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安顺》史话沧桑 揭密 011(三) 2019年第84期(总439期)

揭秘011(三)

童鹤龄

三、0一一难忘的创业记忆

1964年11月23日,国务院批准成立了贵州地区建设筹备处,随即展开了一场规模空前的贵州三线创业的人民战争。在好人好马上三线的原则下,几万名经过严格抽选的优秀干部工人离开大城市,星夜兼程汇集在云贵高原人迹罕至的深山峻岭之中,开始了贵州航空工业亘古未有的创业。他们风餐露宿,挑灯大干,没有住处就搭席棚,没有水喝就喝稻田水,嘹亮的号子声、隆隆的开山炮打破了高原千百年的寂静,用汗水、热血乃至生命奠基了贵州航空工业。

在“靠山、分散、隐蔽”的这种思路的规划和组织下,全国16个省、市的35个航空工业老厂以三线建设为己任,组织“好人好马”到贵州,支援精良的设备和大量的物资到贵州。大批优秀的领导干部、工程技术人员和生产工人,以参加三线建设为荣,告别亲人,离开生活条件和工作环境优越的大城市,奔赴贵州山区,与参加三线建设的贵州各族人民、勘测设计人员、施工队伍、人民解放军和广大民工汇成浩浩荡荡的建设大军。他们以战天斗地的英雄气概和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头顶蓝天,脚踩荒原,晴天一身汗,雨天一身泥,风餐露宿,披星戴月,移山填谷,修路架桥,“三通一平”,凭着对三线建设的满腔热血和对祖国对人民的耿耿忠心,硬是在跨越贵州3个地区、3个市、8个县、绵延400余公里的范围内,建起一座座具有三线特色的航空工业工厂。

1967年,贵州航空工业云马厂部装厂房在建设中

恰好在贵州航空工业成立一周年的1965年11月23日,邓小平同志在贵阳开往安顺的火车上听取了基地领导汇报,作了重要指示。一年的时间先期建设的三个企业,奇迹般地实现了当年设计、当年施工、当年投产目标。

上个世纪60年代中期,贵航人抗住了“文化大革命”的干扰,以最快的速度,抢时间完成了一套歼击机科研生产大型基地。1970年5月,首台涡喷发动机总装试车成功。同年9月18日,一架银色的歼击机冲向云贵高原上空,划破了千年的寂静,贵航人自行研制生产的第一架飞机,为年轻的中国航空工业增添了新的风采。从此,011基地一发而不可收,生产出多种型号的歼击机、发动机和机载设备。

1970年9月18日,贵州航空工业第一架歼六Ⅲ飞机首飞成功

到了70年代,不断地建设、完善和调整,使贵州航空工业初具规模,建成企事业单位45个,贵州航空工业的企事业犹如一串珍珠,镶嵌在高原崇山峻岭之中。贵州航空工业基地的建成,对于优化产业结构、调整国防工业战略布局、开发大西部,至今都还存在着伟大的历史意义。

四、011基地是航空工

业战略后方基地

011基地是根据党中央、毛泽东主席关于要准备打仗、建设大三线的战略决策和战略部署,由国务院国防工业办公室批准,从1964年底开始在贵州建设起来的一个航空工业战略后方基地。是当时第三机械工业部所属、以专业化协作的原则,按年产300架歼-7型飞机、600台涡喷-7 型航空发动机、3000发霹雳型空空导弹及为西南地区主、辅机配套的电器、附件和一些生产、生活辅助设施的建设方案建设起来的一个综合性大型航空工业科研生产基地。

贵州航空工业黎阳公司研制的涡喷系列航空发动机

011基地初步设计的职工人数为35500人,金切设备4904台,建设面积515000平方米,总投资约4.47亿元;建设规模为工厂34个,其中主机厂8个,辅机厂14个,专业化厂12个,还有12个辅助设施项目。

随着国家建设的改革发展和对三线建设的调整当初的011基地也在与时俱进。011基地作为地处祖国大西南三线地区的一个大型航空工业科研生产基地,它以自己的理念和思路在中国国防建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大道上已经走过了40多年的非同寻常的发展历程。

抢在战争爆发的前面,与帝国主义争时间、抢速度,力足于早打、大打、打核战争,加速大三线的建设,是当时高于一切的行动口号,也是当时对形势估计的真实写照。因此,必须尽快地将地处一、二线的国防军工厂向内陆转移,使之在战时能在三线地区形成正常生产能力,成为当时压倒一切、刻不容缓的政治任务。在这种政治形势下,建设航空工业战略后方基地——011就是一项重大的政治任务。党和国家为加速三线建设,作出了明确规定:“一分为二”的工厂(或车间)的关键设备或专用设备,要首先满足三线的需要,有两套的搬走一套,只有一套的也坚决搬走;要挑选优秀的管理干部、技术人员和生产工人成套输送,优先满足三线需要,保证新厂(或)车间及早投产。

三线建设刚刚开始部署时,周恩来总理就发出了“三线地区要贯彻自力更生的方针,自己能解决的问题,一定要自己动手解决。一、二线要大力支援三线建设”的指示,011基地这样一个组合体的综合性大型企业,正是遵照党中央、毛主席、周恩来总理等中央领导同志的一系列指示,由112工厂、410工厂为主的全国16个省市的35个航空工业企业采取“对口搬迁”“对口包建”“对口支援”3种形式,先后由老厂派出16795名领导干部、技术人员和工人及大量精良设备、物资建设起来的。这是三线建设的一大特征,也是011基地建设初期准备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重要环节。在一定意义上说,011基地各单位是由一二线航空老厂建设起来的。

1970年5月,贵州航空工业生产的首台涡喷发动机在黎阳厂总装下线

五、011基地名称的历史改革

011建立以后,为了适应各个不同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形势、建设任务和生产发展的需要,其名称及其组织领导机构、隶属关系、管理体制经历过多次较大变动,并随之逐步健全和加强。

“011基地,大名鼎鼎”。这是2003年10月2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贾庆林到贵航集团视察时称赞说。

011基地是一个带有神秘色彩的企业品牌。40多年来,尽管贵航集团的名称随着历史的发展和改革开放而昭名天下,“011”这个神秘代号仍烙印在人们心中。“那是中国在贵州的保密单位”;“听说是搞飞机的军工厂”……即或到了今天,人们提起“011”,总有一种神秘感。

贵航集团对外的名称在变,贵航集团对内的称谓却一直叫“011”。

011基地自1964年11月23日经国务院国防工业办公室批准,其名称及其组织机构经历了由“三机部贵州地区建设筹备处”(1964年11月25日-1965年2月19日)到“三机部贵阳地区建设办事处”(1965年2月19日-1967年3月2日)、“011办事处革命委员会”(1967年3月2日-1969年8月28日)、“011系统军事管制委员会”(1969年8月28日-1971年9月21日)、“011生产基地”(1971年9月21日-1973年7月13日)、“011基地”(1973年7月13日-1976年11月6日)、“贵州省第三机械工业局”与“011基地”一个机构两块牌子并存(1976年11月6日-1983年6月1日)、航空工业部贵州管理局(1983年6月1日)、贵州航空工业总公司、贵州航空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中国一航贵州集团公司。

自1973年7月13日以来,不管对外公开名称任何改变,但011基地名称一直与之并存。

在建设初期,为适应建设任务的需要,还成立过011工程指挥部、011工程党委,以加强对基地建设的组织领导;在贵州省第三机械工业局时期,我适应生产发展和改革基地管理体制的需要,还成立过011基地飞机生产指挥部9又叫第一生产指挥部)和011基地发动机生产指挥部(即叫第二生产指挥部)。后来在此基础上又发展演变成为凌云机械公司和黎阳机械公司,形成了贵州省第三机械工业局、航空工业部贵州管理局下属011基地、凌云机械公司和黎阳机械公司并立的这样一种管理体制的格局。

70年代的贵州航空工业黎阳航空发动机总装厂房

(未完待续)

· 作者简介

童鹤龄:男 ,1947年5月生安徽人,西北工业大学本科毕业,航空工业三0二医院文化顾问,曾任三0二医院院长助理、工会主席。长期在贵州地区三线航空企业单位工作,工作之余做自己喜欢的事——写作。有50多年的写作经历,发表各类作品3000余篇计300多万字。创作以报告文学、纪实文学、散文、杂文、随笔及科普作品见长,还有大量的新闻稿件和几十部舞台剧、电视专题片及小说、歌词作品、摄影作品。曾经给中央电视台播出的8集系列论证片《龙腾东方》撰写三线建设集《三线巡航》。个人出有文学专著《还我国酒》《超限飞行》《屹立高原蓝天间》3部;主编、参与编写航空工业、贵航集团、贵州省、安顺市、医院内刊等书刊30多部及文化画册20余册;有10多篇重要作品在《南风窗》杂志上发表,有500余篇作品在国务院主办刊物、卫生部主办刊物及国内外报刊杂志上转载。20多年来,创作相对集中在中国三线建设及特色人物上,尤其是退休以来,创作小有成果,数十篇作品获省部级及贵航集团、安顺市创作奖;2017年4月荣获安顺市十佳读书个人。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