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码”与“扔员工证”是城市化进程中的一道坎?
photo by Mat Reding
“文明码”与“扔员工证”是城市化进程中的一道坎?
作者:海哥
第一件事是苏州上线“文明码”,称将通过“一人一码”的方式,构筑文明积分信息识别体系,形成市民文明程度“个性画像”。按照苏州的设想,文明不但可以量化,还可以积分转化。“文明码”影响因子有2个,一个是文明交通指数,个人如有交通违法行为,文明交通指数将根据其交通违法记录进行扣分;另一个是文明志愿指数,若参加交通志愿执勤活动,则可进行加分。这只是“文明码”上线之初设定的两个影响因子,其他文明指数尚未开放。据澎湃新闻报道,在苏州“文明码”的功能介绍中,还注明“文明码”可作为警示和惩戒综合文明指数低于下限人员的电子凭证。这句话显然戳中了舆情的痛点,一人一码、信息识别、个性画像这些设定本已有用某一项或多项指标划分人群的嫌疑,再加上警示和惩戒功能,那岂不相当于将人群分为三六九等并区别对待吗?好在苏州及时叫停了“文明码”的做法,也表示“苏城文明码”不与个人信用挂钩,对入学、入户、就业等不产生影响。按下葫芦浮起瓢,这边“文明码”的事刚刚消停,另一边苏州下辖的昆山就发生了“扔员工证事件”。从目前流传最广的视频来看,画面中身穿红色马甲的工作人员一边点名,一边将桌面上的身份证(员工证?)扔到地上,而被点名的员工只能弯腰将其拾起。视频中还能看到,由于红马甲扔证件的速度太快,员工来不及从地上捡起自己的证件,甚至还在地上挤成一团,场面被网友形容为“现场的画面就如同我们给狗扔了块骨头那种感觉,让人无法忍受。”经过抖音等平台发酵后,“扔员工证事件”引发舆论热议,有新闻说第二天3000人的工厂有2900人提出离职,当然今天界面又出来辟谣说传闻不实。问题的核心倒不在于是否有2900人第二天辞职,而在于“扔员工证事件”折射出昆山传统产业政策正在面临着看不见的危机。这家扔员工证的工厂不是一般的小工厂,而是属于世硕电子(昆山)有限公司的大型电子厂。世硕电子的母公司是和硕集团,而和硕是列于富士康之后的苹果第二大代工厂,也被外界称作“富士康的劲敌”。和硕集团2008年从母公司华硕(其电脑品牌是ASUS华硕电脑)分离出来,专注于代工业务,既生产华硕品牌笔记本,也生产苹果iPhone等产品。昆山在大陆是数一数二的“台资高地”,当年为了吸引台资,当地主政官员甚至以“能为台商端洗脚水”的姿态来招商引资。在当年的发展阶段,台资企业带来的流水线生产模式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但也带来了问题,就是将流水线上的员工异化为“工具人”,纯粹以生产效率为指挥棒,忽视了流水线员工也是人,也有尊严和人格。长期的流水线生产模式,让资方误以为产业工人不在乎尊严,或者说为了薪资可以牺牲尊严。所以才有了这么一出“扔员工证事件”。从视频中三个红马甲娴熟的扔证动作和员工对这一行为的默认来看,这恐怕已经不是昆山世硕第一次这样做了,甚至有可能这是在昆山的流水线工厂中都普遍存在的现象,只不过这一次刚好被曝光,并被全民目击而已。实际上,昆山“扔员工证”事件与苏州“文明码”一事在底层价值观上有其共同之处,即都是将人分为三六九等,并在此基础上实行区别对待。“文明码”用的是文明行为作为衡量的标准,“扔员工证”则是用资方、劳方的身份作为划分的边界。一旦将人群分类,就自然会带来歧视。而在现代文明社会中,不因一个人的肤色、种族、国籍和所有天然属性而对其进行歧视应该是文明的应有之义,同样不因一个人的职业、身份、社会地位而对其进行歧视也应该是文明的应有之义。“文明码”的初衷是为了倡导文明,却有可能导致歧视甚至损害官方定义下的“不文明的人”,而这种不文明的人是否罚所当罚,是否在正常的受处罚之外另外加罚(比如交通违章自然有扣分、罚款,“文明码”却又另行扣分)却没有在“文明码”的规则设定范围之内,更重要的是如果默许“文明码”合法正当,等于拱手让出了对文明的定义权以及让他人假借“文明”的名义干涉民众正当权利的权力。“扔员工证”事件就是前车之鉴,在地上捡起员工证的流水线工人一定程度上默认了红马甲的行为正当性,提前让渡了原本属于自己的正当权益,虽然这种让渡是一种非主动行为。如果我们继续放任“文明码”的延续,未来很难不保证“扔员工证”事件在普通市民身上重演,这才是值得警惕的地方。事实上,无论是“文明码”也好,“扔员工证”也罢,都是我们城市治理中遇到的困境映射。城市越来越大,流动人口越来越多,管理难度越来越复杂。“扔员工证”是一种简单粗暴的管理方式,“文明码”是一种看上去进步了的管理方式,但是两种方式都并不能很好地应对城市治理及其所依托的产业生产关系管理。“长三角一体化”已经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社会文明程度和城市治理水平应该成为全国其他地区城市的榜样。当别人正在对标的时候,苏州却暴露出这样的2件舆情事件,个中的原因值得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