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心正举如何理解“客观事物的本质问题”
相关推荐
-
从客观见之于主观到主观见之于主观
我认为,抽象人生的本质是主观的,具体人生的本质是客观的,但客观的具体人生又必须受主观抽象人生的指导,所以任何具体人生又实际都是客观见之于主观的. 面对这种基于整体一致性的递进式解读,如果能不明显排斥地 ...
-
中国人的思辨层次比西方人更丰富
随着<通过哲学的常识化转向诱变终极哲学>的收尾,我自主建构的哲学常识化转向理论体系已经完成了预期的终极自圆其说目标,因为受制于自下而上瓦解旧哲学的写作思路和写作模式束缚,所以读者一时难以高 ...
-
封闭哲学开放性的历史必然性(连载之二十二)
哲学一旦因常识化转向而普及,自然是语言转向和实践转向等一切转向的终点,因为可终极自圆其说于终极成熟,意味着哲学的开放性的闭合. 我用自己的理论创新过程证明,建构主客观双重本体论,是发现主客观一致性的逻 ...
-
在常识的本质中隐藏着人的终极理性
明白了自然哲学即伦理关系的逻辑延伸,便不难理解,现代科学即自然哲学的变种,因此科学从产生起,就附属于哲学,具体附属于广义哲学,因为从认知结果角度,广义哲学即广义的形而上学,是人类通过感知与认知所形成的 ...
-
正解《道德经》中的玄之又玄
正因为在客观视角下,人和任何生物的生存状态都有与意识相关的知行合一性,但西方哲学却从不特别关注这一点,所以在逻辑认知架构上,西方人的显意识分析因为过于依赖形式逻辑,所以系统建构了哲学常识化转向理论之后 ...
-
期末复习:比喻句很闹心!
期末复习,各种虐!每天被一些语言现象纠缠着,问问问 这是北京市某区小学语文五年级的练习册(卷子?).这篇短文分别介绍了一些天象,如"晕""华""虹&q ...
-
本体论与认识论
本体论与认识论 人的认识从问本体是什么开始,在不断地探讨中发现语言符号的在各种情境下拥有不同的意义,于是从形而上的本体问题转到形而下的认识实践方法. 本体论 本体论研究世界的本源物体,它是形而上的存在 ...
-
正心正举问与答|怎样理解和认识“内观”?
"往内观察身心实相,安详面对生命起伏." --内观大师 葛印卡教授 正心正举的核心理念包括28个字,即: 内观己心,外察世界,启迪多元思维: 正心正举,拨迷见智,开启自在之门. 其 ...
-
正心正举问与答|如何理解“正举”的现实蕴意?
问 对"举"字应作何理解? "举"的第一层含义,不简单地指行为及其结果,而是同时强调"举"所呈现的思维能力及相应高度."举&quo ...
-
正心正举问与答 | 如何理解“正心”的人文内涵?
问 中国传统文化(儒释道)中对"正心"有哪些阐释? 东方文化(不包括伊斯兰文化)特别是中国文化的旨归,就是要求人在"心"上下工夫,做到"极高明而道中庸 ...
-
正心正举:孔子论孝
教育的教字就是一个孝.一个文,这说明教育是以孝道为根本内容和目标的. 孝在最原始的文字.在卜辞里的形状像一棵树.树上面枝繁叶茂,上面有枝叶,底下是根.不管你枝叶多么复杂,多么繁多,你都根源于一个根. ...
-
蜕变的奥秘,三毛的正心正举
文丨任明 · 主播丨涂山 奇女子三毛的作品可以分为"苍弱的早期"和"健康的近期". 苍弱的早期是指三毛17到22岁的文章,收录在<雨季不再来>中,通 ...
-
为什么我们提出正心正举
为什么我们提出正心正举
-
正心正举生命人文科学智慧教育与佛学智慧当中的境界
参禅之初,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禅有悟时,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禅中彻悟,看山仍然山,看水仍然是水.
-
正心正举生命人文科学智识体系之“三共”方法论
共融.共通.共进
-
正心正举生命人文科学智识体系之“三力”方法论
认知力.思维力.运筹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