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辅周:60种舌象的诊断及治疗方法

望而知之谓之神,望舌是望诊的重要内容,对我们诊断疾病极为重要。蒲辅周先生从自己毕生的临床经验中,总结了10大类,共约60种舌象的诊断及治疗方法,细心品读,必获益良多!

——编辑:小药童   写于春暖花开的北京

舌诊是中医学诊断疾病的特点和宝贵经验,是望诊中不可缺少的重点部分。病之“经络”、“脏腑”,“卫、气、营、血”,“阴、阳、表、里、寒、热、虚、实”,皆必形之于舌,舌为辨证的重要依据。

1

舌质与舌苔的区别

舌质与舌苔是两回事,不浮起为舌质;浮起为舌苔,苔刮之能脱。舌质为脏气的表现,浮胖娇嫩属虚,坚敛苍老为实。

病是苔之根,苔为病之苗,有诸内必形诸外,视舌苔可以知六淫之轻重浅深。舌质及舌苔亦是病情寒热及浅深依据。

2

津液多少、舌体强硬与短缩、舌歪斜

舌之润燥辨津液之存亡,不拘何色,但以润为津液未伤,燥为津液已耗。舌体强硬者,外感热病为邪热炽盛,热入心包;杂病多为中风之征兆。

舌震颤者,久病为虚;新病多为热极生风。舌短缩者,反映病之危重,舌红绛短缩,肝肾之阴耗竭;舌润短缩兼青色,为寒邪直中厥阴。

舌歪斜多是中风或中风的征兆。

3

白苔

白苔候表邪,舌白苔而润,或白而薄,风寒也,宜温散;舌苔白而燥者,温邪也,宜辛凉法。

薄白苔

若舌白尖红,是风热已入气分,病在手太阴,治宜轻清凉解,不宜辛温发表,免伤肺津。白兼边缘红,内热已露,亦宜轻清凉解法,忌温散发表。

4

黄苔

黄苔候里证之热邪,若黄苔带一分白,即有一分表邪未尽。如纯黄无白,邪方离表而纯属里证(伤寒、温病同例)。

若见白苔中见黄,或微黄而薄,是邪初入阳明里,犹带表证,必微兼恶寒,宜凉解,不可攻下。

黄腻苔

黄而兼燥,但恶热,不恶寒,是外邪已入阳明之里,或伏邪欲出阳明之表,此时胃家尚未实,宜凉解清透。

若舌红绛中仍带黄白等色,是邪在气营之间,治法宜清营分之热,并宣透气分之邪,两解以和之。

如厚黄燥刺或边黄中焦黑起刺,脐腹胀满硬痛,乃里实确证,方可攻下,宜承气法。

舌苔边黄中心黑腻,是胃热蒸动湿邪,中焦痞满,呕吐便闭,治宜苦辛开泄中焦。

若舌苔微黄薄滑,治宣轻清透表,开泄上焦,使邪外达而解,不可用苦辛降泄。

5

舌苔黏腻

凡舌苔黏腻,或白或黄,而口不渴,是湿之证候。白而黏腻者,为寒湿;黄而黏腻者,为湿热。

痞满,苔白黏腻,小便不利,大便反快,为湿邪结于中焦,宜苦温法以开之。

若苔黄黏腻,痞闷,呕恶,二便俱不利,此湿热结于中焦,宜苦寒微辛法,以开之泄之。

黄粘腻苔

湿遏化热,苔黄而燥,由阴变阳。若心下按之痛者,热痰固结也,治宜苦辛降泄。

若发热或潮热,表之不解,清之不应,要知热从湿中来,治宜宣通气分,湿去而热自解。

冒雨雾湿邪,或坐卧湿地,发热,自汗不解,虽身热不欲去衣,口不渴饮,舌苔灰白黏滞,法宜辛温和表,湿邪自去,不可误用苦寒伤阳,以滞湿邪。

6

舌苔粉白边红

舌苔粉白边红,是疫邪入膜原,此证变化最速,其势最猛,宜用苦辛温宣透法。

无论伤寒、温病,凡正气虚者,舌必娇嫩而薄,或淡红,或微白,皆可稍佐补药(指益气生津之品),不可过表和误下。

若见舌苔黄而厚,白而腻,属内邪未清,不可遽进补药(指补气、补血之药)。

7

黑苔

黑苔辨足太阴之寒热:舌苔灰黑而滑者,见吐利,腹痛,手足指冷,六脉皆沉细,乃太阴寒湿,治宜温脾利湿。

若寒饮伤脾者,治宜温中和脾逐饮。若白苔而兼带灰黑黏腻浮滑者,此是从雨露中得之,为太阴之表邪,治宜解肌渗湿。

白苔带黑点,或兼黑纹而黏腻者,此太阴湿热内结,治宜利湿清热。

若黑而燥刺,是阳经热邪(实则阳明),治宜清火解毒兼治阳明。

本图摄于一胃癌患者临终前二天,舌苔黑而燥裂,

根部黑苔长如黑毛,舌体卷缩,舌质枯白无华。

提示阴液耗竭,内热极盛。

若黑而坚敛焦刺,乃阳亢阴竭,胃汁肾液俱涸,危证(古称不治),治宜救阴增液兼清热,大剂与之,缓则阴涸而死。

8

舌红

红色候少阳内发之伏邪(即伏气温病),伏邪多借少阳为出路。

如淡红、嫩红、白中带红,是温邪之轻者。

如纯红、鲜红起刺,此是胆火甚,营分热,乃邪伏少阴而发于少阳之表,其证非轻,宜救阴泄热为要,滋少阴之水,而少阳之火自解,大忌风药(风药性燥)。

若舌色红而光,其色鲜明者,属胃阴干涸,治法犹可滋养胃阴,宜甘凉之品。

又如风温、温疫等,舌鲜红者,宜从手少阴治,或从手厥阴心包络,即是治心(清营法)。

9

舌绛(深红)

舌绛(深红),是邪热入营分。

舌纯红而鲜,是邪入包络,治宜清开兼芳香透络。

若素有痰火,必致痰涎内闭,急防痉厥,宜清开佐清火豁痰之药。

黄苔而中绛者,是胃火灼心,用心胃两清之法,治宜苦寒。

舌尖赤而有刺,是心火上炎,宜清心泻火法。

舌尖赤而黑有刺,乃心火自焚之险证,临床须注意。

若舌边红中心白燥,乃上焦气分无形之热,其邪不在血分,治宜轻清凉解气分,微黄,用微辛开泄之法,切勿妄投滋腻血分药,而滞其邪。

绛舌上浮黏腻之苔,是暑湿兼秽,暑蒸湿浊成痰,恐蒙蔽心包,而成神昏痉厥,急宜用芳香逐秽,开窍涤痰之法。

舌绛

若舌苔白,底绛者,是热被湿遏,不得外透,治宜泄湿透热,俾湿开、热透自解。

若舌上现红星小点者,是热毒乘心,必神昏、谵语、狂乱,宜用苦寒撤热,佐芳香开窍。

舌绛碎而生黄白腐点者,此是湿热之毒,久蕴郁蒸,若胃强能食者,任苦寒重药者可治。

舌紫绛不鲜,枯晦且萎者,为肝肾阴涸败证,难治,以救肝肾阴液为要,宜甘咸法。

若舌色紫晦如猪肝色绝无津液,舌形敛缩伸不过齿,乃肝肾已败,故难治。

10

舌色紫

紫色候足少阴肾经本脏虚邪。少阴病,脉微细,但欲寐,示正气之虚也。

如见舌形紫而干,口渴,唇燥,外见少阴证者,此肾阴不足,治宜壮水为主。

如兼神昏谵语,又当从手少阴治,并清痰火。

若舌形胖嫩而色淡红者,外证必见躁扰不宁,六脉迟微或动气内发,腹寒畏冷,或初起吐利,手足逆冷,或格阳躁狂,六脉洪数无根,此皆肾气大亏,真火衰微,治宜益火之原,以消阴翳。

若舌形紫燥、唇焦、齿黑,二便俱秘,此为阴中兼阳,治宜滋阴清热(滋少阴,清阳明),治宜苦寒咸寒。

凡舌形圆大胖嫩,不拘伤寒、温病、杂证,皆属少阴虚证。如见舌色紫如猪肝,枯晦绝无津液者,此肾液已涸;痢病见此色,胃阴已竭,二者俱属危证。

青紫舌

若伤寒、温病,大便后,舌苔顿去,舌质而见紫如猪肝色者,此元气下泄,胃阴已绝,难治;若舌苔去而见淡红舌质,而有津者佳。

焦紫,辨厥阴肝经阳毒之危候。

凡舌苔焦紫起刺,此是阳邪热毒已入肝经最险之证,大便秘者,急用大清大滋之法,不可用承气法攻下,重竭其阴。此证乃阴伤邪陷,非阳明里实。

凡舌苔在肝胆部位(舌心两旁),有红紫点者,肝经伏火,大凶之证,急用凉血解毒之法。

11

青滑

青滑,辨厥阴肝经阴毒之危证。凡舌苔青滑,乃阴寒之象,急用苦温法。

外证若见面青,唇紫,囊缩,厥逆,筋急,直视等证者,厥阴阴毒危证也。

厥阴寒邪,舌亦见青滑,但无上述外证,温之即愈。

辨舌,过分强调以五色分五脏,以部位分脏腑,是机械地使用五行学说。

临床测病机之变化,必须凭脉辨证,全面细致地综合其他一切具体情况,灵活掌握,才不致差谬,不能孤立地单凭舌诊而决定病情。

(0)

相关推荐

  • 【医论】以舌脉共辨治,舌脉用药套路!

    验舌 察舌一法,考古之医书未有详载. 然在四诊中,亦属望之一途,殊不可少. 至元敖氏,始以十二舌作图验证,杜清碧增以二十四舌. 后申斗垣辑观舌心法,推广至一百三十七舌. 后长洲张诞先删其重复,定为一百 ...

  • 中医怎么看舌和苔?怎么检查舌是否正常?正常舌苔的状态是什么?【一点资讯】

    舌和苔 望舌苔是望诊中的重点.不能单看舌苔,同时还要观察舌的质地.舌是指舌的本体,它反映了人的正气,也就是五脏的虚实:而苔只是指舌面的苔垢,它反映了六淫外感的深浅.舌之有苔,好像大地上生长青草,人的脾 ...

  • 蒲辅周经验方:百损丸治疗腰椎退行性病变

    中老年的腰腿疼痛,多属于腰部的退行性病变,如椎间盘突出膨出.腰椎骨质疏松.骨质增生等,除了腰痛之外,往往牵扯到下肢疼痛.酸胀.乏力,如果压迫了坐骨神经,则从臀部到后脚跟出现剧烈的.刀割样疼痛,压迫了硬 ...

  • 中医名家蒲辅周的N多经验,总有一种能让你受益匪浅

    公众号 谈肺窍不利诸症 作者/蒲辅周 1 外感虽去.肺阳已伤的表现与治法 感冒的主要症状之一就是鼻塞.流清涕.但症见鼻塞.流清涕不一定是感冒. 若起病即清涕不断.鼻塞.喷嚏.头昏.头身痛,病在肺表,若 ...

  • 蒲辅周老先生用​中医舌诊诊断疾病的宝贵经验

    华医世界 中医特别重视望诊,临诊首要注意观察,从患者的神态.形体和某些特定表现,了解疾病的性质与轻重. 深入的学习望诊,灵活的掌握望诊对临床辨证指导用药以及对疾病转归预后的准确判断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

  • 中医对几种妇女病的治疗法    蒲辅周

    痛 经 一.痛经是什么病 痛经系一种自觉症状,在妇科临床上是最常见的.无论妇女月经期间或经期前后,都会使机体和精神受到很大的痛苦.它的痛苦又不单只表现在小腹疼痛.腰部酸痛等局部症状,还往往并发头痛.眩 ...

  • 蒲辅周:鼻塞流涕的7种情况和对应治法

    明医公开课 >>>第2126课<<< 感冒的主要症状之一就是鼻塞.流清涕(症见鼻塞.流清涕不一定是感冒).若起病即清涕不断.鼻塞,喷嚏.头昏.头身痛,病在肺表,若治 ...

  • 蒲辅周:我治冠心病的经验方

    导读:蒲老临床治疗冠心病时认识到此病多由劳心过度,情志失调,饮食不节所致.且属虚者多,而属实者少,也有虚实互见,寒热错杂的.治疗时应健强心脏,调其不平,补虚泻实,益气和血,顺气治血,抑强扶弱,避免破气 ...

  • 蒲辅周、刘渡舟、胡希恕等9位名家,教你用经方一剂退热

    公众号 中医治疗发热有独特的优势,早在<黄帝内经>就总结了上古以来的热病诊治经验,在热病的发生.证候.转归和防治等方面,皆有翔实记载. <伤寒杂病论>所载之方被称为" ...

  • 何绍奇:蒲辅周先生谈用药

    1971年,笔者与一友受邀在蒲老家中吃过一次午饭.饭前,见蒲老入内室,将一枚自制丸药交与家人,嘱炖鸡时化入.当时正值多事之秋,十年动荡尚未结束,我们数人自云贵归京省亲,数周颠簸,皆极疲惫.蒲宅的午饭虽 ...

  • 蒲辅周:屡用屡效十首验方—[名老中医学术经验整理与继承]

    发表者:赵东奇 1. 外用寒湿积聚方 组成:乌头一两,干姜.良姜.白胡椒.北细辛.肉桂.丁香各五钱. 用法:上药共为细末,每用一匙,加白面一匙,和匀,用生姜.葱白,煎取汁,调成膏状,摊于布上,贴患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