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浦笔记:垂杨柳

春到板浦,一场春雨润泽,滋养万物,缠绵的细雨,早把盐河河畔的,那一株株垂杨柳,渲染的如诗如画,生机盎然。垂杨柳颇像风情万种、丰姿绝世的佳人。可谓,赏心悦目,妩媚极了。
垂杨柳,又叫清明柳、垂柳、柳。垂杨柳一词,语出南朝梁简文帝《长安道》:“落花依度幰,垂杨拂行轮”
“春来无处不春风。”
春风依旧。春风柳上归。春风中,那绿意萌动、迎风摇曳的柳条,触手可及。盐河河畔的芊芊垂杨柳,看一眼,心旷神怡,美不胜收,真是大美,美得令人窒息。
一方水土一方树。垂杨柳,风景树。老家常见的树种,房前屋后、田埂、路旁,到处皆是。但,平心而论,足可令人称道的,当属盐河河畔的垂杨柳。垂杨柳为古镇添一道美景,增些许春色。

盐河河畔是绝妙的去处,惜乎垂杨柳之胜,却不为人知。因盐河河畔,地旷人静,故游人屐迹罕至。

自然界的色调,自以春日柳树为最。春天里,是看垂杨柳的最佳时节。对于我来说,或许,垂杨柳,就是我心间的诗意与远方。
垂杨柳,始终撩拔着我的心扉。每至春天,闲暇之日,情致来了,出门,便只身步行踏青游之,踏青又叫春游。当我抵达河畔时,久居古镇的我,身心常为之一畅。垂杨柳,醉人的景致,如一幅展开的画卷。柳在画在,画乃绝品。一股敬畏之情油然而生。
看到垂杨柳,自然让我联想到施耐庵名著《水浒传》中有一回章节:鲁智深倒拔垂杨柳。少年时喜读《水浒传》,尤其喜读鲁智深倒拔垂杨柳这一段。每每,掩卷之后,热血沸腾,按捺不住,拍案叫好。透过纸背,我仿佛穿越了历史隧道,走进了宋朝,在宋朝的大相国寺里,亲眼目睹了花和尚鲁智深倒拔垂杨柳。
我一直觉得,春的信息,一定是从柳条上传来的。泄露春光有柳条。此句便是最好的佐证。明末清初的戏剧家李渔与垂杨柳有约,故在他的作品中《闲情偶寄》写道:“柳贵于垂,不垂则可无柳······”
闲雅的古人大赞,“垂杨柳有八德”:一不择地而生,二易殖易长,三先春而青,四深冬始瘁,五质直可取,六坚韧可制······盖梓材之良器也。
我来自民间。我特别崇拜民间和底层。垂杨柳在民间是吉祥物。古镇民间百姓极其信仰垂杨柳。民间有谚语:“清明不戴柳,红颜成皓首”、“清明不戴柳,死后变黄狗”。每逢清明节,大人小孩戴柳、插柳,已成习俗。
有柳必有鸟。两只鸟,婉转清脆地鸣叫着。那么悦耳动听。什么鸟?黄鹂。诗曰:两只黄鹂鸣翠柳。
春天来临,黄鹂也悄悄地,来柳树探春了,它们在柳枝上,或照水梳妆,或扑翅嬉戏,或引吭高歌;是水皆湄。在水之湄,水天一色,渔船点点,游鱼在跳跃,野鸭掠过,浣衣的村姑;袅袅地、盈盈地,满含诗意的垂杨柳,临水而立,临水照影,把一河的春,装辍的如此鲜活。垂杨柳倒映河中,与碧水互相映衬,相得益彰,风光欲绝,犹如人间仙境······盐河中有诸多的美食,比如:小虾、小鱼、黄鳝、泥鳅、甲鱼、蛳螺,无论烹制哪道菜,都是待客的好菜。
因为深情,因为爱。我的世界,总离不开生我养我的那个古镇。我多少年如一日,满怀虔诚地书写老家古镇。或许是写老家古镇,写上了瘾,从而,一而再,再而三,不管是欲擒故纵,还是欲抑先扬,总是让我欲罢不能。今日,写垂杨柳亦是如此。写盐河河畔的垂杨柳,就顺理成章,言及盐河。
盐河非同一般的河流,不可小看了。盐河注定是古典的,如一部宏伟叙事的古书,记录着悠悠的明清盐事······我深知,河流是有生命的、有灵气的,盐河是古镇的血脉,盐河似母亲,涌流着吮吸不尽的乳汁,哺育了“二许”、“汪氏三魁”······翻开档案,古镇像这类星如其斗的名人数不胜数,若有闲暇,数其名号,名人之多,着实让人眼花缭乱。
古镇厚重,历史有痕。板浦这座文化古镇,因他们之而绚丽夺目、熠熠生辉。

盐河水,书写了古镇灿烂的历史,积淀了深厚的文明,造就了古镇独有的人文精神。盐河早已成为古镇永恒的标志,盐河水不知道为古镇平添了多少故事与传奇。

在盐河河畔,流连忘返,久久徜徉,不忍离去。
心之向往,不染尘埃。有时,生了风雅,我总想,何不搬来一把藤椅,静坐在河畔柳树下。兴起时,先烧水煮茶,然后从盐河钓些小河鲜,自酿一壶酒,烹制几碟家常鱼、虾,人间有味道的是,一边浅斟慢饮,一边飘飘欲仙,观赏盐河与垂杨柳盎然的景致,自在开怀,风雅不尽。
作者简介:潘友国,土生土长连云港板浦人。喜欢读书、写作。偶尔有文章发表。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