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安顺》乡风民俗 俗语雅言安顺话 2020年第34期(总631期)

俗语雅言安顺话

李晓

在人们以为很土的安顺方言中,其实保存着许多古代汉语的元素,许多安顺人的口头俗语,其实就是古书上的原话。比如安顺人常挂在嘴边的“老者”,就是个典雅的文言词。在《论语》中“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老者”意思就是“老的人”。几千年了,从孔夫子到今天安顺人,这意思都没有变。

还有老安顺人常挂在嘴边的:“兹个小厮儿”,也是很典型的一句。

在安顺生活的人都知道,凡是普通话说“这”的,安顺人都说成“兹”,“兹个”“兹回”“兹儿”“兹歇”等等。这个“兹”就是很古雅的一个字。大诗人李白的名诗《别友人》结尾,“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安顺人口头的“兹”就活鲜鲜的在大诗人诗句中显现。顺着时间的轨道往前推,汉代著名作家王粲的《登楼赋》开头第一句:“登兹楼以四望兮,聊暇日以销忧。”这儿的“兹”,对于安顺人来说,不需要翻译也是懂的。再往前去,到了中华文明最古老的那一批典籍中,《尚书·尧典》中有“兹予大享于先生”,这儿的“兹”,准确一点翻译是“现在”,在安顺人口头加了一个发第四声的尾音“哈”,“兹哈”也就是“现在”,同《尚书》就是同样的意思了。

民国时期的安顺古城风貌

同出现在《尚书》中的“兹”和《论语》中的“老者”比起来,“小厮儿”就晚了很多,也俗了很多。说它晚,是因为到了宋代以后,才见到它;说它俗,是因为我都是在小说戏曲中见到它。开始的时候,因为《红楼梦》读得比较熟,里面随处可见“小厮”:林黛玉初进荣国府的时候,“另换了四个眉目秀洁十七八岁的小厮上来抬着轿子,至一垂花门前落下,众小厮俱肃然退出。”秦可卿出殡路上,“凤姐因惦记着宝玉,命小厮来唤他。”贾珍想去探望尤家姐妹,“先命小厮去打听贾琏在与不在,小厮回来说不在那里。”等等。不过《红楼梦》里的“小厮”,全部是佣人身份,同安顺口语里的“小厮儿”不太吻合,倒是《水浒传》里赞卖梨的郓哥“那小厮生的乖觉”,跟安顺话的意思仿佛相同。所以开始我还以为“小厮儿”就是小厮的儿化音。后来想想不对头,我似乎没有听到过安顺人说话单独说“小厮”,倒是常见把“厮儿”配上形容词来用。街头妇女破口大骂的口语,经常同“短命儿”配对的就是“烂厮儿”。一般人的口头,没有斥骂那么严重,只是贬低的话,就说“傻(音哈)厮儿”;既表关系亲热又微带调侃的说某某人的时候,常常说“细厮儿”“老厮儿”。翻查一下,古书里也不少“厮儿”的现成例子:元代关汉卿的《包待制智斩鲁斋郎》里李银匠登场自我介绍,说自家有“一双儿女,厮儿叫做喜童,女儿叫做娇儿。”王实甫的《西厢记》一开头,老夫人自道家门的时候,也说自家除了女儿莺莺之外,还有“一個小厮儿,唤做欢郎。”这里的“厮儿”“小厮儿”都是自家男孩的意思,同安顺话有细微的区别,在安顺话中是说成“一个儿子”。比较贴近安顺话“厮儿”的,在《警世通言》里有“不知何处来三个轻薄厮儿,和他吃酒。”更扣得紧的是宋代吕本中辑录的谐谑小说《轩渠录》里:“大琮迟疑不能下笔,婶笑云:'原来这厮儿也不识字。’”看到这个话,我觉得只要把“这”念成“兹”,这个婶婶就是从今天的安顺街头直接穿越到宋朝的。还有宋真宗时高僧道原著的《景德传灯录》里:“ 临济小厮儿,只具一只眼。”这里的“小厮儿”也同安顺人口头的意思完全一致。

民国初期的安顺东街

类似“厮儿”这样保存在安顺人口头的古语,还有不少,比如大家也不少讲的“除非”。它在口语中表示“只有”“只能”的意思,“你要我不讲,除非把我的嘴缝起。”“要找到那窝鸡枞菌,除非李老者亲自来。”这个“除非”,在古人的诗词当中,屡见不鲜。白居易的《感春》“除非一杯酒,何物更关身。”宋人晏几道的《长相思》“若问相思甚了期,除非看见时。”还有黄庭坚:“春无踪迹谁知,除非问取黄鹂。”不过,写到这儿,忽然发现,“除非”并不是只有安顺人在说,就在普通话中,也有同样的用法,比如常言说的“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看来是我举例失误了。本来我还想了“古而怪哉”“大而化之”“之所以”“贬打”等等,仔细想想,都跟“除非”差不多,安顺人在讲,别的地方也在讲,算不上地道的安顺方言。

那就再举个只有老安顺人才说的例子。

我还是懵懂少年的时候,小伙伴们常以“周二”来作为大便的代称。没有女生在场的时候,不说上厕所解大溲,要说去屙泡周二。小孩子之间互相生气诟骂,每当气急败坏脸红筋涨地说出:“你兹哈厮儿遭周二胀憨了”的时候,也就标志着肢体冲突即将开始。这个“周二”应该是老安顺人特有的土语词汇,在普通话中没有,现在的孩子们好像也都不说了。甚至于近年来在手机里拿方言开涮的微信段子,也没有见到。估计只有六十岁以上的安顺人,才熟悉或者说过这个词。那么,老安顺人为什么会把大便称为“周二”?这个词汇是安顺人自己生造的吗?

民国初期的安顺(南街至老大十字)

有一次在戴明贤老师那里聊天,说到安顺方言词汇中的雅语。其实我对这个问题的兴趣,本身也是由于当年办“安顺晚报”时,编发戴老师的稿子《“了矣”及其他》引发的。没想到的是那天,戴老师问我:“你想过没有,安顺话里为哪样把大便叫'周二’?”这本来就是我想问而觉得不方便问的问题,于是就老老实实地承认自己不懂,请老师指教。戴老师问我,“安顺人的'言旨话’你是晓得的吧。”“言旨话”我自然是知道的。这是安顺人特别是屯堡人的一种特殊的语言表达方式,在说话时用一句常用词语的前几个字来替代后面的意思,比如递茶杯出去说:“给我来点青山绿,”就是要加点水;“去喊你家打破砂的来搞点天长地”,就是去叫你家哥来喝酒。这里面微微有点区别的就是,前面一句的“青山绿”是说了常用成语的前面几个字,让听的人直接推衍出后面这个“水”字的意思。后面一句的“打破砂”是让听的人从后面的“锅”,联想到同音的“哥”,“天长地”后面是让人从“久”联想到同音的“酒”。见我不解,戴老师说:“我觉得。这个“周二”应该是用“言旨话”的方法,从文言的“周而复始”演变而来的。只不过在说的过程中,把“周而复”三个字减缩成“周二”两个字了。”我顿时恍然大悟,原来老安顺人用来代指大便的“周二”,是用了“言旨话”中同音表意的方法,就是用“周而”省略“复”字,来说“始”,表示“屎”。“周而复始”却是来自《汉书·礼乐志》。粗俗的安顺方言,来自典雅的古代史书。

民间俗语和古书雅言,本是密不可分的一体两貌。

炮台街

· 作者简介

李晓男,1954年生。原籍大方,生于兴义,长在安顺,受教于安顺市第七小学、贵阳师范学院安顺大专班(安顺师专)、贵州教育学院。当过工人、教师、记者、编辑、机关干部。地方文化研究热心参与者。

2020年4月


值班编辑:陈文杰

电子排版:王敏茶

您的转发将传播、弘扬安顺文化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