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太阳病提纲证中没有提到“发热”?
相关推荐
-
《伤寒论》113方——七条柴胡汤提纲
少阳四3 伤寒中风,有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 总结上二章柴胡诸证言. 1 伤寒中风,是外感太阳病之义.在太阳外感三日以后的基础上,有柴胡汤证者,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此是总结前二条柴胡提 ...
-
娄绍昆用麻黄汤
麻黄汤,就如黄煌老师所说的那样:是学得最早.用得最少的方.其实,临床上使用麻黄汤的机会很多,但是很多医生不敢用,也可能是不会用. 我最早接触的是日本汉方医学,他们把麻黄汤.葛根汤等都以方证对应的方式去 ...
-
伤寒论纵横
伤寒论>是一部是治什么病的书? <伤寒论>原名<伤寒卒病论>.自叔和将仲景之论全属伤寒后,历代医家大多认为,<伤寒论>就是一本专治外感热性病的书,那么< ...
-
《伤寒悬解》脏病连经——麻黄附子细辛汤,麻黄甘草汤
少阴二 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附子细辛汤主之. 1 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热为太阳之经病,沉为少阴之脏寒,此为少阴病,脏病连经也.经阳伤寒,则见发热,脏寒里虚,则见脉沉.脉沉发 ...
-
太阳病,医发汗,遂发热恶寒,因复下之,心下痞,表里俱虚,阴阳〔气〕并竭(就是表里俱虚。发汗使表虚而阳气竭,攻下使里虚而阴气竭。),无阳则阴独(谓表邪内陷成痞,表证罢而里证独具。)……
太阳病,医发汗,遂发热恶寒,因复下之,心下痞,表里俱虚,阴阳[气]并竭(就是表里俱虚.发汗使表虚而阳气竭,攻下使里虚而阴气竭.),无阳则阴独(谓表邪内陷成痞,表证罢而里证独具.),复加烧针,因胸烦,面 ...
-
《医学衷中参西录》2.太阳病桂枝汤证
病名伤寒,而太阳篇之开端,实中风.伤寒.风温并列,盖寒气多随风至,是中风者伤寒之诱起也.无论中风.伤寒,入阳明后皆化为温,是温病者伤寒之归宿也.惟其初得之时,中风.伤寒.温病,当分三种治法耳.为中风为 ...
-
《医学衷中参西录》3.太阳病麻黄汤证
<伤寒论>原治伤寒之书,而首论中风者,因中风亦可名为伤寒也(<难经>曰∶"伤寒有五:有中风,有伤寒,有湿温,有热病,有温病").然究与真伤寒不同,盖中风病轻 ...
-
《医学衷中参西录》6.太阳病大青龙汤证
(附∶脉微弱汗出恶风及筋惕肉 治法) 有太阳中风之脉,兼见太阳伤寒之脉者,大青龙汤所主之证是也. <伤寒论>原文∶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大青龙汤主之.若脉微弱 ...
-
《医学衷中参西录》9.太阳病大陷胸汤证
又有痰气之凝结,不在心下而在胸中者.其凝结之痰气,填满于胸膈,至窒塞其肺中之呼吸几至停止者,此为结胸之险证,原非寻常药饵所能疗治. <伤寒论>原文∶太阳病脉浮而动数.浮则为风,数则为热.动 ...
-
《医学衷中参西录》12.太阳病附子泻心汤证
(附∶自拟变通方) 心下痞病,有宜并凉.热之药为一方,而后能治愈者,<伤寒论>附子泻心汤所主之病是也.试再详论之. <伤寒论>原文∶心下痞,而复恶寒汗出者,附子泻心汤主之. [ ...
-
郑州杨兆林:太阳病提纲临证运用体会
2019年12月新师承弟子拜师合影 今天和大家谈谈太阳病提纲,学中医的都知道,太阳病提纲为:"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太阳病作为六经之首,在提纲上,仲景首次提出,脉症相 ...
-
小柴胡汤证中,这几个证需特殊注意
中医书友会第2532期 每天一期,陪伴中医人成长 因为公众号更改推送机制,推文不再按照时间线显示,可能你在时间线里面就看不到中医书友会的文章了.如果你希望可以及时看到书友会的文章,可以这样做: I导读 ...
-
《列子·仲尼篇》中孔子提到了佛祖,真的?
作者:我方团队张嵚 在先秦年间流传下来的各类典籍里,<列子>一书,公认充满着神秘色彩. 比如它的作者,至今都充满争议.有人认为就是出自战国思想家列子之手,也有人认为经过了西汉学者刘向的补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