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城记

上周五,看了一段有关蒋勋的访谈,其中说起了他在台湾池上,担任驻村艺术家的经历。池上是台湾东部的村落,夹在中央山脉与海岸山脉之间,人口六千有余,风景秀丽,尤以饱满剔透的稻米为人称道。

蒋勋离开常住的台北,来到物资并不丰盈的台东偏乡,却在此处找到城市中失落许久的,人与人之间的温和与亲密。

蒋勋所谓的人与人、人与土地之间的疏离,在工业革命后,繁华都市成型的过程中,就无可避免地发生了。

你看 19 世纪法国画家卡耶博特(Gustave Caillebotte,1848 - 1894)画中的巴黎,不论阴晴雨晦,总是清冷甚至漠然的样子,再也找不到乡野田间恣意洒脱的欢闹了。

《雨中的巴黎街道》创作于 1877 年,是这位印象派画家最为人熟知的作品。画幅较大,长近三米,宽度两米有余,在芝加哥美术馆展厅中,整整占去一面墙。画家以如此大面积的画布,描摹的却是一处再寻常不过的都市街景。
卡耶博特的取景地,在巴黎第八区都柏林广场附近。画家站在某个交叉路口的一侧,眼前有静默的灰白建筑,有积了雨水、在雨中泛着光亮的石板路,还有或三两相伴,或独自一人行走在雨中的路人。

整幅画的色调以灰、黑与浅黄为主,一则因为雨中的城市,本就是阴沉朦胧的模样;二来也因为城市空间,时常带给城中人的暧昧与拘束之感。

你看那画中人,除去前景右侧女子略微面带微笑之外,其余的行人要么静默,要么轻首交谈,眉眼之间却看不出任何快活愉悦的意味。

卡耶博特如果生活在今天,说不定会成为一位出众的街拍摄影师,因为他极其擅长捕捉城市街道两侧,或屋宇之下的寻常风景。

观者跟随画者的视线,宛若行走在巴黎的大小街巷间,与百多年前的绅士小姐擦肩而过,甚至能嗅得出城市人身上那种难以言传的优越感。

这种“优越”,建立在都市空间的繁华与物资的丰盈上,却总带着些匆忙之感。你看卡耶博特那些与都市风景有关的画作,路上行人大多低头匆忙赶路。偶尔停下脚步,在露天咖啡馆中小坐,或在湖边垂钓,也常常是各有各忙,彼此间并无互动与交谈。

蒋勋在讲座中提到,自己初到池上时,对于村民的热情,颇有些不习惯。后来他才明白,这或许是因为自己在城中居住已久,早忘了乡土的秩序与伦理,忘了那种一同劳作一同分享的乐趣吧。

也巧,比卡耶博特稍晚些的美国印象派画家,哈萨姆(Childe Hassam,1859 - 1935),也曾画过一幅雨中都市街景。

这幅名为《雨中的波士顿》的油画作品,同样在交叉路口附近取景,同样有马车、行人和建筑等等意象,不过看上去视野更开阔。

整幅画少了紧张局促的观感,多了些温煦生动的意味。或许是因为波士顿的街边建筑,每每以红砖色调为主;又或许因为画幅正中,小女孩头上戴的那顶红色绒线帽子吧。

哈萨姆生在波士顿一个富裕的家庭,自小对绘画与文学等兴趣浓厚。他后来进入出版社工作,还不忘自学绘画,为杂志创作插图,也留下不少版画作品。

这位美国画家在城市中出生并成长,故对于波士顿和纽约等地,很有些情感上的依恋,画作也大多以城中建筑与街巷人情入题。

卡耶博特与哈萨姆虽说同为印象派画家,但前者在创作《雨中的巴黎街道》时,已尝试摆脱印象主义对于光影效果的极力推崇,以至于画面相对扁平,看上去很有些现代意味。

而哈萨姆在创作《雨中的波士顿》时,也并未突出朦胧氤氲的观感,而是将画中线条勾勒分明,颇学得些写实主义的真谛。

不论卡耶博特抑或哈萨姆,都生在城中富裕人家,少有机会在乡里田间徜徉。因而他们笔下的雨,以及雨中撑伞行走的路人,都像是躲在玻璃罩中,固然优雅得体,却总少了些率真自在的乡野之美。

美在高处

黑暗有理,月光怒放
222篇原创内容
公众号
(0)

相关推荐

  • 印象派艺术家里的藏家,拍卖榜上超过梵·高,曾搁笔不画油画,只画水彩

    古斯塔夫·卡耶博特<Avenue of the Villa des Fleurs in Trouville>,布面油画,60x73cm,1883年 在最近的拍卖排行榜中,古斯塔夫·卡耶博特 ...

  • (12587)[转载]作为一名油画藏家,后来画的比大师还好(一)

    原文地址:作为一名油画藏家,后来画的比大师还好(一)作者:忘忧sfm Gustave卡耶博特 法国印象派画家,是印象派艺术家的长期收藏家和资助者. 卡耶博特28岁就将他的印象派收藏捐赠给法国,由雷诺阿 ...

  • 这些油画大师和作品你认识多少?

    吴冠中 当代著名画家.油画家.美术教育家. 吴冠中在50-70年代,致力于风景油画创作,并进行油画民族化的探索. 吴冠中力图运用中国传统材料工具表现现代精神,并探求中国画的革新. 他力图把欧洲油画描绘 ...

  • 其实印象派,不仅仅是你以为的印象派

    美术史知识大全2020-10-24 10:07:13 <雨天的巴黎街道>是法国印象派画家古斯塔夫·卡耶博特创作于1877年的大幅油画画作,现陈列于芝加哥艺术博物馆.油画作者描绘了19世纪北 ...

  • 多哥的艺术系列邮票(8)

    多哥2015年发行的艺术系列邮票为数也不少,合计有36枚,均为流行的小型张和小全张规制. 这些邮票的一半18枚采用独特的画廊风格,展示西方近现代名家名画,尤以现代部分居多.其中包括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画 ...

  • 双城记:上海 & 深圳

    2002年,我从合肥来到上海,由BOC跳槽到CMB.CMB的总部在深圳,所以因工作需要,经常来往于沪深之间. 2小时的飞行距离,最夸张的行程是:上午飞过去,下午办事,晚上再飞回来.宝安机场候机楼,过道 ...

  • 【第六协作组工作动态】——建设经济圈 唱好双城记

    川渝高竹新区是川渝两省市共同批准设立的唯一一个跨省域省级新区,两省市政府高度重视和全力支持川渝高竹新区建设发展,重庆市委五届八次全会.四川省委十一届七次全会均明确支持渝北.广安共建川渝高竹新区,四川彭 ...

  • 【双城记】杭州和黄州:塔望塔

    杭州和黄州:塔望塔 在中国,诸如塔一类的建筑,是在佛教传入中国之后才出现的,大多和佛教有关,和佛徒(和尚)有关,和浮屠有关.老话说"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这里的"浮屠& ...

  • 【双城记】黄州和杭州——考赶考

    黄州文庙--今黄冈实小图书馆 画中的记忆--东河书院 考棚街北段--实小门外 市场经济下的考棚街--中心市场牌楼 黄州和杭州:考赶考 当下的黄州和杭州,在政治.经济平台上有天渊之别.但在文化和教育史上 ...

  • 【双城记】黄州和杭州——面对面

    黄州和杭州--面对面 上:在黄州吃热干面 很多人一定还记得某知名芝麻糊的广告片中的那个经典画面:小男主吃完碗里的芝麻糊,末了,还把碗沿上的一圈芝麻糊添了个干干净净.很多年前我在黄州街头吃热干面的时候, ...

  • 双城记 | 山城在左,花城在右,一道左右为南的选择题

    有一道选择题,那真叫我左右为南(难). 山城重庆,我的故乡,前前后后生活了二十三年.转头一算,来到广州也恰好二十三年,花城成为了我的第二故乡.中间的几年,北上求学了.哎呀,怎么又明目张胆地暴露了年龄呢 ...

  • 看电影合集:名著改编经典历史爱情片《双城记》1935中文字幕原声版

    电影简介 导演: 杰克·康威 / 罗伯特·Z·伦纳德 编剧: 查尔斯·狄更斯 / 塞缪尔·N·贝尔曼 / W. P. 利普斯康 (W.P. Lipscomb) 主演: 罗纳德 考尔曼 (Ronald ...

  • 【双城记】北京人和上海人为何互相瞧不起?

    上海弄堂 上海人和北京人,在人格的特殊性.典型性上,正是南北两地文化的恰当体现.上海人和北京人的第一重差异,自然是南方人和北方人之别.这既包含了不同的社会文化传统的影响,还包括更为基础的由遗传造成的人 ...

  • 郑开双城记,哪里可以托起候鸟的未来?

    一大早,小齐就要急急忙忙出门,开车一个多小时到郑州高铁站附近上班. 他家住在开封府附近,老城区,出门晚了,路上可能就要花两个小时.一来一回,一天至少三个小时要花在路上.小齐苦笑,说自己整天跟候鸟一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