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简荐书】《怎样讲好一个故事:哈佛非虚构写作课》

以前念新闻系时,

第一次知道媒体报道的不是“全面的真相”,

只是记者当时看到的或者以为的真相,

判断力在于读者自己。

我从小就爱读“报告文学”,之后也一直对非虚构故事很感兴趣,这本书正是数十位普利策奖得主、资深写作者向我们“揭秘”,重点不是文字技巧,而是原则、理念、眼光。

“我写关于观念的特写,是因为我深深地怀疑仅仅描写个人的人物特写是否合理。人物特写应该多些社会学的东西,少些心理学的东西。

很多描写个人的人物特写应该描写亚文化,个人是检验一个人生活于其中的世界的一种方式。当我们将自己局限于对个人的认知,我们也就失去了对社会和亚文化提出更具有价值问题的机会。”

“如果你能在一个故事里发现一个带有普适性的真理,哪怕这真理很傻,傻到像'人就是喜欢在酒吧里乐呵一下'这么傻,那也是很重要的。

当你在这种层面上进行思考的时候,我是说,在这种普适真理的层面上进行思考的时候,你就把你的主题放到了一个框架之中,而有了这个框架,你的主题就不再仅仅是某一个酒吧里的某一个人,而是变成了某种人人都能理解和体会的象征或符号。”

“每一个讲得深的故事,里面都会有一个砰然突入客观世界的主观的人……事实上,很少有成年人会改变他们的本性……从本质上说,我们中的绝大多数人,都只不过是变老了的高中生而已。”

“在大部分优秀的故事中,人物都是自己决定自己的命运,现实生活中这种事却并不经常发生。在这个意义上,故事不像真实的生活。优秀的故事表现人如何存活。”

写本质、普适真理、观念,这正如丹纳在《艺术哲学》中的讲的,优秀的作品都是抓住一个时代、一类人的特征。

在具体着手时:

“当我做访谈时,我从来不会把受访人带到饭馆去吃午饭。因为这基本属于一个记者所能做得最糟糕的事情了。相反,你得待在他们的地盘上,在他们的世界里去采访他们。”

怎样选择受访人呢?

“我通常不会去写那些主动找到我,自己想要成为受访者的人。我会寻找那些还在解决眼下问题的人,那些并非生活中每件事都充满道义的人,那些还不知道最终是否会有一个幸福结局的人。这些人的故事才应该去讲。”

访谈时,要倾听:

“一般来说,如果能足够长时间闭上自己的嘴,我就会知道更多的事情……而绝大多数人,不管是什么年龄或者什么社会阶层,都很少会被单纯地倾听:不打断、不问问题地倾听,对别人说的话做深思熟虑之后才去回复。”

写作时,要准确:

“当我们选择了非虚构作品的写作时,我们第一个念头不是要有可读性、有教育意义和讨好我们的读者,而是尽可能地准确。”

“我越来越赞成使用注解。因为如果你的描写包含着大量生动的细节,读起来更像一本小说,读者就会认为你在无中生有。要证明你并非如此,每一个细节——特别是每一句引用——都有其来源,这很重要。”

还要学会处理快和慢:

“当你解释枯燥(但很重要)的信息时,加快速度;而当行动正快速进行的时候——你最好的材料——放慢速度。你慢下来读者才能跟你进入正在发生的场景和过程。”

摄影师也需要时间“去探索故事,挖掘视觉元素”:

“作者采访人物时,是拍摄上乘照片的最糟糕时机:人物坐在黑暗的角落里,张着嘴,做出各种表情,翻白眼。”

不要求完美和客观,

“主观性和选择性在新闻工作中是必要且不可避免的。如果你收集了10个事实却只用了9个,这其中就已经嵌入了主观性。”

但,

“不管是什么主题,你到手的观点越多,就越好。你做的报道越多,你的声音就越具有权威性。”

除此之外,

“叙事记者应秉持一种类似人类学中的伦理守则。”

对写作者提升素养也有建议,首先当然是大量阅读,不要只读与日常工作相关的内容,“我认识的最好作者都为了享受而阅读。”然后,“培养细心的眼睛,一个好玩的办法是上一门艺术课。”

才华横溢的写作者们勤勤恳恳写出来的作品,到底有没有作用呢,改变了世界吗?

我喜欢下面这个例子。特德.康诺弗在《参与式采访:把自己送进监狱》最后一段写道,经过10个月的“卧底”工作后,他写出了《新杰克》:

“我想做的事情,是面对那些一般听众、那些有理智的读者,向他们描绘一段经历以及一种看世界的方式。”

“我的书,有没有造成一些惩教系统上的改革呢?我愿意认为它确实是造成了一些正面影响的。不过在种种变化之中,我拿得准的只有一个。

在《新杰克》中我描绘了一下B-区,也就是我所工作的那个巨大建筑物。那里面住着600名犯人,它差不是世界上最大的独立式监狱区了。走进这栋楼,里面非常晦暗恐怖,窗玻璃好像有50年都没擦过的样子。

我把这个细节写到了书里。后来,B-区的一位犯人的妻子在看望了她的丈夫之后给我写了一封邮件,里面说,‘我的丈夫只是想让你知道,你的书出版一个月后,他们把窗户擦了。

这就是媒体的力量。”

- The End -

文 | 阿简                编辑 | Bess

书语荐书

(0)

相关推荐

  • 11本豆瓣高分写作书,小白入门必读!

    大家好,我是唯库君. 你是不是也有过这样的困惑? 提笔写作的时候,脑中羞涩,没有库存,不知何从下笔? 其实,这一切都是因为读书太少. 唯库君整理了一些以前学写作的时候看过的.<60天集训写作营, ...

  • 正确处理情感,丰富语言描写,让写作有生机有动力

    无论是写虚构类作品,还是写非虚构类作品,经常会让你突然间想起许多过去的事情,有些事情甚至会勾起你的情感,一发而不可收拾.那么如何处理这些情感呢? 在写作过程中,经常会遇到瓶颈,不知道接下来应该写什么? ...

  • 小说创作的虚构与非虚构

    文学来源于生活,但高于生活. 有专家说,小说不是故事,是事故.生活无论其再真实,那也不是小说,小说必须把生活写出事故(冲突),那才成其为小说.作为一种文学体裁,小说中一定要有虚构的成分,不然就不是小说 ...

  • 【阿简荐书】《教儿童学会思考》

    TEACHING THINKING Philosophical Enquiry in the Classroom <教儿童学会思考> 我觉得应该把中文版书名里的"儿童" ...

  • 【阿简荐书】《睡莲的方程式:科学角度的种族、智商与星座》

    <睡莲的方程式:科学角度的种族.智商与星座> 本文作者:阿简 以遗传学家的眼光来看待教育,一些理念更清晰.更有力地得到科学支持.象"你们今天早上为什么来上学"这样的问题 ...

  • 【阿简荐书】《在中学:读写工作坊的奥秘》

    南希.爱特维尔 著 傅丹灵 曹勇军 主编 出版社:上海教育出版社 傅丹灵教授曾说,"<在中学>之于美国语文教师,正如荷马史诗之于西方文学."看完这本书,我认为当得起这个 ...

  • 【阿简荐书】《异见时刻:“声名狼藉”的金斯伯格大法官》

    "声名狼藉"在这里是个褒义词,显示着人们对她的喜爱. 我以为一开始就会看到一位强硬的"女强人",没想到传记作者却说金斯伯格大法官一向"温顺谦恭&quo ...

  • 【阿简荐书】《生命:进化生物学、遗传学、人类学和环境科学的黎明》

    这本书是许多科学家的对话合集,其中有大名鼎鼎的理查德.道金斯.康拉德.洛伦茨等人,以对话的方式呈现生命科学的最新研究包括批评,并向大众解释和普及,基于作者的这一想法:"詹姆斯.李.拜尔斯启发 ...

  • 【阿简荐书】《你当象鸟飞往你的山》

    <你当象鸟飞往你的山> 本文作者:阿简 2020年可能有不下十个人向我推荐这本书,但我总是说:一般书名超过七个字的我都要往后排,何况这书名太像鸡汤了.直到看完,我也觉得还是原名更好,< ...

  • 【阿简荐书】《女人的一个世纪:从选举权到避孕药》

    有人说,这本书不过是一些美国大事记,并没有什么独到价值.我不这么看,即使单单将这些大事记联系起来看,也能看到象译者姚燕瑾先生所说:"(这些事实)在不时提醒人们:在新世纪,妇女解放之路依然曲折 ...

  • 【阿简荐书】《观点》

    <观点>一 [英] 毛姆 著 夏菁 译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5 毛姆的"毒舌"背后,在于他自己也是一流的小说家,就比普通读者和评论家能看到更深一层,分析起作家和小说 ...

  • 【阿简荐书】《脑与阅读》

    斯坦尼斯拉斯.迪昂是"神经科学界诺贝尔奖"大脑奖获得者,这本书中他综合自己和大半个世纪以来其他科学家的著名实验总结论述大脑的阅读学习机制,有大量图表.数据,普通读者理解起来有一定难 ...

  • 【阿简荐书】《少年赫比》

    通常对一本书的好评难免溢美之词,比如把这本书比作是和<汤姆.索亚历险记>"相提并论"的作品. 我之前是不信的,但是看完后,我认为赫尔曼.沃克的本事比马克.吐温还要大,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