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言先生及其家事 文学应该是普世大众的《人民文学》

(0)

相关推荐

  • 啥叫“内卷”

    菩提达摩一苇渡江,讲的不是他本事如何大,而是讲真理的力量如何小--讲真理的力量如何大,你不需要去努力.去奋斗.去牺牲,那才是骗人的. 前些日子有一个热词叫"内卷"."内卷 ...

  • 这两天,莫言也被围攻了

    按道理说,莫言是大作家,还获得过诺贝尔文学奖,人品也好,没什么绯闻和潜规则消息爆出,应该值得人们尊重. 可是,他现在不但没有得到尊重,反而还被一群人给围攻了. 围攻莫言的原因很简单,莫言曾经说过这样的 ...

  • 莫言书签 | 文学会永远存在

    几十年来,关于文学要灭亡了的说法也一直不绝于耳,但是文学一直在这样的忧虑中发展.前进,这就在于我们的写作者一直在用自己的心拥抱文学.只要我们的心还是热的,文学就会永远存在. --<永远的写作,永 ...

  • 莫言大师讲的的小时候他和母亲拾麦穗的故事...

    莫言大师讲的的小时候他和母亲拾麦穗的故事,到底想表达啥? 从几个条友那里看到了莫言在获诺奖感言中讲到的他和母亲拾麦穗的故事,继而又搜索了一下,看了相关的一些文字.掩卷而思,决定写几句话. 莫言是195 ...

  • 散文 | 郭丽武:风吹麦浪麦飘香

    散文 | 郭丽武:风吹麦浪麦飘香

  • 大爷大妈谈莫言

    初识莫言是他写的红高粱,那时应该是颓废文学才抬头不久,硬着头皮将他的红高粱看完,感觉就是丑化中国人,从此对他没有好印象,后面他写的书一概不看. 2012年莫言的<蛙>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同为 ...

  • 散文||邻 居

    邻  居 陈红姐||福建 上个世纪60年代初,家里盖了二层五间厢的房子,新房坐落在村里的正中央,生产队的牛棚就在我家隔壁,后来我一出生就成了牛的邻居. 听奶奶说我家曾经也养过一头耕牛,我和胞弟出生后, ...

  • 鲁北往事:抢场

    鲁北传统文化原创作品 第170期 上世纪七十年代,一个麦收季节的中午,天气格外闷热.我们几位老师带领学生捡了一上午麦穗,又背到社场里,身体像散了架.匆匆吃过午饭,赶紧搂着五个月大的儿子歇会觉儿. 刚迷 ...

  • 莫言十年新作《晚熟的人》即将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再叙故乡人事

    莫言是中国首位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 自20世纪80年代起,莫言创作了大量极具分量的文学作品,在国内外影响广泛,深受读者喜爱.1985年,他以<透明的红萝卜>一书横空出世,次年创作出< ...

  • 张定浩:文学元素:普里莫·莱维与我们 | 西东合集

    张定浩:文学元素:普里莫&#183;莱维与我们 | 西东合集

  • 莫言诺奖后首部作品《晚熟的人》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

    十年蕴积,那个"讲故事的人"回来了 --莫言诺奖后首部作品<晚熟的人>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 7月31日,莫言携新作<晚熟的人>重返读者视野,这是莫言获得诺贝 ...

  • 人民文学出版社70年社庆倒计时!王蒙、莫言等纷纷送上祝福视频

    老照片里的人民文学出版社 2月28日,人民文学出版社正式启动70周年社庆倒计时!王蒙.莫言.冯骥才.温儒敏.李国文.徐怀中.曹文轩.文洁若等作家.文化名人.学者.老编辑纷纷送上祝福视频(戳下方视频号链 ...

  • 【望安山文学】林普锦||请别揭开别人的伤痕(随笔)

      主编:非   鱼 日积月累,每个人的身上都会留下一些或深或浅的伤痕.历经沧桑,许多人的心里也会刻下或轻或重的伤痕.有些伤痕,划在手上,愈合就成了往事.有些伤痕,划在心上,哪怕划得很轻,也会留驻于心 ...

  • 专访布克国际奖得主阿尔哈西:文学因普世而美好

    约哈·阿尔哈西是第一位将其作品翻译成英文的阿曼女性作家,她凭借小说<天体>获得了2019年布克国际文学奖. 图片来源:Christian Sinibaldi/The Guardian &l ...

  • 马丁·普克纳谈世界文学、宣言与戏剧

    哈佛大学戏剧.英语文学与比较文学"拜伦和安妮塔·维恩"讲席教授马丁·普克纳(Martin Puchner)最新被翻译为中文的著作<文字的力量>(The Written ...

  • 【望安山文学】林普锦||警惕量身定做的骗局(随笔)

      主编:非   鱼 从量体裁衣现做衣服的固定术语,到后来常被人诟病为某些单位的招聘现象,量身定做已经变异,成为"萝卜招聘"的潜台词.量身定做的所谓招聘尽管程序规范,因为有了很大的 ...

  • 【望安山文学】林普锦||纸糊的天堂(散文)

      主编:非   鱼 在很遥远的地方有个天堂,天堂里住着一群名叫神仙的幸福的人,令人无限向往.那是童年故事里的天堂. 后来就逐渐怀疑天堂的存在.当许多人被说成去了天堂,而几乎所有的人都不想去天堂居住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