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箴》注解

《心箴》注解

范浚(1102~1150),字茂名(一作茂明),婺州兰溪(金华兰溪)香溪镇人,世称“香溪先生”,为“婺学之开宗,浙学之托始”!

绍兴中,举贤良方正。以秦桧当政,辞不赴。闭门讲学,笃志研求,以理学为长,学者称香溪先生。其家有“一门双柱国,十子九登科”之声望,朱熹曾寻访多次而苦不得。浚著有《香溪集》二十二卷,《四库总目》传于世。南宋绍兴间,著《进策》 25篇,详论富国强兵御善之道,与经国要务,供朝廷采择施行。

范浚的理学内容,其实是心性之学,其曾作《心箴》、《耳目箴》等内容,代表了范浚的主要思想,以及其对天地自然感悟的方法!现将相关解释如下,为探索了解范浚的思想源头与理论研究方法,提供给大家参考。

《心箴》:“茫茫堪舆,俯仰无垠。人于其间,渺然有身。是身之微,太仓稊米。参为三才,曰惟心耳。往古来今,孰无此心。心为形役,乃兽乃禽。惟口耳目,手足动静,投间抵隙,为厥心病。一心之微,众欲攻之。其与存者,呜呼几希。君子存诚,克念克敬。天君泰然,百体从今。”

译文:天地茫茫,俯仰之间没有边际。人在天地之间,身心非常渺小的占据着。这个身心是如此的渺小,就好像是大谷仓中的一粒米。分为天地人,但其实只是一颗心罢了!

从古到今,谁没有这颗心呢?心要是被身形所驱使,那么就和禽兽一样。只有口、耳、眼、手、脚的动静间隙之间,是人的心之病源。心的微细之处,恰恰是欲望攻击的地方。能够发现本源而存留本心的人,少之又少,几乎没有。

君子“存诚(下文解释)”,需要不断的克制欲念,保持警惕敬意。这样才能够使得“天君”本心安定,一切听从指令而安然。

我们看到《大学》里讲述: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未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存诚”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是什么是“存诚”?那么就要反推之:即格物致知,这里解释“格物致知”——“格去物欲而致良知”!故有王阳明的心学四句——“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意可诚也,诚可存也”——这种“意、诚”,就好像某种看不见的东西,却可以比喻成像物体一样可以存放!古代圣贤之学,较难理解,必须去“身心体会”,因此《大学》提出——“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

而作为心学代表人物的王阳明,则不断的“静修体悟”,不仅也去“格竹子”从而推翻了朱熹的方式,而且有了“龙场悟道”,现在“阳明洞”依然是一个全国著名的景点。实际上,这种《大学》里提出的“定、静”,以开发智力、明白天理、大道自然等,无论“儒、道、佛”,都有专门的讲究、实践方法——只是由于很多原因,产生了断层,这里仅引用庄子讲述孔子与颜回的坐忘的故事,原自于《大宗师》:

颜回曰:回益矣。仲尼曰:何谓也?

曰:回忘仁义矣。曰:可矣,犹未也。

他日,复见,曰:回益矣。

曰:何谓也?曰:回忘礼乐矣。

曰:可矣,犹未也。

他日,复见,曰:回益矣。

曰:何谓也?曰:回坐忘矣。

仲尼然曰:何谓坐忘?

颜回曰: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通,此谓坐忘。

仲尼曰:同则旡好也,化则旡常也。而果其贤乎!丘也请从而后也。

其中的颜回说到,“颜回曰: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通,此谓坐忘。”以至于孔子讲出都羡慕颜回,愿意跟着颜回学习!

我们再对比《耳目箴》的内容,几乎都是同一个意思:“不目而见,不耳而闻。上知之学,德性是尊。无视无听,昭然若存”。

很显然,这种治学实践方法,是有专门的讲究的,同样,作为后学的理学代表人物范浚,也是掌握了这类治学、实践的方法,并因此产生了一系列的思想内容!如果考证宋代理学的起源与推理分析,以及与道学的关系,因此产生的古代人物之间的传奇现象,则会更加有趣,这里不做详解。

如今,研究范浚,更需要用范浚当时的治学、实践方法,去感悟体会,才会尽可能的接近范浚的思想,更好的恢复与传承“婺学”灿烂的文化。特别是,在当下振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这点更需要引起研究范浚思想的人士重视!

                              董宁   创作时间未详

注解:董宁,客座教授,出版有《传说·论道》,江苏省兰溪商会副秘书长,江苏省周易文化研究会会员

(0)

相关推荐

  • 【每日一村】北山村

    北山村: 香溪镇北山村由原来的保卫村与姚郎村合并而成.地属丘陵,区域面积9.35平方公里,耕地727亩,山地61240亩,下辖金塘边.保惠寺.延庆桥头.瓦窑前.黄村垄.石门槛.姚郎.姓范.千年桐.燕窝 ...

  • 【兰溪棹歌】柱竿山范增庙

    柱竿山范增庙 刘鑫 汪诗编号 88: 亚夫遗庙一偏崇,石像传闻毅魄雄.当日奇谋浑不用,封侯血食是何功. 原注 范增庙在苧竿山.宋·乡贡进士董纲记云:楚·范增庙,晋·天福间有石像呈异.故庙于此.水旱疾疫 ...

  • 碧泉书院:千年湖湘学之源

    湖南省湘潭县西南方向,有座秀美山川名为"隐山",崇山峻岭之间奇峰罗列.祥云环绕,登高一望,锦绣河山尽收眼底.隐山中有一池甘洌澄澈之泉,泉水碧波荡漾.灵光奕奕,名为"碧泉潭 ...

  • 【行走兰溪】走进香溪镇北山村:祭拜理学开宗范浚

    走进香溪镇北山村:祭拜理学开宗范浚     香溪镇北山村由原来的保卫村与姚郎村合并而成. 原保卫村位于香溪镇政府驻地2000米,在兰溪至浦江公路右侧.村民委员会驻地金塘边,因驻地有座宝惠寺,谐音取名保 ...

  • 【姓氏研究】范氏历史名人

    范氏历史名人 范溶(1082-1135),字茂宽,香溪人,浚之长兄.崇宁五年(1106)进士,历司理士曹,知历阳.武康二县,权通判饶州.练熟吏事,决狱详明.三为刑官,再治邑,皆以平恕称.在澶渊日,有殴 ...

  • 【金华旅游】 漫游香溪

     漫游香溪 位于兰溪市区东北十公里的香溪镇,南界灵洞乡,北接建德市麻车镇,东靠马涧镇,西临兰江.兰江水路上抵兰溪,下至桐庐.富阳.杭州.水陆交通便捷,历有兰溪"北乡门户"之称.史载 ...

  • 【关学文研】走近关学(十三)

    ​1 那么,传扬了八百多年的 "关学"的精神实质是什什么呢?有人说,关学的精神就是<中庸>所说的"极高明而道中庸",它集中体现在张载的<西铭 ...

  • 【金华一村】 走进香溪镇宝塔村:香溪集镇有宝塔

    走进香溪镇宝塔村:香溪集镇有宝塔 香溪镇宝塔村由原来的香一行政村.香二行政村与松树塘行政村合并组成. 原香溪镇香一村位于香溪镇政府东面400米.村民委员会驻香溪一村得名.香溪自然镇有5个行政村,按顺序 ...

  • 《都天宝照经》注解

    ​风水经典:<都天宝照经>注解 易真颜 阅13064 转677 2013-05-02 关注 <都天宝照经>注解 取得辅星成五吉,山中有此是真龙. 庚注:上节言来龙立向,此节以五 ...

  • 《都天宝照经》 都天宝照经全文注解正版书

    上篇 杨公妙应不多言,实实作家传,人生祸福由天定,贤达能安命, 贫贱安坟富贵兴,全凭龙穴真,龙在山中不出山,挂在大山间. 若是砂曲星辰正,收得阳神定,断然一葬便兴隆,父发子传荣, 好龙脱劫出平洋,百十 ...

  • 都天宝照经手抄

    都天宝照经手抄

  • 都天宝照经 地理辨正疏(蒋大鸿)

    都天宝照经 地理辨正疏蒋大鸿[上篇] 杨公妙应不多言.实实作家传.人生祸福由天定.贤达能安命. 贫贱安坟富贵兴.全凭龙穴真.龙在山中不出山.挂在大山间. 若是砂曲星辰正.收得阳神定.断然一葬便兴隆.父 ...

  • 黄妙应《都天宝照经》

    黄妙应<都天宝照经> 据说此经是唐末杨筠松所作,是杨筠松口授黄妙应禅师玄空真诀,也有人说是杨公弟子所作,因为杨本人不会称自己为"公",也不会称自己的徒弟黄妙应为&quo ...

  • 都天宝照经(上篇)

    杨公妙应不多言.实实作家传.人生祸福由天定.贤达能安命. 杨公传授时没有其他没用的语言,都是重要的.要向传家宝一样传下去,黄妙瑛问杨公人 的命不是由天注定的吗?为什么还要学习风水呢?杨公说人的命,有先 ...

  • 都天宝照经(唐.杨筠松)上

    都天宝照经(唐杨筠松)上篇 仙人指路2 杨公妙应不多言,实实作家传,人生祸福由天定,贤达能安命,贫贱安坟富贵兴,全凭龙穴真. 龙在山中不出山,挂在大山间,若是砂曲星辰正,收得阳神定,断然一葬便兴隆,父 ...

  • 《都天宝照经》上.中.下

    青梅俊羽 据说此经是唐末杨筠松所作,是杨筠松口授黄妙应禅师玄空真诀,也有人说是杨公弟子所作,因为杨本人不会称自己为"公",也不会称自己的徒弟黄妙应为"公",这都 ...

  • 《都天宝照经》— 唐代杨筠松著

    上篇 任注: <天玉经>言安星,又以挨星为主,本篇却多言排龙,且详言平洋龙法.排龙之法可参王亭之著<中州派玄空学>,而沈氏不知排龙,故注本篇多不着边际. 杨公妙应不多言.实实作 ...

  • 都天宝照经[都天宝照经]

    内容 上篇 贫贱安坟富贵兴.全凭龙穴真.龙在山中不出山.挂在大山间.若是砂曲星辰正.收得阳神定.断然一葬便兴隆.父发子传荣. 好龙脱劫出平洋.百十里来长.离祖离宗星辰出.此是真龙骨. 前途节节出儿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