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笔记:传变时机最为要,望闻问切须辨明

5、伤寒二三日。阳明、少阳证不见者。为不传也。

5.1太阳伤寒内传的话,有时候先出现里层的阳明证,进入阳明基本上是不再传了。有时传少阳,少阳可能再传阳明,也可能传太阴。

5.2 二三日,这是一个正邪僵持的过程,正占优势,则不传,正退却,则传。到了阳明,就属于消化系统,胃啊,肠啊,这些个空间,表现为烦躁,脉数急。这是阳明热证。少阳证,多是寒热往来胸肋胀满,呕逆,发烧还是不退,脉浮细,这是小柴胡证。小柴胡证最主要的一个特点,就是冷一下,热一下,摆钟一样,摆来摆去。

《伤寒论》最要紧的地方就是这个“传”和“变”。它的病势一直在变化,从表到里,从三阳到厥阴,这是病势加重,从里到表,从阴到阳,这是好转的方向。而病情一直在变化,所以特别讲究辨证施治。

仲景在《伤寒论》直接给我们的是六经辨证,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这六经辨证可以推出八纲辨证——阴阳、寒热、虚实、表里(含半表半里),还有就是气血营卫辨证。至于三焦辨证和脏腑辨证,是后世医家结合《内经》等总结出来的。今人研究《伤寒论》,就直接用上了三焦辨证和脏腑辨证,这样能够更为清晰地看到仲景在理法方药的运用上的用意。这些辨证的指导方法和望闻问切的收集信息,分析信息,就能对疾病的发展阶段有一个明确的认识。

中医就是时间和空间的生命学问,包括形气神这些有形层面和无形层面的东西,在我这样爱好者而言,是学习践行传统文化的一个很好地场域,是有必要钻进去学习的。

有形和无形,有形是官宣,无形是民间之真实,两方面要相互地看,也要结合不同的时机,看看为什么会这样。这就是辨证,整全地看问题,因时因机变化地看问题。天人合一,不仅仅是人和自然的和谐,而是实事求是地和真实发生的事实相应,有形和无形相应。

中医,其实不是中药有多厉害,而是它的理法方药体系,辨证体系,整全看问题,精微地观察,以中和的原则处理问题的这一整套知行体系是很厉害的。

(0)

相关推荐

  • 体证之功,太极之妙

    太极者,于方寸之间见天地乾坤,天地一大宇宙,人身一小宇宙,天地一大太极,人身也一太极也,天地涵太极,太极有天地.               天和者,浩然之气,充塞苍穹:地和者,灵气十足,长养万物:人 ...

  • 倪海厦伤寒论笔记(八六)

    伤寒论第72条辨: 发汗已,脉浮数,烦渴者,五苓散主之. 汗发了以后,病人口渴,脉浮数,病人就是五苓散证,因为水都在皮肤表面上,中焦没有水了,所以病人会烦躁. 成无己说:发汗己解,胃中干,烦躁不得眠, ...

  • 倪海厦伤寒论笔记(八五)

    小便不利,张仲景是想把皮肤表面的水拉回来,让它从小便排掉.有两种状况:一种是皮肤水肿,上半身水肿的时候,有些妈妈们早上起来手脚都肿,这就是五苓散证.如果摸他的脉很虚弱,五苓散吃下去,让表面的水从小便排 ...

  • 倪海厦伤寒论笔记(八四)

    伤寒论第71条辨: 太阳病,发汗后,大汗出,胃中干,烦躁不得眠,欲得饮水者,少少与饮之,令胃气和则愈.若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与五苓散主之. 原文解释:太阳表症,使用发汗法,汗出很多,会使津液受 ...

  • 倪海厦伤寒论笔记(八三)

    我们辩证虚实,阳虚的人,汗后亡阳,阴虚的人,汗后亡阴,发汗以后,恶寒怕冷为虚,恶热怕燥为实.虚寒当温,实热当泻.我们只要知道这个基本概念了以后,就知道该如何来调理了,是用附子来温阳还是用大黄来泻热,这 ...

  • 倪海厦伤寒论笔记(八二)

    伤寒论第70条辨: 发汗后,恶寒者,虚故也:不恶寒,但热者,实也.当和胃气,与调胃承气汤.  原文解释: 发汗以后,怕冷的,这是正气虚弱的原因:不怕冷,只有发热等症状的,是邪气盛实的表现,应当泻实和胃 ...

  • 倪海厦伤寒论笔记(八七)

    伤寒论第73条辩:"伤寒汗出而渴者,五苓散主之,不渴者,茯苓甘草汤主之." 原文解释:外感病,发热汁出而又口渴的,用五苓散主治,口不渴的,并见有四肢冷,心悸等症的,用苓甘草汤主治. ...

  • 倪海厦伤寒论笔记(八八)

    伤寒论第74条辨原文:中风发热,六七日不解而烦,有表里证,渴欲饮水,水入则吐者,名曰水逆,五苓散主之. 原文解释:太阳中风症,经过六七天而不解除,既有发热.畏寒.头痛等表症,又有心烦.小便不利等症,若 ...

  • 倪海厦伤寒论笔记(八九)

    伤寒论第75条辨: 未持脉时,病人手叉自冒心,师因教试令咳而不咳者,此必两耳聋无闻也.所以然者,以重发汗,虚故如此. 伤寒论第64条辨:"发汗过多,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桂枝甘草 ...

  • 倪海厦伤寒论笔记(八一)

    茯苓四逆汤方:茯苓六两,人参一两,附子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 甘草二两(炙 ) ,干姜一两半,右五味,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七合,日三服. 我们从这个方剂的搭配来看,在古时候,张仲景就知道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