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云五世纪——南北朝前期的牛人们 NO.75

北魏统一北方后,宋魏对峙形势图
NO.75
吴提留其兄乞列归在六镇一带与北魏嵇敬、拓跋崇相持,自己则率精锐骑兵乘虚南下入侵北魏,很快就抵达了距平城仅二百余里的善无(今山西右玉)!
一时间平城城内乱作一团,穆寿等人惊慌失措,甚至想带着太子逃走,幸亏保太后临危不惧,坚决制止了穆寿的举动,人心才逐渐稳定下来。
随后保太后又派大将长孙道生等人领兵前去抵抗柔然,终于在土颓山(今山西平鲁西北)一带挡住了吴提的大军。
与此同时,嵇敬、拓跋崇也在阴山以北对柔然发动了反攻——大破乞列归所部,乞列归本人也成了北魏军的俘虏。
得知老家有失,吴提不敢恋战,慌忙退回了漠北。
柔然的失利,让姑臧城内的北凉军民彻底失去了信心。
公元439年九月,沮渠牧犍的侄子沮渠万年打开城门,投降了北魏。
魏军随即蜂拥而入,攻占了姑臧。
见大势已去,沮渠牧犍只得带着文武百官向拓跋焘面缚请降。
北凉就此灭亡。
拓跋焘终于实现了统一北方的夙愿。
持续一百三十多年的五胡十六国时期至此结束。
历史也翻开了新的一页——吞并了北方诸国后的北魏和南朝的刘宋南北对峙,真正意义上的南北朝时代就此开始。
接下来,让我们把目光转向南朝。
与四处扩张的拓跋焘不一样,这些年刘宋皇帝刘义隆的工作重心是内政。
他勤于政事,励精图治,先后颁布实行了兴农、减税、劝学、清理户籍等一系列改革措施,在以他为核心的刘宋第三代领导集体的努力下,这一时期刘宋境内政治较为清明,百姓生活较为安定,社会生产迅速发展,经济文化日益繁荣。
按照《宋书》的记载就是:区宇宴安,方内无事,三十年间,氓庶蕃息,奉上供徭,止于岁赋,晨出莫归,自事而已。守宰之职,以六期为断,虽没世不徙,未及曩时,而民有所系,吏无苟得。家给人足,即事虽难,转死沟渠,于时可免。凡百户之乡,有市之邑,歌谣舞蹈,触处成群,盖宋世之极盛也……
这就是史上著名的“元嘉之治”。
之所以能取得这样的成就,刘义隆当然不是一个人在战斗,他身边有一批得力的帮手。
在继位初期,他最倚重的是他在荆州时的亲信王华、王昙首以及王昙首的哥哥王弘,这几位都是世家出身的文士,世代官宦,家学渊源,在治国方面很有一套,让他们去处理政务相当于让加藤鹰去做鸭、楼主我去搬砖——完全是得心应手。
可惜王华在刘义隆继位没几年就去世了,王弘兄弟两人便成了朝中最炙手可热的人物。
当时王弘身兼司徒、录尚书事、扬州刺史等多个要职,不过他虽然位居显要,但由于之前曾参与过徐羡之等人的废立,历史并不清白,因此他一直很不安心,一直如履薄冰。
在他看来,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这是最风光的时代,也是最危险的时代。
有人劝他说:无限风光在险峰……不,无限风险在高峰,你们兄弟的权位太高了,容易招人嫉恨。彭城王刘义康是皇上的弟弟,最好将他征召入朝,与你共辅朝政为妥。
王弘对此深表认同,便上疏请求将自己的职务转给刘义康,刘义隆起初不肯,但在王弘的一再坚持下,最后还是不得不同意了他的要求,任命刘义康为侍中、司徒、录尚书事,与王弘共同执掌朝政。
深感高处不胜寒的王弘此时早已把明哲保身放在第一位,对手中的权力像对用过的卫生纸一样——弃之唯恐不及,很快他就把朝中大小事务全都委托给了刘义康处理。
之后的三年内,王昙首、王弘相继去世,从此刘义康开始独掌大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