罕见!药物治疗婴儿血管瘤,竟有这种副作用?

仅供医学专业人士阅读参考

皮科探案,等你来断!
婴儿血管瘤是儿童皮肤常见病。肾上腺素β受体阻滞剂自2008年应用于治疗该病以来,以其有效性和安全性成为了婴儿血管瘤治疗史上的里程碑。国内2020年β受体阻滞剂治疗婴儿血管瘤指南中指出,对于高风险婴儿血管瘤应口服β受体阻滞剂普萘洛尔治疗,而对于除高风险之外的婴儿血管瘤,可以采用噻吗洛尔或卡替洛尔滴眼液湿敷。相较于口服普萘洛尔,外用β受体阻滞剂的系统吸收更少,发生系统性不良反应的概率极低。
然而,外用β受体阻滞剂仍会在局部皮肤出现一些副作用,比如由于液体制剂引起瘤体皮肤刺激或浸渍,导致皮肤发红、脱屑及出现湿疹等。了解并提前告知患儿父母潜在的副作用有助于提高患儿家长的用药依从性,减少副作用给患儿家长带来的恐慌。
最近在Pediatric Dermatology杂志报道了一例外涂β受体阻滞剂治疗婴儿血管瘤引起副作用的病历,这一副作用尚未在国内指南中提及,下边我们共同学习。

病例简介

一个3月龄大的足月产女婴,就诊时见右额头处有一红色皮下结节,周围有不规则苍白晕(图1)。
图1.患儿就诊时额部皮损(源自参考文献)
患儿一月前诊断为婴儿血管瘤,并给予外涂2%普萘洛尔乳膏治疗,每日使用4次。患儿家长诉一个月以来,皮损已经明显变小,然而在血管瘤周围却出现了形状不规则的白晕。这一症状已经持续了几天,往往在涂抹2%普萘洛尔乳膏30分钟后最为明显,在下一次外涂普萘洛尔之前皮肤颜色可以恢复正常。
患儿父母说他们在血管瘤皮损及其周围均涂抹了乳膏,有的时候为了方便,会在夜间4小时内涂抹两次。
诊断及治疗
白晕为外涂β受体阻滞剂引起的皮肤血管收缩。
医生建议将患儿涂抹乳膏的频次降为每日2次,并仅限于血管瘤皮损部位,而非周围正常皮肤。
调整治疗方案后,白晕很快消失。几个月后随访患儿,额部血管瘤已消退。
婴儿血管瘤外用药物应用的注意事项
外用肾上腺素能β受体阻滞剂治疗的副作用相对较少,主要为皮肤刺激和过敏反应。
因国内尚未批准普萘洛尔乳膏上市,因此以同为肾上腺素能β受体阻滞剂的0.5%噻吗洛尔或2%卡替洛尔滴眼液替代。
国内指南推荐用4~6层医用纱布修剪至血管瘤大小,将滴眼液滴在修剪后的纱布上,要求完全浸透但不下滴,湿敷在血管瘤表面;并用保鲜膜封包,以固定纱布,同时防止药液蒸发;每日敷2~3次,每次1小时,每0.5小时打开保鲜膜,视纱布干湿情况酌情添加滴眼液,以保证药物作用的持续时间。
然而,实际应用时,纱布覆盖的范围往往会超过血管瘤本身,这可能会引起如本文中所报道的副作用。国内指南尚未提及外用肾上腺素能β受体阻滞剂所导致的局部皮肤血管收缩这一改变。
因此,要提前告知患儿家长不规范应用的潜在风险,减少这一副作用给家长带来的恐慌。
小结
外用非选择性β受体阻滞剂可能导致局部皮肤变白。这是非选择性β2受体阻滞导致血管收缩所致。这一可逆的血管收缩反应常由外用过量及应用部位不当引起。
本病例提示临床医生在指导患儿家长湿敷治疗婴儿血管瘤时,应详细说明使用的方法和次数,并对局部应用的副作用进行告知及教育,指导其正确使用。
参考文献:
[1]Saerens J,Gutermuth J,Janmohamed SR.An infant with localized vasoconstriction following topical propranolol exposure for infantile hemangioma.Pediatr Dermatol.2020.Epub ahead of print.

本文首发:医学界皮肤频道

本文作者:热爱医学的小朱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