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博物院造像,凝固时空之美!


在这世界上,每个人的认识各有不同。对于艺术,每个人的品读、理解与聚焦点也各不相同,《佛影禅境》是个人审美、个人视角的巡礼。只希望通过自己的视觉语言与这些造像对话。透过高高在上的神性,唤起内在的柔软,捕捉造像的精神气质,追求一种“以光写神”的效果,找到内心的祥和。
——南山禅
山西古代的佛教雕塑作品,除享誉中外的云冈石窟和天龙山石窟外,隐于乡间古刹的各种佛教造像也不乏精品。山西博物院“佛风遗韵”展厅通过“北朝风貌”“盛唐气度”和“人间情怀”三个单元,展示了自北朝至明清1500余年间佛教艺术的发展历程。

太原华塔、沁县南涅水、榆社、五台等地出土与征集的历代石刻与造像,还原了云冈以来佛教艺术民族化、本土化,进而到宋元世俗化的过程。特别是唐代石雕造像,造型优雅,丰腴健硕,技法纯熟,自信豪放的气度风范,更是令人神往。宗教教义玄幻,佛教艺术却足以涤除一切言语思辨,直抵人心。且让我把记录撷取的一点点吉光片羽分享。



释迦立像 东魏(534-550年)
山西省交城县征集


菩萨立像 东魏(534-550年)
高100厘米,宽54厘米,厚27厘米
2001年山西省榆社县福祥寺出土
菩萨头戴高冠,脸型方圆,双目微睁,脸容清癯,两耳垂肩,颈戴桃尖形项圈,肩披长带。帔帛绕肩臂而下,腹前打结。下身为曳地长裙,系细带,裙下摆向外撇出,似临风飘逸,皱褶匀称而细密。跣足立于方形石座上。



释迦立像 北齐(550-577年)
山西省太原市华塔村出土



释迦立像 北齐(550-577年)
山西省太原市大井峪开化寺征集


菩萨立像 北齐(550-577年)
山西省平遥县岳壁村征集




释迦立像 北周(557-581年)
高90厘米、宽42厘米
山西省万荣县征集
红砂岩质,本尊为立像,馒头形矮发髻,佛发边缘呈如意状。眉目清秀,神态恬静安详。双目微合,似俯视众生。佛内着僧袛支,双系在胸前打成一节,外穿通肩大衣,衣纹呈“U”形,均为较粗的阴刻线,匠师在褶皱的处理上简洁干净而又不显粗陋。双手及双脚缺失。佛身后有头光及背光,头光为一组同心圆,内心套有一浮雕莲花,最外缘的圆内刻有变形莲花纹饰。舟形背光,由两条阴刻线将其分为里外两组纹饰,内纹饰为交叉格纹及竖状条纹。外纹饰为火焰纹,是佛教中佛法的象征,在北朝佛造像背光中多有应用。


白石释迦三尊像 唐天宝十一年(752年)
山西省五台县佛光寺征集

白石彩绘文殊骑狮像 唐(618-907年)
高108厘米
山西省五台山佛光寺征集
汉白玉质,文殊菩萨半跏趺坐于狮背上的莲花座上,袒胸,肌肉线条匀称优美,身佩璎珞,下着裙,衣纹繁复略显厚实,双臂及头部缺失。座下矮柱连接狮子背上;狮子昂首阔步,壮健雄伟,张口作怒吼状。狮旁狮奴,头及手臂已缺失。




释迦坐像 唐景龙四年
通高93厘米,宽45厘米
1982年山西省芮城县风陵渡出土
释迦牟尼结跏跌坐于八角形束腰须弥座上,内着袒右肩僧衣,外披袈裟,衣裙裹腿。脸型丰圆,双目微闭,面带微笑,慈祥平和。右手残缺,左手作降魔触地印。台座下框部分刻铭文,“大唐景龙四年四月十五日弟子张敬节为七世先……帝及师僧父母法界众生同出……供养”等字。


释迦坐像 唐(618-907年)
山西省交城县白云寺征集


裴居俭造释迦坐像 唐咸亨三年(673年)
山西省万荣县征集



解氏造弥勒坐像 唐(618-907年)
山西省万荣县征集
弥勒结善跏趺坐于须弥座上,身后有镂空勾连蔓草纹背光,神情自然超逸,颇有盛唐气韵。精雕细镂,属上乘之作。背后有北宋宣和四年(公元1122年)补刻的题记和牡丹纹。



李村十九人造弥勒坐像 唐天宝四年(745年)
山西省万荣县征集

彩绘弥勒像龛 唐(618-907年)
山西省长治市南王村征集

释迦坐像 唐(618-907年)
山西省文水县西崖底石佛寺征集


菩萨头像 唐(618-907年)
高33.5厘米
山西省沁县南涅水村出土




菩萨头像 金(1115-1234年)
高36厘米,宽20厘米,厚18厘米
1959年山西祁县西六支村惠安寺出土
砂石质,菩萨发髻高束,发丝清晰明朗,上缀立佛一尊。脸庞圆润清秀,双眉细弯,双目细长,眼睑较薄,鼻梁秀挺,鼻翼丰满,嘴形小巧,双唇轻合,嘴角微翘,略带微笑,表情生动自然。菩萨双耳下垂,长及下颌部,耳垂上有明显的长孔形耳洞,其颈部圆润,并可见细长纹两道。菩萨神态恬淡自在,轻盈浅笑,充满一种内省的神韵。达到了使观赏者全然不觉宗教造像神秘气息的艺术效果。




贴金彩绘菩萨立像 唐
高57厘米
1954年太原市花塔村出土
菩萨呈“S”形微倾立于一圆形座上,上身袒露,圆润的左肩披搭帛带,下体裙裾轻薄柔滑,惜贴金与彩绘已大部脱落。



菩萨立像 唐(618-907年)
高112厘米,宽52厘米,厚40厘米
1952年山西省太谷县白城村广化寺征集
砂石质,菩萨身躯微微倾向右侧,右腿微屈,左腿直立。虽头、臂已残,但肌肉、骨骼刻画非常准确。身体造型采用富于变化的“S”形,更显生动优美。其腹下至腰际有明朗的弧线,肌肉线条匀称优雅,结构合理,肌体丰腴柔和而具有曲线美。颈佩串珠如意形项圈,身披绶带,绶带成两股斜披于胸前,下着裳,衣纹褶皱繁复流曲,裙似濡湿般贴于躯干。跣足立于扁圆石座之上。无论是其“S”型的结构造型,还是近裸的上身塑造,以及体现时代特色的衣纹处理,都充分彰显了唐代兼容并蓄开放进取的时代气息,充满青春的活力和生命的质感。此尊造像是唐代菩萨造像中的经典之作。


白石菩萨立像 唐(618-907年)
山西省五台县佛光寺征集



白石菩萨 唐(618-907年)
山西省五台县佛光寺征集


白石力士 唐(618-907年)
山西省五台县佛光寺征集


观音菩萨立像 辽天庆二年(1112年)
山西省朔州市崇福寺征集


弟子像 唐(618-907年)
山西省沁县南涅水村出土

弟子像 唐(618-907年)
山西省沁县南涅水村出土




自在观音 元
山西省太原市东岗村妙觉寺征集




木雕菩萨像 明
山西省文水县马村征集

石雕头像 北魏
个人捐赠

菩萨头像 北齐
高35厘米,最宽27厘米,厚24厘米
1954年山西省太原市花塔寺出土
分享自:南山供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