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秀荣生前回顾学艺经历:我坐了两回科

刘秀荣老师

京剧表演艺术家 王派传人

从小与京剧结缘
我祖籍是浙江绍兴,太祖辈从事茶商,后进京做官。祖父、父亲和姑姑都是戏迷,所以一家子都特别热爱京剧。我的祖父是刘鸿声派老生的戏迷,嗓子好,我父亲原来也是唱老生,由于他嗓子酷似李多奎先生,所以后来就拜李多奎先生为师,改唱老旦。我的姑姑唱青衣,她后来到了台湾,也下海从事了京剧。
梅兰芳《穆柯寨·穆天王》剧照
孔昭 谢锐青 梅兰芳 刘秀荣 宋丽芬
我在这样一个家庭里成长,从小被熏陶,对京剧就产生了一种拉不开、扯不断的情感。我记得很小的时候,家里给我姑姑请了一位老师教戏,我就等于旁听生。结果我姑姑没有学会,我会了。记得我小的时候,大概是六岁左右就学了《女起解》《三娘教子》和《贺后骂殿》这些唱段。
初次登台,崭露头角
由于小时候就对京剧特别喜欢,后来恰好有一个机缘,使我正式从事了京剧事业。要按我们梨园行的说法,我坐了两回科。第一次坐科是在四维剧校,四维剧校是一个国民党的戏剧小学校,但它还是受到了当时一些进步文艺人士的关怀和扶持。我们四维剧校演的戏基本上都是由田汉先生创作的,比如说《江汉渔歌》《六国封相》《岳飞》等等。

刘秀荣 张春孝等人《棋盘山》片段
在四维剧校,我觉得最大的收获就是有很多实践机会,我记得我第一次登台演出是在到四维剧校的第七天,我演《二进宫》里的徐小姐。因为当时是我第一次登台,很兴奋,然后再一扮上,戴上那得有五六斤重的七星额子,穿上马褂,挎上宝剑,全副武装起来,站到台上。说实话,那种激动的心情对我来说到现在都还历历在目。虽然我没有上过舞台,但我不怵劲,就直接拉着山膀,兴奋地上了台,完了还唱了两句[散板],接着念了几句词,老师对我当时的表现特别满意。谁想站在旁边听李艳妃唱[慢板]时,我就感觉两眼发黑,脚底下站不稳,晕头转向的。
金少山 陈月梅合作《李七长亭》唱片
当时教我的老师是陈月梅先生,看我这样,就冲我摆手,小声招呼说:“刘维蔓(当时,四维剧校学生的名字中间都是维字,而且里面很多女生的名字多带草字头,所以我的名字也被改为刘维蔓)快下来!是不是晕了?”我看了一眼老师,摇头说:“没事没事”,没有下台。后来我实在挺不住了,怕影响别人演戏,没敢跑,还假装镇静,拉着山膀,走着脚步儿到了后台,哇哇直吐。因为可能是第一次化妆,没经验,老师给我的头勒得紧了点儿。

【二黄慢板】

自那日与徐杨决裂以后

独坐在寒宫院闷闷忧忧

先王爷晏驾后太子年幼

太师爷一心心要驾坐龙楼

他那里父女情全然没有

竟把我孤儿寡母当作了马牛

徐小姐把守在宫门口

看一看不觉到八月中秋

唱词参考

我吐完以后,感觉心里舒服多了,我就要求再上台,老师说再歇一会儿,等他们三个人对唱完了你再上去。最后我就上去把这个戏坚持着演完了,老师非常高兴,就把我抱到放服装的箱子上,替我脱下戏装,然后抚摸着我的脸说:“好孩子,有出息,今天演得很好,老师奖你一个大蜜桃。”这是到四维剧校一个星期后第一次登台演出,最后还得了一个大蜜桃。

陈云超 刘秀荣

一个月以后再演《二进宫》,我就不演徐小姐了,我演李艳妃,这个戏的主要人物,演出地点还是长辛店。因为那天演出的除了我,还有唱老生的赵维鸿,唱花脸的方维炳同学都是小孩,三个差不多都是十一岁左右,演出效果非常好。在四维剧校这三年多,我学了很多的戏,而且也有很多的实践机会,这是我的幸运。
师从王瑶卿老恩师
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后来所在的北平戏曲实验学校也改为北京戏曲实验学校(也就是现在的中国戏曲学院)很受党和政府的关注,国务院和文化部还为我们请来了“十大教授”,分别是王瑶卿、王凤卿、萧长华、谭小培、尚和玉、马德成、金仲仁、鲍吉祥、郝寿臣、刘喜奎诸位老前辈。第一位到我们学校来任教的就是老恩师——王瑶卿先生。

王瑶卿 谭鑫培《南天门》剧照

提到王瑶卿先生,老人家可以算是我们旦行一个承前启后、里程碑式的人物。在20世纪三十年代的时候,老恩师王瑶卿先生和谭鑫培先生是“一生一旦,并挂头牌”。在那个时候,京剧旦角没有挑过班的,没有挂过头牌的,也都不是剧团的主要演员,都是给老生挎刀的。可是老恩师就打破了先例,他挑班挂头牌,开启了旦角挑大梁的时代,这是他老人家的第一个贡献。
老恩师的第二个贡献,是自立门户,创流派。因为以前流派当中没有旦行,是老恩师创立了王派艺术。所以在当时三十年代的时候,大家都说“无生不谭,无旦不王”。而且那时候,创造了一大批的王腔,在当时京剧行里头的地位,就好像现在的流行歌曲那样的盛行,那样的受欢迎。

谭鑫培 王瑶卿《汾河湾》剧照

老恩师的第三个贡献,就是创造了花衫这个行当,因为那个时候在我们旦角里,青衣就是青衣,主要是唱,没有表演。花旦就是表演,主要以念白为主,不注重唱。刀马旦,武旦讲求的主要是技巧,既没有唱,也没有表演。可是由于时代的发展,这样的演出和剧目是无法满足观众的,观众总是希望看到更为丰富多彩的艺术形式。所以老恩师就以一种超前、不保守的创作精神,创造了“花衫”这个行当。所谓“花衫”,就是把青衣的唱,花旦的表演和念白,武旦、刀马旦的武熔成一炉。
表演者既能唱,又能表演,又有技巧,是这样一个综合的行当。至于现在,什么人能够代表花衫呢?那就是梅兰芳大师。老恩师创造了这个花衫行当,又创造了一大批这样的戏,比如说《花木兰》《白蛇传》《穆桂英》《霓虹关》《棋盘山》,还有《貂蝉》《孔雀东南飞》等一大批戏,都是老恩师根据“花衫”这个行当创造出来的,我觉得这是老恩师为我们旦行留下的一笔宝贵的艺术资产。老恩师会得非常多,不仅会旦角,生旦净末丑他都会,所以,教戏的时候他不是就教一个人,他可以教所有的角色,被大家尊称“通天教主”。

王瑶卿《棋盘山》剧照

我怎么被老恩师这位慧眼伯乐发现的呢?我们戏校排演了一出延安带过来的新戏《红娘子》,老恩师被邀请去看我们这出戏。我的老伴张春孝就在这部剧里演李信,红娘子由我的师姐谢锐青扮演。我演一个小丫头,就一点戏:送茶。我端着茶说:“李公子请用茶”,然后把茶杯一放,拿着茶盘下了台。当时老恩师坐在台底下,看到我的表现,就问史若虚教务长说:“这个孩子,她叫什么?”史教务长说:“她叫刘秀荣(新中国成立后,我又恢复了祖父给我起的这个名字)。”老恩师笑着说:“这孩子真机灵。”
老恩师特别积极想赶快来投入教学。他教的第一出戏就是《珍珠烈火旗》,当时他和史若虚校长研究后就走出大门,正好当时我蹲在当院吃饭(由于当时刚刚解放,新中国也刚成立,我们没有校舍,没有食堂,也没有排练厅),老恩师从屋子里出来以后,一眼就看见了正在吃炸酱面的我,问:“这孩子就是昨天那个演丫头的孩子吧?”史若虚教务长说:“是的是的,快起来,来来,秀荣,给老师鞠躬。”
刘秀荣 王瑶卿
我说:“老师您好”。王瑶卿先生上下打量了一下我,说:“这孩子这俩眼睛真有神,明天学戏,你也跟着去吧”。我当时连忙说:“谢谢老师!”当时原本没安排我,我只是跟着去,那时我也很小,只有13岁多一点,我也不知道王瑶卿先生是何许人也,我也不知道他在文艺界是多么的有分量,所以那之后,我还很淡定地回了家。
回到家以后,我跟我爸说:“爸爸,我今天见着一个王瑶卿先生,他让我明天跟着到他家学戏”。我爸爸听完特别激动说:“孩子,你要走运了啊,你知道王瑶卿在咱们戏班里是什么身份吗?”我说:“什么身份啊?不知道。”“他是'四大名旦’的老师,梅兰芳的老师啊!”我感觉特别吃惊,因为我知道梅兰芳啊,而王瑶卿先生居然是'四大名旦’的老师,我居然还能跟这样的老师学戏,我真的做梦都没想到,这就像天上掉了一个大馅饼。

刘秀荣 张春孝《珍珠烈火旗》片段
我感觉特别得兴奋,也很紧张,说:“爸爸,我没有衣裳(因为那个时候刚建校,学校只给我们一人发了一套列宁装,我们是双排扣的,翻着白的领子,男同学是一排扣),怎么办啊?”我妈说:“赶快把衣服脱下来洗洗,把领子洗白一点。”我说:“那我还得去买一根红头绳,得好好打扮啊。”爸爸就给我三分钱,让我去小店买了一根红头绳。
第二天早上,我让妹妹给我左梳右梳,把我的辫子梳得特圆,把小辫根梳长点,底下还要有个小蝴蝶结。大概梳了三四次以后,我才满意。就这个样子,我跟着另外三位师姐一起坐铛铛车,在珠市口下车,步行进煤市街,拐进大马神庙胡同,这在我们看来就是令人流连忘返的艺术学宫。

王瑶卿《十三妹》剧照

在大马神庙这古老的胡同里,两扇半旧的黑色大门里面是左右两个院子,左边住的是王瑶卿先生。院子里有好几个大鱼缸,里面养了很多的金鱼,有个鱼缸里还饲养着大荷花和绿毛龟。王先生居住在正面三间大北房,一明两暗,正室中横阁楣上有“古瑁轩”三字横幅。最吸引我注目的是,起居室房门正中高悬着一张两尺多高的王先生《十三妹》剧照,真的是太漂亮了,我到现在都记忆犹新。
我们京剧界学戏必须是老师口传心授,老师上来先给我们念台词,第一段是[流水][散板]。首先他会给我们念大字念词,念完以后,会唱一遍,让我们听,然后又唱一遍。到了第三遍,他会带着我们唱,唱完以后,老师就让我们一个个单独唱,自然是三位师姐在先,她们每个人唱完以后,王先生都对她们的不足之处一一点评,并指出应该注意的地方:“你这个提得不好”,“你这个劲头不好,不脆”,“这点儿应该抻下来,再催上去”等等,我都记在心里了。

刘秀荣 张春孝 刘长生《虹霓关》录像
同时我发现一个秘密,就是王先生手里拿着一块红木小戒方,老恩师用它来打板。整个节奏把握都在这个小戒方里,就像魔术师的指挥棒一样。到我唱的时候,我就跟着他那个击板的小戒方,遵照王先生的要求,放开了嗓子从头到尾唱了一遍。我唱完以后,老恩师就愣在那儿了,然后满面笑容地说:“别看她在一边不言语,她心里有数儿,我要求的劲头,她都唱出来了。我纠正你们仨的地方,她都注意到了。这孩子真机灵,真是个'鬼妞儿’。”从此老人家不再叫我的名字,总是亲切地叫我“鬼妞儿”。(摘自《难忘的记忆:国家京剧院艺术家口述史》刘秀荣口述 池俊整理)
录像提供:黎浩然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