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永泽:天竺峰之旅(外二篇)
作者介绍
在富春五小五(4)班中,有一个富阳日报、钱江晚报小记者兼纪律委员,那就是我——陈永泽。我在富阳日报中发表了十余篇文章,这都源于我爱看书的习惯。其中,《三国演义》是我理解最透彻的一本书,易中天的《品三国》,也被我看了不下两遍,使我对“三国”的了解更深刻了。





天竺峰之旅
8月14日,我们一家子一起,去新昌的著名景点——天竺峰。着着实实地欣赏了一番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到了天竺峰,我就踏上了那一段美丽的绿道,一棵棵树如同训练有素的士兵一般,并排笔直地保卫自己的领地。但在它们之中,出现了一棵“长官”树。那棵树比他的手下都高、大、粗,“士兵”们顶多长了3米,但“长官”起码有8米高;“长官”的“皮肤”上有着一条条很深的口子,和那些“士兵”一比,一看就知道它比“士兵”受的磨砺要多;那位“长官”实在是太胖了,得要3个人才能勉强把它合抱起来,相比之下,“士兵”们瘦得只剩骨头了,一个小孩都能把它抱得满满的。

沿着绿道再走十多分钟,就到了一个十分吸引游客的地方——天烛。一根拔地而起的石柱和一棵松树,巧妙得形成了一根蜡烛,石柱如同蜡油柱,提供给松树生长的营养,这时那根烛芯就成了那棵松树的树干,而熊熊燃烧的火焰就是那层树叶。乍一看去,就像是一根蜡烛,上面的火苗正随风飘动着呢!
再往前走就到终点了,我们上了一艘游艇,带着我们去观赏湖中的风景。游艇绕了一个圈,向一个三面环山的湖里去了。那里面的风景美极了:周围山上绿油油的,有的新叶还带着反光,又绿又亮。是我目前见过最绿葱葱的地方。特别是水上,波光粼粼,有的鱼在吐泡泡,有的时候会有冒失的小鱼露出脊背,接着又扑通一声钻进水里去了,还有的鱼和朋友一起捉迷藏,好不快活。一阵风吹来,小水点混杂着树的气息向我袭来,舒服极了。

这次天竺峰之旅,使我大开眼界,这么蓝的天;这么青的山;这么绿的水,像是走进了连绵不断的画卷,真是“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
我最敬佩的人
我敬佩的不是那些高大威武的警察,也不是穿着白大褂的“白衣天使”,而是那些默默无闻的“城市美容师”——环卫工人。他们并不罕见,可能你每次出门都会遇上他们,而我每次看见他们在吃力地挥舞着竹扫把,我的敬佩之情油然而生。
春天,冬日的严寒只退去了一丁点,而出游的人却越来越多,景区,公园等地随处可见零食的包装袋、丢弃的烟头…..放眼望去,没有一个人会弯一下腰,伸一下手,捡一个垃圾。而环卫工人却任劳任怨,靠着一把破旧的竹扫把和一个满是窟窿的簸箕,一下又一下地扫着,小小的烟头时不时地从窟窿里掉落出来,而他们却不说几句抱怨的话。

夏天,太阳像个炎热的大火球炙烤着大地,好像一定要把大地给烤化不可。这时,我们大概都在家里吃着棒冰,吹着空调,看着电视。而环卫工人却只靠着那一顶小小的草帽抵挡着火热的太阳,不辞辛劳地为我们营造一个美好的生活环境。
秋天,各种树的叶子飘落到地上,为大地铺上了一层地毯,也给环卫工人增加了负担,马路上随处可见一堆一堆的树叶,那可是他们辛辛苦苦得来的成果。
冬天,下着鹅毛大雪,从家往外踏出一步,肯定会出一身的鸡皮疙瘩,不停地打着哆嗦。而他们却用着冻得通红的手,挥舞着冻得硬邦邦的竹扫把,一下下地扫着半身高的积雪。

这是一个平凡的职业,但却做着不平凡的事,它虽不及警察那么伟大,不及医生的无私,但是,在我眼里,这才是最伟大的职业。
《三国演义》读后感
妈妈常说,作为男孩,就应该博古通今,所以今年暑假,历史小说就成了我的必读书目。当然,谈到历史小说,那又怎么能少了《三国演义》呢?这本脍炙人口的古典名著当仁不让地成了我暑期生活的主角。
在这本书里,英雄人物众多,且又性格鲜明,但我的“最爱”一定非赵子龙、刘玄德、诸葛孔明莫属了。

赵子龙乃蜀国大将,颇得刘备赏识,被刘备亲切地成为“四弟”。他不畏生死,骁勇善战,长阪桥七进七出,却只为挽救结拜兄弟刘备的儿子“阿斗”。他的忠义之心深深地打动了我。
刘备是三国之中根基最浅的,但他靠着智慧和勇气,建立了自己强大的军事版图。他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陇中,其“任人唯贤”的做法成为历史上的一段佳话;他体会到百姓的流离之苦,在攻城取得胜利时,安抚百姓,把国库里的粮食分给老百姓,其“心系黎庶”的博大胸怀让人心生敬佩。
诸葛亮的空城计是我最欣赏的。当时西城的兵力已经所剩无几了,这时,司马懿带着十五万大军攻上门来,诸葛亮巧妙地利用了对方生性多疑的性格特点,巧用空城计将他们吓了回去,足以看出他的足智多谋。而且面对突如其来的袭击,他还能如此的泰然自若,真是佩服!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虽然《三国演义》只是一部虚构的小说,但是书中的很多事件和人物还是值得后人好好效仿。
如果您感兴趣,请点击下方标题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