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条情结||申卫华

作者:申卫华

在咱们淮安,能将面条写成绝对美食的,当属本土作家谢志明。
这位曾在公安刑侦战线上,屡破大案的队长,其行文的功夫也好生了得。仅一篇长鱼面的笔下生花,就让一家偏僻的小饭店生意火爆。今年初,曾光临这家饭店,虽然是顾客盈门,空位不多,但美文中的特色,其大众化的制作最普通不过,仅吃上一碗,再不会有回头的打算。
按说,淮安的长鱼面,已走出淮水,享誉全省。其实在好吃面条的排名中,还应有杂烩面的位置。因为杂烩面中的皮肚,属咱淮安独创,而此味的独特配方,能下出面条的鲜美。所以每日晨练后,会在城南体育场外循着美味,跨进大门旁的“佛跳墙(饭店)”,点上一碗杂烩面。

此店的杂烩面,大凡食客总一吃难忘。单说面里的配料就达十多种,并占去了一碗面的“半壁江山”。那绿滴滴的扬州青和西蓝花,让你胃口大开;其黄白色的虾米和鱿鱼,让胃海鲜聚到。鱼圆肉圆有鱼有肉;皮肚鹌鹑(蛋)有滋有味;鸡蛋皮、榨菜丝鲜中有鲜。还有山药、平菇、黑木耳等等,再外搭一小盘青椒姜丝,泡菜糖蒜瓣,这面条下肚,真是群英荟萃。
据佛跳墙服务员介绍,饭店每天下出的面条,都在百碗上下,而回头的食客,不少是冲着杂烩面而来。此面不像长鱼面复杂,更不需要炒菜。其简单制作如同家常,就是在下面条前,搭配好荤素杂烩,并同面条一起下锅。待面条出锅后,再兑上熬制好的骨头汤。一碗美味的面条,便大功告成。说起此面,不仅少了长鱼面的油腻,当喝上乳白色的汤汁,应属健康养身之最佳。

喜吃面条,由来已久。而在计划经济年代,吃面条比较单一,除了白水下面,放点青菜和盐粒外,讲究一点的就是酱油面了,如想增加滋味,搁上荤油便可。可那年月的食油都要计划,面条中的油水仅点到为止。只记得儿时,吃得最多是烂面条,因为烂可发挥,填饱肚子的最佳效益。
那时候吃面条,一般为正餐中的午饭。印象中当家的外祖父,一斤挂面总能下上一大锅。为了确保全家五六口人吃饱吃好,每次都是将下好的面条,搁上个把小时,待面条如稀饭一般才装碗开吃。如果说当年是吃面条,不如说成喝面条,来得更形象与真实。也许是年少时烂面条喝多了,成人后总想着,改变烂面喝饱肚子的现实,并盼着面条能吃出花样,吃出味道。
当然,实现这一愿望,是在改革开放以后。回忆起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本人从部队退伍后,被分配在扬州邵伯湖畔的水上派出所。由于当年所里的条件比较艰苦,我们外地同志的一日三餐,均靠小煤油炉解决。只记得那年月,由于我同淮安同事梁希,都不是会做饭的主儿,因此三顿下面条,成了生活中的常态。要说吃面条的记录,亲朋好友中数我创造,曾经一连吃过二十一顿面条(一星期)。不过那时的面条可不是烂的,我们也会炒上一盘肉丝,或渡河到邵伯镇的街上,买上一些熏烧肉和盐水鸡啥的,加入下好的酱油面中,其滋味至今都难以忘怀。

那时候的水上派出所,没有装备小艇,要过大运河得坐摆渡船。由于渡船间隔时间较长,每到夏季时光,我同老梁常会托着面条,和其他购物踩水过河。一次过河,老梁托着两人的衣服,我则托着面条和熏烧肉。未曾想咱俩在过河途中,一个船队经过掀起大浪。结果只顾护着面条,却让熏烧肉落入河中,成了鱼虾的美食。
自那次事件之后,所长召开了所务会,并宣布了一条纪律:禁止游泳过河。而为了改善外地同志的生活,所长还专门请来了老伴,为我们烧制一日三餐。可所长家是扬州本地人喜米,吃了一段时间的米饭和米粥,我同老梁竟时不时的惦念起,又不忍提起的面条。
于是,我们提议嫂子做饭太辛苦,早餐就免了,由我们自己解决。其实,我俩另有打算,想一品邵伯镇的特色早餐——鱼汤面。说起邵伯的鱼汤面,和大运河一样有着悠久的历史,据说乾隆皇帝下江南时,曾好这一口。由于邵伯镇濒临运河和邵伯湖,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赢得了“邵伯湖水宽千尺,唯有鱼汤天下鲜”的美誉。
说起正宗的鱼汤面,当属位于邵伯镇深巷之中的大码头饭店。那鱼汤原料既不是鲫鱼,又不是黑鱼,而是邵伯湖中的小杂鱼。那杂鱼经过慢火烧制,其汤形同乳汁。舀上一碗原汁原味的杂鱼汤,投入下好的邵伯特有的龙须面,再放点青蒜,滴点麻油,一碗正宗的鱼汤面,便可让食客们的胃口大开,直咻得脑袋直晃,汗水直流。
如今离开邵伯虽近四十年,但鱼汤面无法忘记,以至于在大街小巷,会寻找曾经的美味。也巧了,在清江浦的前进路上就有。不过,此家面条为黑鱼汤兑制。虽然其门前挂着“金牌”的招牌,其面也汤鲜味美。但再怎么吃,也赶不上乾隆帝下江南时,曾吃过的邵伯鱼汤面!

也许吃过太多的面条,如今想下面条好吃,还得回归家庭。作为不会烧饭,但会下面的我,真有几种面条,让家人无不赞叹。一是杂烩面,我所说的杂烩,并非加入皮肚后的面条。而是将中饭的剩菜剩汤,炒菜烩菜等,一股脑儿的混在一起,待下好的面条滤清水后,再兑上混搭。

如此面条,不仅百味调和,而且鲜味十足。以至于不喜欢面条的小孙女,都百吃不厌。其次,为家常炒面。就是将剩面放置一晚,作为备用。操作时,只需在锅中放上葱姜蒜,再用香油炸碎鸡蛋,然后倒入剩面翻炒。一碗喷喷香的自制炒面,定会让你食欲大开。
其实,这诸多面条吃来吃去,还数曾今的烂面,留在了永久的味蕾,以及难忘的记忆之中!


作者简介

申卫华,祖籍江苏南通。原淮安市公安局警察一名,现淮安市作家协会一员。闲暇之余,喜爱码字、爬格、上网,也有小作偶见有关媒体。回望写作历程,不求成名成家,只图自赏自乐!


▼▼▼
送 红 包
逢年洗被话曾经
泡澡漫谈
漫话创创
淮安的饭局
楼前那条清安河
尴尬的稿费
沙干稀饭
遭遇肩周炎
我是清江兵
外祖父的长袍马褂
码字的经历,坎坷并快乐着
石码头大街
家门口的吆喝
船缘
行在运河话酒风
寻稿记
运河文韵
采春的希望
撷秋的欢喜
捡运河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