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城记

上周五,看了一段有关蒋勋的访谈,其中说起了他在台湾池上,担任驻村艺术家的经历。池上是台湾东部的村落,夹在中央山脉与海岸山脉之间,人口六千有余,风景秀丽,尤以饱满剔透的稻米为人称道。
蒋勋离开常住的台北,来到物资并不丰盈的台东偏乡,却在此处找到城市中失落许久的,人与人之间的温和与亲密。

蒋勋所谓的人与人、人与土地之间的疏离,在工业革命后,繁华都市成型的过程中,就无可避免地发生了。
你看 19 世纪法国画家卡耶博特(Gustave Caillebotte,1848 - 1894)画中的巴黎,不论阴晴雨晦,总是清冷甚至漠然的样子,再也找不到乡野田间恣意洒脱的欢闹了。


整幅画的色调以灰、黑与浅黄为主,一则因为雨中的城市,本就是阴沉朦胧的模样;二来也因为城市空间,时常带给城中人的暧昧与拘束之感。
你看那画中人,除去前景右侧女子略微面带微笑之外,其余的行人要么静默,要么轻首交谈,眉眼之间却看不出任何快活愉悦的意味。

卡耶博特如果生活在今天,说不定会成为一位出众的街拍摄影师,因为他极其擅长捕捉城市街道两侧,或屋宇之下的寻常风景。
观者跟随画者的视线,宛若行走在巴黎的大小街巷间,与百多年前的绅士小姐擦肩而过,甚至能嗅得出城市人身上那种难以言传的优越感。

这种“优越”,建立在都市空间的繁华与物资的丰盈上,却总带着些匆忙之感。你看卡耶博特那些与都市风景有关的画作,路上行人大多低头匆忙赶路。偶尔停下脚步,在露天咖啡馆中小坐,或在湖边垂钓,也常常是各有各忙,彼此间并无互动与交谈。
蒋勋在讲座中提到,自己初到池上时,对于村民的热情,颇有些不习惯。后来他才明白,这或许是因为自己在城中居住已久,早忘了乡土的秩序与伦理,忘了那种一同劳作一同分享的乐趣吧。

也巧,比卡耶博特稍晚些的美国印象派画家,哈萨姆(Childe Hassam,1859 - 1935),也曾画过一幅雨中都市街景。
这幅名为《雨中的波士顿》的油画作品,同样在交叉路口附近取景,同样有马车、行人和建筑等等意象,不过看上去视野更开阔。

整幅画少了紧张局促的观感,多了些温煦生动的意味。或许是因为波士顿的街边建筑,每每以红砖色调为主;又或许因为画幅正中,小女孩头上戴的那顶红色绒线帽子吧。
哈萨姆生在波士顿一个富裕的家庭,自小对绘画与文学等兴趣浓厚。他后来进入出版社工作,还不忘自学绘画,为杂志创作插图,也留下不少版画作品。

这位美国画家在城市中出生并成长,故对于波士顿和纽约等地,很有些情感上的依恋,画作也大多以城中建筑与街巷人情入题。
卡耶博特与哈萨姆虽说同为印象派画家,但前者在创作《雨中的巴黎街道》时,已尝试摆脱印象主义对于光影效果的极力推崇,以至于画面相对扁平,看上去很有些现代意味。

而哈萨姆在创作《雨中的波士顿》时,也并未突出朦胧氤氲的观感,而是将画中线条勾勒分明,颇学得些写实主义的真谛。
不论卡耶博特抑或哈萨姆,都生在城中富裕人家,少有机会在乡里田间徜徉。因而他们笔下的雨,以及雨中撑伞行走的路人,都像是躲在玻璃罩中,固然优雅得体,却总少了些率真自在的乡野之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