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寿山石雕作品纪念八一建军90周年,敬礼!

今天是八一建军节,中国人民解放军已经走过了90周年的风雨历程。7月30日的大阅兵振奋人心,每一幕都历历在目,各种新型装备更是展示了中国军队的强大,士兵们英姿飒爽的姿态惊艳国人。

全国人民都被这宏伟壮阔的场面深深地震撼,耳边不禁响起“犯我中华者,虽远必诛”的壮言。

今天,我们石雕界的一份子,无论是寿山石的爱好者、经营者、雕刻家、收藏家。在大家一起感谢祖国的同时,让我们也一起感谢许许多多的老艺人,他们的言传身教,他们毫不吝啬的付出,他们为寿山石行业所做出的努力,他们为寿山石文化的推广……可以毫不夸张的说,没有他们曾经的努力,就没有我们今天寿山石行业的繁荣与昌盛!

那些年,老艺人用寿山石展现出祖国抗日战争的故事:

1975年,为纪念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40周年,福州雕刻厂领导决定将长征题材搬上寿山石雕。这类题材是以前没有人创作过的,而且是革命题材,符合当时的政治背景创,新小组的艺人以及工厂的创作设计人员都积极参加。

创作组成员花了一个半月的时间,重走红军路,先后到遵义、金沙江、延安等地,体验生活。参观中众人对主要景物进行细致观察,画了几十张速写,拍了几百张照片,获得了众多珍贵的历史资料。回厂后,大家分工下泥稿,设计出从遵义到延安六件泥稿,并请来军区首长、老红军进行指导。经过多次修改,定稿后,按泥稿进行雕刻。

由于都是历史战争场面,如何将它浓缩到小小的寿山石上,面面俱到是没有办法的,创作小组只有突出重点,把大场面中的重要情节表现出来。比如:林元康负责雕刻《巧渡金沙江》,他抓住主题,突出山势的险要、江水的湍急,生动刻画出红军巧渡金沙江时人多船小的生动场面。郭功森负责《爬雪山》主要表现红军过雪山英勇顽强不屈不挠的革命精神。雪山海拔4000公尺高,山高、路滑,终年积雪。红军队伍顶风冒雪勇往直前,战马都背枪载炮,很沉重,红军官兵互相爱护、互相帮助,体现红军的革命精神。他用寿山石夹线红色刻红旗、红军队伍,其中炊事员背铁锅,年轻号兵背号角,朝气蓬勃;白色的雕飞雪,白雪皑皑,从冰天雪地中体现出红军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经过一年多的艰辛努力,创作由《遵义》、《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爬雪山》、《过草地》、《突破腊子口》、《延安》7件作品组成的大型寿山石《长征组雕》。这组作品运用革命现实主义和革命浪漫主义相结合的艺术手法,再现了当年红军经历二万五千里长征胜利到达陕北的情景。作品在当时引起了很大轰动,在那个没有任何个人功利却又充满革命激情的年代,《长征组雕》的问世,意味着石雕在表现历史重大题材上有了划时代的突破。现在,《长征组雕》由中国军事博物馆珍藏。

1979年,在纪念红军入闽50周年、古田会议50周年之际,福州雕刻厂小组人员深入闽西体验生活,创作大型寿山石《红色闽西组雕》,由《长汀长岭寨》、《龙岩新邱厝》、《蛟洋文昌阁》、《上杭临江楼》、《古田会址》、《福音医院休养所》、《才溪模范乡》7件作品组成,以浮雕、薄意相结合的形式,因材施艺,在富有古代建筑特征的楼阁和优美山水的刻划中,从一个侧面反映闽西革命活动和重大事件,使严肃的题材达到内涵丰富的艺术效果。

作品《韶山冲》是林元康20世纪70年代创作的。之前他曾经两次到韶山瞻仰毛主席的故居,很想通过什么来表达自己对一代伟人的敬仰心情。恰好在石雕厂仓库中相中了一块质地很好的几十斤重的高山石,就用来实现自己多年的愿望。在构思时抓住《韶山冲》的主题,即以毛主席故居作为主景,然后再配上韶山的远山,把很有特色的山峰拉近作为衬景。用石头中部红色部分刻故居,配以周围的地貌特征,前面荷塘,右边的晒谷场,按实际方位安排,下方近景刻上很大的树,上方远景几个山峰……这样使得整个主题在巍巍群山、苍松翠柏中凸显出来。《韶山冲》整体布局疏密有致,严谨、朴素、大方,气势沉稳雄浑。在北京展览时,一位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的教授看了赞不绝口。这位教授也到过韶山,对那里的山水印象深刻,他说,真像,这座山就是在毛主席故居的后边。

八一建军节,

这个令人振奋的时期,

你有什么想说的

留言大家一起聊聊吧!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