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华铁:儿子来信了

儿子来信了
文/李华铁
我1989年3月应征入伍了。刚入军营,啥事都新鲜,教育、训练、吃饭、睡觉,都想让父亲知道,书信往来成了我和家里交流沟通的唯一方式。
分到班里一周了,班长给我的微笑,排长点名的口头嘉奖,连首长给新战士的问候,周三参加营组织的黑板报竞赛得了第一名,等等,凡是经我手的事,一样不落地都进入了信的内容。邮局免费把我这份喜悦的心情,从辽宁营口送到了2300公里外的重庆忠县乡下,那里有我的父亲在等着接收远方递来的信息。
父亲收到儿子的信,就在邮局门外,呈立正姿势一字不落地读完,就像他备课那么认真仔细。喜悦挂在父亲脸上,儿子在部队摸爬滚打、力争上游的画面,一幕幕地浮现在父亲的眼前。
见到了同族的哥哥,拉住他的手,高兴地说:“我儿子来信了,在部队表现很好,受到领导表扬了。”我大伯也非常开心,平时不爱说话的两个人,因为侄儿当兵,聊的话题还多了起来。见到学校的同事老师,父亲也会将是同样的话题从头到尾再叙述一遍。
回到家,父亲一定会借着黄色的电灯光(农村的电压经常不足),一次又一次地看儿子的信,有时还会用笔画出“重点”。时间久了,父亲会从信寄出的邮戳日期与收信日期,推算出一封信从辽宁到老家的时间,多次验证后得出结论:儿子写的信我7天就能收到。
看到信中反应训练艰苦的内容,父亲也会掉眼泪,不知道是心痛儿子训练苦,还是为儿子能够战胜困难而欣喜呢?两者都有吧!
收到儿子的每一封信,父亲都要写回信,除了家里的事以外,还要写乡邻婚丧嫁娶的事,甚至张家和李家吵了架,都会在信中给儿子说,他要让儿子知道家和家乡的每一件事。父亲给儿子的回信,最后一段一定是鼓励的话语,“你在部队一定要尊敬领导,团结同志,勤奋工作,不怕困难,努力上进……”
在儿子和父亲的书信往来中,儿子感觉从未离开过家,减少了儿子对家的牵挂思念;父亲也感觉自己像在部队一样踏实,对儿子连队的情况如数家珍。
因经常光顾邮局,父亲和邮局的工作人员都成为了熟人。
儿子在部队的一点点进步、得到的一次次表扬,都全部进入了父亲的大脑,成为了他生活的一部分。一封封家书伴随着父亲渡过了一天又一天的快乐时光。他身边的朋友、同事因为经常听他讲儿子部队的事都有点不耐烦了,连见面打招呼都变成“你儿子来信了吗?”
就是这样,父亲还是不厌其烦当众读信给亲戚、朋友和同事听,自乐其中,不知其“烦”。
第二年五月份,我们团要到驻地高坎镇施工一个月,没有时间给父亲写信了。那段时间,父亲像丢了魂一样,每天都要去邮局问一问:“有我儿子的来信吗?”甚至上午刚去问了,下午又到邮局去问同样的问题,感觉儿子出了什么大事情,20多天过去了,父亲实在忍不住了,跑去同乡的几个战友家,挨个挨个询问情况。听母亲说那段时间父亲饭都吃不下。施工结束后,儿子写信回去,父亲知道后,心情才阴转晴了,村里人都说父亲好像大病了一场。
儿子当兵了,父亲也成了一个“军迷”,业余爱好也变成了关注部队的事情,对飞机、坦克、轻武器的种类、杀伤力等情况都有一些了解。后来,父亲聊天的话题除了儿子外,他还聊武器装备的事,听得乡邻们都兴致勃勃。有的还好奇地问:“是不是你儿子写信告诉你的哟,那样会泄密的,部队要处罚你儿子的哟。”从此以后,父亲就不谈装备方面的事了。其实那些武器装备的知识,都是他从报纸杂志上自学来的,他还有一个记录军事常识的小本子呢。
家里买了一台黑白电视机,播放时电视屏幕的“雪花”多得很,画面也不十分清晰。自从买了电视机,儿子的信和电视机就有机地结合起来了。只要电视里有部队方面的新闻,父亲一下子就打起了精神,竖起耳朵认认真真、仔仔细细地听,好像电视里就是在说儿子部队的事一样。
看到部队训练的画面,他都要凑近了看,把一个长相胖瘦和儿子差不多的战士,硬看成是儿子,还叫全家人来看。大家都哈哈大笑,“那么多人,啷个看得清楚嘛?”
不管怎么样,父亲只要看到电视里有军人的画面,都感觉是自己的儿子在里边。有时还刻意去寻找,看能不能在战士堆里,找出自己的儿子。后来,父亲写信的内容中,就多了关于他看到的训练相关内容,不时还提醒我:“要注意训练纪律,训练安全哟。”这些都是我们领导关注的问题。
因为要取儿子的信,父亲逢场必赶。赶场路上,只要看到穿军装回家探亲的人,父亲都要等着看个究竟,一直到穿军装的人从他身边走过,确认不是自己的儿子,他又继续往前走。
在部队受到委屈了,遇到了什么困难,我都会写信告诉父亲。父亲的回信一定比平时多出两页,专门开导我。我们指导员都说:“小李收到信,前后判若两人啊。”收到父亲的信,我就像接受了一次教育课一样。在连队取得成绩了,那是必须要大写特写的,甚至经过都不会落下,字里行间洒满了骄傲和得意。父亲的回信一定会循循善诱引导我,正确认识成绩,找准自己的差距,争取更大的进步,那份“洋洋得意”自然就会消失得无影无踪,言行会更加稳重。
当兵离开父亲身边三年,我都是在信中与父亲相见。
父亲的回信一直伴随着儿子成长进步,伴随着儿子的军旅生涯,直到父亲离开我们……

这就是亲情!

(0)

相关推荐

  • 杜进明:一封手写的信

    一封手写的信 我将一封手写的信投进邮局的邮筒里,听见邮筒发出"咣"的一声,--铁皮的声音,清脆.我知道这是一个无人写信的年代,邮筒里空空如也,除了我写的这封信而外,我断定这邮筒里不 ...

  • 傅雷有毒吗?有毒却值得读——读《傅雷家书》

    这是月方客厅的第4篇读书笔记! 文丨月方 2020/12/16 (傅聪照片) 傅雷有毒吗?有毒却值得读! --读<傅雷家书> 读<傅雷家书>之前,我刚读过<原生家庭--如 ...

  • 【王华民】沧 海 桑 田

    作者\王华民 老伴吩咐我去三十里以外的农贸市场买菜.起头需要坐公交,下来再转搭地铁.乘坐在如今的各种交通工具上,极少看到买票的,基本上都是把手机打开,对着微信码一刷就万事大吉了.所以手机,鈅匙和身份证 ...

  • 藏在家书里的精神世界

    几次搬家,丢失了一些财物,尤以书籍和书信最多.最可惜的是那些父母亲写给我的书信也即家书. 家书是一种很有特色的亲子教育形式.家书作为窥探人们内心世界的一面窗户,向我们诉说着一个时代的悲欢离合,千情万象 ...

  • 和一群囚犯一起生活,是怎样一种体验?

     每周都来探监的你,去了哪里?  夜幕降临,监狱里的犯人们都睡着了.但总有一些人睡不踏实,这里并不像看上去的那么宁静. 小白躺在床上翻来覆去地睡不着,女友已经连着两个月没来看自己了,"是不是 ...

  • 难忘的一年

    1978年,已经过去四十年了!具有划时代意义转折点的这一年,召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时代. 这一年应该说是让中国人开始发生剧变的一年.不甘于现状.拿三十多元死工资的父亲也 ...

  • 李华铁:思念我的母亲

    导读 孩子们清晨起床,也很自觉地到竹林里去大声朗读课文,一个比一个声音大,多数时候是读给母亲听的,感觉在认真读书,没有辜负母亲的希望-- 思念我的母亲 文/ 李华铁 我的母亲叫袁淑芳,1937年出生于 ...

  • 李华铁: 家乡的味道

    我的家乡在重庆万州乡下.离开家乡30多年了,家乡的味道既熟悉又陌生,既遥远又近在咫尺,始终萦绕在我的脑海,挥之不去. 思念家乡的时候,更多地是在回味家乡的味道,仿佛就在昨天. 1 春雨中,农田在农民伯 ...

  • 李华铁 :杀年猪

    进入腊月,天气一天比一天寒冷,圈里的猪也一天比一天肥,肥得都走不动路了.想起那句"肥得像头猪"的骂人话,此时显得多么的贴切,浑身肉嘟嘟的肥猪多可爱啊! 天蒙蒙亮,母亲就将昨天的剩菜 ...

  • 李华铁:相亲

    相 亲 文/李华铁 过了八月十五,二哥卫东就要满25岁了.母亲对二哥的婚姻问题硬是操碎了心,凡是能搭上话茬的亲戚朋友,说到第三句保准是说"你有合适的女娃子没?帮我家卫东介绍一个哟,他下个月就 ...

  • 李华铁:赌牛蹄子

    赌 牛 蹄 子  文/李华铁  仲春,队里集体插秧子快接近尾声了.三娘家的牛,今天要去犁最后一个秧母子田,栽完这个田我们队就要关秧门了,大家会在一起打牙祭庆贺. 上午不到9点钟,三叔带着哭腔在塝塝那个 ...

  • 李华铁:分麻花

    小学在凌云公社的乡完小读的.红宝儿.桥宝儿和小奎,我们四个同龄人天天都是脚跟腿地上学.放学,不管是刮风下雨,还是晴空万里,基本上没有分开过.路宽的时候我们并排着走,路窄的时候我们从前往后一行跟着走,像 ...

  • 李华铁​:父亲的篾刀

    父亲的篾刀 文/李华铁 父亲离开我们已经六年多了,我每次回到家乡,看到门背后那把刀刃磨得都朝里了的弯篾刀,父亲为家操劳的身影就再次浮现在眼前. 父亲原来是一名小学校长, 上个世纪50年代末,先是受人迫 ...

  • 李华铁​: 父亲的棉睡衣

    父亲的棉睡衣 文/李华铁  1989年春天,我应征入伍了.送兵的那天早上,村上敲锣打鼓地把我送到了公社.父亲走在我身后,他的后边就是锣鼓队.我感觉胸前的大红花和太阳的颜色一样鲜亮.父亲的步伐比我走得还 ...

  • 李华铁​:父亲的楼顶世界

    今天,2020年10月15日 阴历八月二十九 对这个世界上很多人来说 今天只是个寻常日子 但对作者来说 今天却是个特殊的日子 -- 父亲的楼顶世界 文/李华铁 部队给我分房了,三室一厅.拿到钥匙当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