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醉在功德林时,对同组的庞镜塘讲了一件军...

沈醉在功德林时,对同组的庞镜塘讲了一件军统大特务郑介民的秘事,让庞镜塘这个见惯了风雨了人也大为惊诧。

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从重庆还都南京,军统局在四川多年来积累的财产,真是多得有点惊人,加上中美合作所一结束,大量武器弹药、电讯器材、医药器材等就有十几个大仓库,都全部送给了军统局。

军统局除将医药器材装备了一所中型的一百多张病床的医院赠送给中央医院外,还有不少东西都得运到南京。沈醉当时是军统局的总务处长,运输物资这个工作自然就落到他的头上。

要把成千上万吨的东西从重庆运到南京,是相当费事的。为了省钱,沈醉便在四川大造木船,每只船装几吨到几十吨东西,从水路运去最合算,因为在四川买的船,把东西运到南京,再把船卖出去,还可赚钱,等于不花运费还有剩余价值。不得不承认,戴笠生前选的这个总务处长确实颇有经济头脑。

没有想到,好事也会出坏事,正当沈醉得意扬扬地一批又一批把东西运出时,郑介民的妻子柯漱芳 突然找来,要求沈醉把她多年前病死在重庆的母亲的棺材顺便带回南京去安葬。当时的军统局已经改组为保密局了,局长正是郑介民,不过在改组之初,一些职权暂未取消,所以大家依然习惯地继续成为军统局。

沈醉一向爱说俏皮话,便冲口而出:“行!一口两口都行。”柯漱芳 一听便火了:“谁家有几口棺材!你咒骂人。”沈醉还不等她说完,便抢着说:“谁不愿意升官发财,越多越好嘛!”这句话说得柯漱芳啼笑皆非,也就不再追究了。

天下事总会有些出人意料的,正当沈醉在上海布置自己的安乐窝时,突然接到柯漱芳的电话。柯漱芳 连哭带骂地说,由重庆驶出的木船100多只都没有出事,独独装有她母亲棺材的那只木船触礁沉没,棺材不知漂到什么地方去了,要沈醉一定要负责找回,否则要和沈醉拼老命。

沈醉急忙投其所好地安慰她,说这是老天爷有意安排老夫人应当水葬,这一定使后人特别是能使女儿发大财,不消几个月,黄金美钞就会像长江的水一样滚滚流向她家,这是许多人求之不得的大喜事。

柯漱芳一听这话,从电话里传出了轻微的笑声,怒气已变成喜气了。但停了一会儿,旁边似乎有人在提醒她似的,她又改口非要沈醉找回不可,并要沈醉一定要找回来运回南京,如果棺材湿了也不要紧,还千万叮嘱不准动棺材。

沈醉何其聪明,一听就知道此中大有文章,便立即由上海飞往重庆。他通知当地水上警察局,要他们沿途贴出布告,谁发现这具上面写有某太夫人名字的棺木,应立即报告,当给100石米作为奖赏。

当时法币天天贬值,老百姓并不感兴趣,100石米可是硬通货。如此重赏,何愁无勇夫。如果出少了,捞到棺材的人,只要把里面的尸骨抛掉,一副上好的楠木棺材也可以买上几十石米。军统局的米真是堆积如小山,因为军统局的编制有几万人,沈醉随便造一个人数册去领军米,月月有大量节余,军统局在重庆开了五家大米店,每月卖掉几万斤,最后还剩下几仓库,所以批发一二百石米,只是小事一件。

三天过去,果然有人在离翻船不远的地方捞起这口棺材。沈醉便带几个人亲自赶去,一看,捆在棺材上的草绳已湿透了,沈醉便叫人抬到船上后,将棺材撬开。刚一揭盖,沈醉又连忙叫人赶快钉好,并再油漆一番,使人看不出开过的样子。

当沈醉讲到这里时,听得津津有味的庞镜塘很不解,便问:“打开了又马上盖上,是不是怕里面的尸体不见了?”

沈醉说:“不是,因为尸体四周塞满了四川土特产,不便给外人知道。”庞镜塘听了如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便傻里傻气追问沈醉一句:“带那么多四川土特产去南京吃得完吗?”

沈醉笑着说:“书呆子!当时四川土特产是指烟土,不是指四川榨菜!我在四川那么多年,不用打开看,只看那种包装就能断定是烟土。”

庞镜塘又傻里傻气地问沈醉一句:“这烟土正是严重违法的事,你怎么不检举?”

沈醉只好耐心向庞镜塘解释:“这位新局长郑介民也是我的老长官,当时他正在北平主持军事调处执行部的工作,像这样一位为最高当局所信任倚仗的大人物,不用说只运一棺材烟土,即使运上一船,也不过是小事一件。我胆子再大,也不会不权衡利害得失,去干这种蠢得令人笑掉牙齿的事”。

庞镜塘又追问:“后来呢?”“

沈醉笑着说:“后来自然是平安运抵南京,局长夫人和她的弟弟亲自去下关码头跪迎。”

庞镜塘听完后,还是不敢相信,总觉得沈醉在骗他,毕竟他在山东的时候,长官王耀武虽然也做生意,但也无非是被服厂、饼干厂之类的,正当庞镜塘准备再追问的时候,管理员喊着让战犯们吃刚出锅的热气腾腾的饺子。

沈醉和庞镜塘一听有饺子,便再也顾不上侃大山了,各自拿着饭盆去盛饺子吃了。(图片为电视剧特赦1959剧照)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