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的行草书酣畅淋漓,沉着痛快,曾分别斩获第三、六、七届兰亭奖
相关推荐
-
他的草书秀雅冲和,两次斩获国展最高奖,连续三次摘得兰亭奖
在当今书坛,能够入一次国展,或者摘得一次中国书法兰亭奖,对于很多书法家来说,都是不容易的事情,而对于他来说,却是小菜一碟,他曾经凭借精湛的草书,不仅两次斩获国展最高奖,而且还连续三次摘得兰亭奖,是当今 ...
-
他的楷书有碑的刚劲帖的灵动,曾获兰亭最高奖和第二届楷书展大奖
在当今书坛,虽然擅长楷书的书法家或者书法爱好者也不少,但是能够凭借楷书斩获兰亭奖的却不多,而他却是其中一位,不仅凭借楷书斩获了2009年中国书法兰亭奖艺术奖一等奖,而且还斩获了全国第二届楷书展大奖,是 ...
-
他被誉为“当代米芾”,曾斩获首届兰亭奖最高奖第一名,八面出锋
在2002年的首届兰亭奖获奖名单上,有这样一位大咖,他的书法取法多元化,而且还以米芾为主要格调,用笔上很是独到,做到了八面出锋,不仅如此,在他的书法中,我们还可以感受到一丝丝的禅意,让人有一种既有古香 ...
-
他的书法特色鲜明,随性自然 从容雅逸,斩获第三、七届兰亭奖
中国书法兰亭奖,是当今书坛含金量最高的奖项,也是很多书法家最为心仪的奖项,虽然从设立至今,已经举办了七届,但是获奖人数也是很少的,尤其是第七届中国书法兰亭奖,而他却是最具有代表性的一位,他的书法特色鲜 ...
-
他是唯一一位凭借楷书斩获首届兰亭奖的大咖,书作端庄,柳骨欧法
纵观历届中国书法兰亭奖,能够凭借楷书入展兰亭奖的书法家也是寥寥无几,而能够凭借楷书入选首届中国书法兰亭奖的,就属他一人,系唯一一位凭借楷书斩获首届兰亭奖的大家,他的楷书呈现出一派盛唐景象,既有欧楷的严 ...
-
他是一位将草书写到极致萨克斯考级评委,笔畅神酣,两度获兰亭奖
一位玩音乐的,竟然将书法也玩到了极致,很多朋友看到他的书法后,都这样赞叹道,这位被盛赞的朋友,不是别人,正是我们熟悉的辛宏,他不仅是音乐出身,还是中国音乐协会萨克斯考级评委,就这样一位出色的音乐人,在 ...
-
10字隶书获第六届兰亭奖银奖,还获国展大赛“三连冠”,古拙大气
在第六届中国书法兰亭奖中,有这样一个奇怪的现象,竟然没有金奖获得者,出现了空缺,可见对兰亭奖的重视程度是多么高,本着宁缺毋滥的原则,也见证了中国书法的发展,而在本届兰亭奖中,还有一个最大的亮点,那就是 ...
-
“沈门七子”方建光的行草书古今相容,洒脱沉着,获第七届兰亭奖
提到"沈门七子",大家都非常熟悉,虽然同出一门,但是他们的书法也是各有千秋,各有特色,他们在书坛里也有一定的影响力,同时,他们的书法技艺也都非常精湛,这不,作为"沈门七子 ...
-
他是第六七届兰亭奖评委,又是“学院风”代表,应邀作品酣畅淋漓
陈忠康老师,不但是当今书坛里的领路人,而且还是一直活跃在书坛里的中流砥柱,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书法家协会行书委员会委员.还曾为浙江省书协创作委员会委员.浙江省青年书协副主席.温州市书法家协会副 ...
-
他的书法有汉风魏韵,风雅厚重,自成一体,斩获第七届兰亭奖
在刚刚结束的第七届中国书法兰亭奖中,我们既看到了一些熟悉的老面孔,又看到很多新面孔,尤其是在本届中国书法兰亭奖中,入选人数大大减少的情况下,质量有所提高,入选的难度有所增多,而他却凭借精湛的书法,斩获 ...
-
第七届兰亭奖银奖得主张利安书法不错,楷书瘦劲,行书沉着痛快
在当今书坛活跃着这样一位年轻的书法大咖,他不仅曾斩获了第三届中国书法兰亭雅集42人展佳作奖,还摘得第四届中国书坛兰亭奖雅集42人展"兰亭七子"称号,而且还在刚刚结束的第七届兰亭奖中 ...
-
官方通报:因涉嫌内容抄袭,曾锦溪第七届兰亭奖入选资格被取消!
中国书法家协会官网公布 查询地址:http://www.ccagov.com.cn/xwtj/202105/t20210512_544802.html 近日我会接到实名举报,第七届中国书法兰亭奖入选作 ...
-
中国书协:取消曾锦溪第七届兰亭奖入选资格(附作品)
近日我会接到实名举报,第七届中国书法兰亭奖入选作者曾锦溪作品<自作诗三首>涉嫌文本内容抄袭.经组织专家核实,情况属实.按照<第七届中国书法兰亭奖评奖办法>和<第七届中国书 ...
-
他的行书有苏米之妙,沉着痛快,兼收“王”意,获第二届兰亭奖
在当今书坛,活跃着这样一位书法家,他凭借精湛的书法实力,多次斩获国展大奖,诸如第二届中国书法兰亭奖.全国首届行书展奖.全国第六届书法篆刻作品展奖.全国第二届扇面书法展奖,各种国展大奖,可以说一一获遍, ...
-
“网红”书法家崔寒柏,凭借大楷斩获第七届兰亭奖金奖
第七届中国书法兰亭奖于2021年3月22日公布了评奖结果,结果一出,就引起了震动,很多书法家或者书法爱好者这样说道,从这次中国书法兰亭奖的评奖结果来看,传统书法占领了主战场,也成为当今书坛里的主流,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