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策》里的智慧(20)赵威后的“民本思想”

(0)

相关推荐

  • 修辞方法(连载8)之层递

    层递是汉语传统的修辞格之一:层递又叫渐层,递进.根据事物的逻辑关系,用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似的短语.句子.段落表达在数量.程度.范围等轻重高低大小本末先后的比例,依序层层递增或递减的一种修辞技巧.层递 ...

  • 战国 231 赵太后见齐使——两千多年的“知道分子”

      上次说到中原诸侯看到魏国这个不要脸的国家,居然心甘情愿当小弟,跟着秦国老大吃香喝辣,心里那叫一个超不爽啊.特别是齐.楚两国干脆就动手,联手想去痛扁魏国一顿.没想到的是,史上最强悍的老爷子--唐雎出 ...

  • 焦老师讲成语故事之四十五:安然无恙

    战国后期,赵国第七代国君是赵惠文王,在朝中,有蔺相如.廉颇.平原君.赵奢等文武大臣倾力辅佐:在后宫,还有位贤内助--赵威后给他出谋划策,因此,赵国政治清明,武力强大,其它诸侯国不敢小觑. 可是,公元前 ...

  • 《战国策》里的智慧(19)职场中人典范

    战国时,王公贵族养士成风,著名的孟尝君就是其中的佼佼者.招揽门客最直接的好处就是扬名,通过众多门客的交口称赞形成舆论力量,提高自己社会名望.同时,养士的行为更类似于投资人才,通过资助人才而获得人才资源 ...

  • 《战国策》里的智慧(21)如何化解权臣谋夺民心的举动

    自古以来,大权在握.功劳盖世的大臣一般有两个方向,为了自保而不断自污,或者不断收买民心以求实现更大的野心.前者一般是因为王权强大,无法挑战.而后者则是对自己实力十分自信,认为自己足以取而代之或者至少在 ...

  • 《战国策》里的智慧(22)“狐假虎威”

    <战国策>是汉代刘向收集整理的先秦纵横家们的事迹,这些人凭借三寸不烂之舌在诸国兼并的舞台上各显神通,或威胁或利诱,或以情理打动人心,或以寓言剖析人性.我们现今耳熟能详的成语典故就有许多出自 ...

  • 《战国策》里的智慧(23)认清自己的“立身之本”

    世界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当人平白受到重用时,一定要想一想自己因何收到不一样的待遇.正确分析自己的'立身之本',才能更加清晰的认清自我价值,从而趋吉避祸,始终避免出现不利境地.今天我们来看看,究竟怎么分 ...

  • 《战国策》里的智慧(24)忠臣之论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在出师表中,诸葛亮对刘禅谆谆教诲一直以来为人所称道.在任何时代,忠臣都是国家的脊梁,社会的柱石.即便是现代社会,我们不再体'臣子'这一概念,也仍旧敬佩称道那些忠于 ...

  • 《战国策》里的智慧(25)兼听则明

    作为领导,在面对同一个问题时,往往会有不同的建议.如何做到清晰认识,善加使用是领袖的必修课.每个建议的出发点都有不同,其操作难度与结果也必然不同,面对这样的局面,就必须掌握如何取舍,辩证的分析每一个建 ...

  • 《战国策》里的智慧(26)“拐弯抹角”的妙用

    读了许多篇<战国策>里的文章,我其中发现最重要的一个内容就是解决麻烦.通过不同的方式,或是心理暗示,或是利益引诱,或是武力逼迫等等.那么当一切方式都显得不那么好使的时候,又该怎么做呢?今天 ...

  • 《战国策》里的智慧(27)以退为进

    苏秦奉命出使楚国,打算推销他的'合纵'之策.但是事情的开始就非常不顺利,不知道出于怎样的原因,苏秦竟然被长时间冷落.连最基本的外交礼节都没有得到满足,面对这种情况,苏秦该怎么做呢?是歇斯底里的大声质问 ...

  • 《战国策》里的智慧-说话的艺术

    在战国时期,君臣纲纪虽没有后世的不可逾越,但是作为臣子幕僚,面对君王所必须遵守的礼仪仍旧不容忽视,任何一个上位者都绝对不允许侵犯自己尊严的臣子出现.那么如何劝谏君主,并且做到不侵犯君主的威严呢? 图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