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健身10件事,哪件最让你印象深刻?
不管你留恋与否,2017年就要离我们而去了。
过去的一年中,健身圈也发生了许多大大小小的新闻,虽然不像比特币暴涨、拉斯维加斯枪击、特斯拉跑车一样引发全民关注,但只要身在这个日新月异的行业中,每个圈内人都会或多或少受到影响。
很多,我们就将迎来2018,在此之前,不如花一些时间来盘点下这一年的健身大事,不管你认同还是反感,他们都真实地发生了,并将永远留存于我们对2017的记忆中。
知名培训师被爆台独言论
今年3月,来自台湾的资深教练、TRX中国区培训师、3hFit特聘ACE导师Jimmy应充明被曝出台独言论,在行业引起轩然大波。

很多在行业众多教练和机构的抵制下,包括3hFit在内的机构当即解除了与应充明的合作,此人随后淡出行业视野。
时至今日,对于他是否台独的争论仍未平息,也有很多人认为他是平时过于狂傲别人看不惯而遭落井下石。
其实如果要深究此事件背后的含义,我们甚至可以探讨包括健身在内的大陆各行业,在不断追赶甚至逼近世界潮流之时,曾经作为师傅和榜样的港台人士如何调整心态,去拥抱这高速运转世界所带来的心理落差。
坦率的说,作为普通老百姓大家都很忙,而且网络的发达与信息传播的顺畅,国内民众对于台湾的那些事也不再陌生。
希望双方都需用平等而开放的心态合作,帮助行业发展,而不被政治问题破坏共同进步。(扩展阅读:知名培训师被爆台独言论)
商业健身俱乐部降价大战
当工作室们打着“0会籍”、“按次付费”口号蚕食市场时,商业健身俱乐部们也忙着思考对策,威尔仕曾在16年推出工作室业态应战,但并没有闹出什么大动静。
既然无法用复制的手段来达到竞争目的,那么干脆简单粗暴一点,降价吧。
在17年初,舒适堡就在全国范围内大肆推广58元月费的营销手段,只不过用户需要一次行购买40个月,即使这样,费用也只有两千出头。

虽然另外两大巨头威尔仕、一兆韦德没有公开应战,但也不约而同在今年大幅下调了年费。
会籍收入无限趋近于零,自然吸引了大批用户,而随后舒适堡就闹出了“归还深蹲架”事件,以及对于私教强买强卖的多起投诉。
没有了会籍收入,场馆必须把宝全部押在私教的销售上,出现种种矛盾也就在正常不过了。
只不过这种零会籍模式是否能帮助商业健身房走出新模式,目前尚不得而知,但有一点肯定的是,他们的口碑仍继续呈自由落地态势向下掉落。
格斗孤儿被遣散
今年7月,媒体报道的一段关于“格斗孤儿”的视频传遍了整个互联网,两个失去双亲的凉山孩子被成都一家格斗俱乐部收养,平时练习综合格斗,还偶尔参加商业演出。
此消息一出,全国哗然,社会各界纷纷指责该学校利用儿童牟利,很快政府就叫停了孩子们的训练,并将所有孤儿遣送回原籍。

贫困与儿童教育,是整个社会最关心的话题,一边是民间力量自发救助的解决方案,一边是教育与道德,如何平衡的问题引发了大量探讨。
不过好在不久前,据说当地政府已经给予了格斗学校正规资质,孤儿们也能顺利的回到大城市接受训练。
国外的体育巨星大多出身于贫民窟,不知道这些孩子里面能不能出几个未来的全民偶像。(延伸阅读:平行世界里格斗孤儿的N种人生)
伪专家带节奏,健身谣言何时休?
相信大家在9月份都看到了一篇《 多吃主食死得快?柳叶刀的最新研究,打了多少医生、营养师的脸》的文章,里面信誓旦旦的引用医学界顶级媒体柳叶刀上的研究论坛,表示中国人传统的高碳水饮食,会导致诸多心血管疾病,甚至喊出了打脸营养学家、膳食指南的口号。

由于柳叶刀的权威性,外加这个耸人听闻的标题,很快在朋友圈发酵,引得很多不明真相群众的担忧。
但就在几天后,权威专家的辟谣贴接踵而至,愿来这就是虚惊一场,膳食指南没有错,主食也并非洪水猛兽,而是假装健身专家的营销号误读了报告。
但至今在网络不少地方还能搜到这篇危言耸听的文章,而辟谣文却并没有如此大范围的传播,从传播学上来说,这叫做休眠效应。
其实以讹传讹的事情社会上时有发生,健身圈尤其是重灾区,并且不同于以往,现在很多健身的谣言往往包裹了一层科学研究或是海外舶来品的外衣,更让人真假难辨。
真可谓造谣一张嘴,辟谣跑断腿,我们能做的,只有不断学习,保持质疑。(延伸阅读:相信谣言才会死得早)
共享健身仓异军突起
在全民健身的今天,共享经济也不甘寂寞,在出租、房屋、单车、充电宝之后,创业者瞄准了新一轮的投资热点——共享健身仓。
2017年下半年共享健身仓开始在全国落地,迄今为止已经有觅跑、公园盒子等多家品牌出现,且都获得了资本青睐。
一台有氧设备、一个电视,电话亭大小的空间,共享健身仓的的始作俑者,声称这个模式会提升人们对健身的兴趣,满足更多人的健身需求,单次计费的灵活模式也符合部分用户的健身消费习惯。

也许不少人还记得,超级猩猩在2015年成立之初就主打过这个模式,但不久后他们就转向了团操工作室模式。
至于这次搭上了共享概念卷土重来,但仍然缺失社交以及教练指导场景的小盒子,能否最终成功,还需要时间来检验。(延伸阅读:共享健身仓的出现是共享经济失控的最好证据)
智能工作室跨过C轮门槛
共享健身仓虽然是今年下半年的爆款话题之一,但其业态的体量与互联网概念健身工作室的老大哥们相比,还只是小巫见大巫。
同样在下半年,业界领跑者乐刻、超级猩猩先后宣布了C轮融资的消息,且都上了亿元级别。完成C轮融资的企业基本上都有了比较稳定的业务模式,有初具规模的用户量和交易量,并已经开始有比较清晰的盈利模式。

虽然两家最初都以智能工作室模式出道,但如今在发展模式上早已南辕北撤,相信在新的一年,对于两种模式前景的讨论仍将继续。
但在投资圈有一个流行的话题叫“C轮死”,企业是否能形成持续的盈利,仍然是创业者面前最大的难题,此外到了C轮,投资方对于业绩的增长的压力也会日益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