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能是迦太基蜻蜓眼,公元前600-前250年)《西伯利亚时报》2013年2月1号报道:'Cleopatra's necklace' found in a Siberian grave (克利奥帕特拉(埃及艳后) 的项链在西伯利亚坟墓里被发现)。一个颜色艳丽的玻璃珠项链在西伯利亚的中心阿尔泰山地区的2400年前的古墓中被发现。这个项链相信来自于古埃及。其发现时戴在一个25岁的处女女祭司的骨架上,发现它的俄罗斯人为其取绰号为“克利奥帕特拉(希腊托勒密王朝时期)”的项链。项链由17个玻璃珠蜻蜓眼串成。
(西伯利亚发现的2400年前“埃及艳后项链”)2015年《人类与社会》杂志发文称古埃及蓝色玻璃珠达到了北欧斯堪的纳维亚。Humans & society: Ancient Egyptian blue glass beads reached Scandinavia: Chemical analysis extends range of Bronze Age trade,First published: 12 January 2015https://doi.org/10.1002/scin.2015.187002005 3 古埃及玻璃和蜻蜓眼玻璃珠在中国本土化生产在古代世界,中国是埃及之后又一个蜻蜓眼密集中心区。据目前的考古资料,新疆出土了中国境内最早批的蜻蜓眼玻璃珠。中国考古学家在新疆轮台群巴克发掘了公元前八至九世纪的墓葬群,出土了不少蜻蜓眼珠,与伊朗吉兰州以及中国中原地区春秋战国的蜻蜓眼珠非常相似。而彭阳姚河塬商周遗址蜻蜓眼珠的发现,把蜻蜓眼传入中国境内时间推高到3000多年以前,反映3300年前后,蜻蜓眼随周人离开古埃及走西北路线迁徙而传播。在中原地区,春秋战国时期贵族墓葬普遍都发现有蜻蜓眼,如河南固始侯古堆1号墓(春秋末期)、河南淅川徐家岭墓地(战国早期)、湖北随州曾侯乙墓(战国早期)等。湖北随县战国初曾侯乙墓中随葬了173颗蜻蜓眼珠,其中一部分为典型的“西方蜻蜓眼珠”,这些“西方蜻蜓眼珠”仅见随葬于王公贵族墓。这些蜻蜓眼很可能是周人迁徙时带来,或者周穆王回乡探亲时带来。最初周人携带的蜻蜓眼珠不会很多。认为蜻蜓眼珠是由中西亚的商旅或游牧民族经丝绸之路通过商贸传入中国的观点也是纯属想当然的。战国中期到两汉,是蜻蜓眼珠流行的时代,中国的大部分省、自治区、直辖市都有出土,并且在装饰技法、造型艺术等方面有很多变化,其形状和颜色比古埃及更丰富。这反映了蜻蜓眼珠在春秋晚期到战国时期已经实现了本土化生产。与“中国蓝”用硅酸铜钡取代了“埃及蓝”的硅酸铜钙类似,大约春秋战国时期,本土化的国产铅钡玻璃诞生。在中国历史上,与陶瓷和金属制品相比,玻璃在工艺美术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目前中国玻璃制造的最早考古证据来自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年至221年)。以氧化铅和氧化钾作为主要助熔剂,制造出了铅钡硅酸盐玻璃和钾硅酸盐玻璃。春秋战国时期的匠人采用这个技术,成功制作出与西亚、地中海东岸地区配方不同,具有中国特色与纹饰的含铅钡成分蜻蜓眼珠,从而与中东地区的钠钙硅玻璃区分开来。这是古埃及人技术在中国本土化又一实例,是华夏人固有的传承与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