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人的“小年”

(0)

相关推荐

  • 何浒:祭灶旧俗漫谈

    原创 何浒  文史知识  2021-02-04 . 祭灶,是一种源远流长的旧俗,早在先秦它就被列为重要的祭礼--"五祀"之一.所谓"五祀",即春季祀户.夏季把灶 ...

  • 百神传说之灶王爷(上天言好事,下界降吉祥!)

    灶神,厨房之神,又称"灶王爷","东厨司命","灶君","灶王","灶君菩萨",全衔是"九 ...

  • 年俗之腊月二十三——灶王爷爷上了天

    年俗之腊月二十三 --灶王爷爷上了天 腊月二十三, 灶君爷爷您上天, 嘴里吃了糖饧板, 玉皇面前免开言, 回到咱家过大年, 有米有面有衣穿. (晋北歌谣) 小年 距离过年还有七天 腊月二十三 传说这天 ...

  • 农历十二月廿四,这件事情很重要!潮汕人千万不要忘了!

    农历十二月廿四送神上天 农历十二月廿四日,俗谓送神上天言事之日,其风俗活动是祭拜灶神.在潮汕地区,这位灶神叫司命公,他主管专职为和生命有关的事物. 在潮汕民间,传说司命公与各家关系密切,他了解各家全年 ...

  • 小年辞灶王,一年好运气!

    二十三,糖瓜粘,灶君老爷要上天 小年是哪一天? 腊月二十三过小年 小年是汉族传统节日,也被称为辞灶.祭灶节.灶王节.祭灶. 在不同的地方日期不同, 通常北方在农历腊月二十三,南方在腊月二十四. 潍坊杨 ...

  • 岁晚谢灶

    古时候,人们认为只有神仙才可以升天.需要"天助",只能求仙拜神.在中国民间神癨中,以灶神与天帝(玉皇大帝)之间的联系最多.灶神,传说炎帝.神农以火德王天下,死后托祀于灶神.所以人们 ...

  • 灶神是中国的吉尔伽美什,掌管人的生命,是中国最流行的神

    题:为啥天下人都要讨好灶神?原来灶王爷绝地天通,是中国的吉尔伽美什! 文/姜子说书 <祭灶祀>:古传腊月二十四,灶君朝天欲言事.云车风马小留连,家有杯盘丰典祀.猪头烂熟双鱼鲜,豆沙甘松粉饵 ...

  • 小年是二十三还是二十四,读范成大的诗歌,看古人怎样祭灶神

    小年是腊月二十三还是二十四,这个南方和北方稍有不同,它只是地域不同形成的大同小异而已.只要大家都享受到了新年的快乐,至于具体时间是哪一天,我看都是无所谓的. 小时候经常听乡下老人说,老人盼插田,小孩盼 ...

  • 宋朝人的美,都在画里

    美,只需一角 千年前,宋徽宗出了一道考题,根据"踏花归去马蹄香"作画. 蒋勋说这道题考的不是画,而是"嗅觉". 果不其然,在千篇一律的都是花朵簇拥着马蹄的画中, ...

  • 汪曾祺:宋朝人的吃喝

    唐宋人似乎不怎么讲究大吃大喝.杜甫的<丽人行>里列叙了一些珍馐,但多系夸张想象之词.五代顾闳中所绘<韩熙载夜宴图>中主人客人面前案上所列的食物不过八品,四个高足的浅碗,四个小碟 ...

  • 宋朝人的生活,比现在的人有趣!

           如果有机会穿越时空,你愿意去到什么朝代?陈寅恪说:"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 马麟<秉烛夜游图>        宋朝外患不断,但 ...

  • 宋朝人一年收入:最高1.6亿贯(三分之一用于官员俸禄)

    宋朝,中国历史上经济.文化最繁荣的朝代,具体体现可以看看宋朝人一年收入.宋朝国库年收入最高达1.6亿贯:宋朝优待士大夫,以宰相算,每年纯工资达3600贯:宋朝百姓就辛苦多了,男子每日收入平均100文, ...

  • 天青,宋朝人的底色

    有人说,宋瓷是中国美学的顶峰. "天下宋瓷,以汝为魁."汝瓷,是宋瓷的巅峰,一如它的雨过天青色,只可仰望,方能一见. 汝瓷的一生,恰如流星,"唰"地一下滑过宋瓷 ...

  • 解密宋代点茶法,再现宋朝人是怎么“玩茶”的!

    如果真有时光穿梭机这种逆天神器,相信大多武人都想要穿越到秦皇汉武,那个大肆开疆扩土的时代.而文人们则向往文人至上,到处弥漫着淡淡烟灰色,以文艺著称的宋朝. 宋朝,中国古代文明的高峰期,被西方学者誉为& ...

  • 宋朝人喝什么?

    宋哲宗想送给苏东坡一件神秘"礼物". 他派出的使者从开封抵达杭州,等到众人都退去后,使者这才神神秘秘地掏出"宝贝"对苏东坡说,这是官家(宋代近臣对皇帝的称呼)密 ...

  • 宋朝人的元宵节:花市灯如昼 人约黄昏后

    微刊第393期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 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 --宋.欧阳修<生查子.元夕> 元宵节,起源非常久远了.最初恐怕不像 ...

  • 清明时节,宋朝人吃什么

    2021-04-06 09:22 华人号:中国文化 <清明上河图>(局部) 清明节,是汉族相沿已久的节日. 因为<清明上河图>,说起清明,我们很自然地会想起宋朝.国学大师陈寅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