既然是脾伤,自然是伤于湿邪最为常见。所以我们要化湿、燥湿、利湿,或者芳香化湿,或者淡甚利湿,或者苦温燥湿,总之要祛湿。具体采用什么方法,具体再说。但既然脾咳是在中焦,那么以芳化最好。如果影响到了肺,就需要再加上宣透,就是我们三仁汤所说的“开上、宣中、渗下”。对于咳嗽来说,因为本身是气机逆上,渗下就会用得少一些。但也不是不能用。为什么呢?因为既然是气逆,一身气机是一个整体,通过渗下的治法,不但可以去湿,还可以引气下行。第二个思路,既然是脾咳,脾气肯定有受伤。脾伤多伤在阳气。所以要温阳化气,或者温阳益气。《全生指迷方》提出对于脾咳,可以分虚实来治。如果是虚的,用温中丸,方中干姜、半夏、白术、胡椒,都是辛温药。或者实证用茯苓丸,还是那些辛开苦降温化的药,化痰的药。

5.   肾咳

肾咳之状,咳则腰背相引而痛,甚则咳涎”。为什么腰背相引而痛?因为肾脉贯脊系于腰背,这也是肾外应在腰的一个重要经络基础。为什么“甚则咳涎”?因为肾主水,肾为水脏,肾伤则不能制水,不能制水则咳涎。那怎么治呢?可以用麻黄附子细辛汤一类的方子。

我们总结一下五脏咳的总体特点。首先是病因,“各以其时受病,非其时,各传以与之”。既可以由肺传过来,也可以由外所感,传之于肺。其外在症状的规律为咳嗽,再加各经所过之痛,和相应的功能障碍。比如说肺咳,功能障碍为肺气上逆,喘息有声,伤及肺络则咳血。心咳,喉中痛为心经所过之处;肝咳,肝布于两胁,所以两胁下痛;肝主气机的疏利,所以不能疏利,则不能俯仰。肝合筋,所以“转则两胠下满”。脾咳,右胁下痛,阴阴引肩背,这是经络所过的病症。“甚则不可以动”,因为脾主气,动则伤气,劳则气耗,于是“不可以动”。肾咳,腰背相引而痛,因为贯脊系于腰背。咳涎则是肾主水的功能失常。

6.   六腑咳

六腑咳比较特殊。别的病都是由皮毛而入肌腠,由肌腠而入经脉,由经脉逐渐深入,再入六腑、五脏。唯独咳嗽,由皮毛而入五脏,由五脏而出六腑。六腑在外,所以它是向外耗散的。咳嗽是一种耗散性的疾病,就在这里体现出来了。五脏咳如果病久不去,则移于相应之六腑。六腑咳的症状特点首先是咳嗽,再加上各腑失约之症。胃失约束,所以呕吐,“咳而呕,呕甚则长虫出”。胆藏精汁三合,不能约束,则精汁外出,所以“咳呕胆汁”。大肠,“传导之官,变化出焉”,不能约束,“咳而遗矢”。小肠者,受盛之官,咳而矢气,还没到遗矢的程度。“气与咳俱矢”,是说咳嗽的时候,伴随着矢气的症状。膀胱藏津液,气化则能出,所以膀胱咳表现为“咳而遗溺”。三焦主气化,为水道之官,所以三焦不能约束则不能气化,气机淤塞,于是腹满,不欲食饮。你看,六腑咳都是失约的症状。

怎么治呢?方法也很简单,病在哪一腑,就用哪一腑的药。同时,这个时候还需要加以收涩。除了收涩这一腑以外,还需要收涩相应的脏。虽然是由五脏病传之于六腑,五脏病其实也并没有好,还是需要治疗的。

(四) 五脏咳和六腑咳的治疗

帝曰:治之奈何?岐伯曰:治藏者治其俞,治府者治其合,浮肿者治其经。帝曰:善。(《素问·咳论》)

“治脏者治其俞,治腑者治其合,浮肿者治其经”,这是治疗脏腑咳的基本原则,这个原则也经常用来治疗其它脏腑疾病。那么治其俞、治其合有什么特点呢?俞和合指的是“井荥输经合”的五腧穴中的输穴和合穴。这五腧穴,在脏、在腑、在阴经、在阳经的五行属性各有不同。而五脏的俞穴和六腑的合穴,其五行属性恰好都是土。所以这句话实上是在强调,治脏、治腑都要治土,可见“聚于胃,关于肺”在治则治法上也有体现。胃为阳土,这就是治疗的基本原则。

那么我们最后总结一下,“咳论”对咳嗽辨证的指导意义。首先,我们要明白咳嗽是以耗散为特点的,所以要及时治疗,不可迁延不治。我们经常讲“伤风不醒便成痨”,这个伤风不醒的重要症状就是咳嗽。所以“久咳成痨”也有这个说法。我们不要把这个“痨”想成结核性疾病,这是劳伤性的疾病。那当然了,耗散人体气津,日久就会成痨。我们在治疗时,还需要注意收敛气机。一方面我们讲肺气要宣散,我们要散肺。但散肺就会影响肺气的收敛及肃降。所以姜辛夏味这个黄金组合里的五味子切切不可以轻易弃用

其次,五脏、脏腑之间的传变与咳嗽发病都有关系,而以肺为中心与其它疾病不同的是,它是一个耗散性的疾病,传变方向是由脏及腑。五脏咳和六腑咳的判断,主要是依靠兼症。而这个兼症,要从该经之主病入手来分析,就比较容易理解、记忆。比如说心,心就是心经所过之痛,心痛就是咽喉不舒服,以此类推。

最后要强调的是脾胃在咳病治疗中的重要性咳嗽之病,“聚于胃,关于肺”。治脏者治其俞,治腑者治其合,都是治其土穴。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