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众家第153期】侯凤章||书能香我不需花

文艺众家第四期有奖征文活动征稿 

主题:年。

时间:2017年1月19日至2017年2月18日。

形式:散文、小说、诗歌、书法绘画摄影。

欢迎各位老师积极参与。发表在平台的作品,除了打赏的稿费外,还将收到小红包,点击率达到一定数量另有奖励。家中的学童也可投稿,我们有一个文艺小星星栏目。

投稿信箱:2084791183@qq.com

另外刊发在文艺众家的优秀作品将会在一定时期被选出集结成册(每一年或半年一本)

  书能香我不需花  

侯凤章

  

钟叔河《因何读书》说:“我因为寂寞,所以读书”,“我因为怀疑,所以读书”,“我因为无知,所以读书”,

“我偶思小憩,所以读书”。

钟先生可谓把读书的原因说尽了,世上喜读书的人,所喜大概也正因为如此。“读书之乐乐何如,绿满窗前草不除。”这只说读书之乐,但不说何所乐,我想大概也是寂寞了吧,怀疑了吧,无知了吧,偶思小憩了吧。

读书在不远的过去是有钱人的事,是大户人家的事,穷人是读不起书的,首先没钱上学无从识字,其次是无钱买书无从读书,第三是为生活奔波,没有时间读书。穷人也有寂寞的时候,寂寞就忍耐吧,何谈读书以驱寂寞;也有怀疑的时候,但疑窦初生,即须泯灭,怀疑什么?世上不都是如此这般,有何可疑;他们肯定无知,无知就凭经验办事:头疼了,拔个火罐;有灾了,请个阴阳,造出了许多奇奇怪怪的事情,但不知书上怎么说;他们也偶思小憩,但瞌睡了就倒头大鼾,不用书也无由致书来解闲。

现实社会,书太多了,电子书、纸质书,铺天盖地,只要想读书,就能得到书;只要愿意读书,就能读到书。书已经不以稀为贵了,读书生活也已经不是上流社会独自享受的温馨生活了。

尘世的事情,一滥就俗,书多了,读书方便了,人们反而视读书为矫情,为作秀,为不识时务,因为读书能读来几个钱?

大概是因为无缘挣钱,无能挣钱,无望挣钱,于是我就躲在家中窝囊地闲翻起书来了,闲翻中打发着寂寞的时光,寂寞确实让人难耐,但是我发现用读书来消蚀寂寞,也未必奏效,有时候寂寞的我,举目四望,心慌意乱,书是说什么都读不下去了,只好横扛着寂寞,点起一根廉价的香烟,陷入无聊的沉思中,沉思中我突然想起了嵇康的两句话:“不学未必为长夜,六经未必为太阳”,实在有点惊世骇俗,好读书的时代培育出了这样一位饱学之士,却说出了这样两句读书无用的话来,真让我在沉思中愈加沉思了。

这两句话出自嵇康的《难自然好学论》,它颠覆的是东汉浮华的读经社会生活。东汉社会本是个“读经社会”,“东汉功臣多近儒”,这是由喜好读书的光武帝刘秀开创的。喜好读经,渗透了社会的方方面面,“诸生横巷”,洛阳的太学生达三万之多,据说东汉末年每万人中就有太学生六人。万里求学,担负口粮上路求学者动辄千百,经学大师开门授徒,听讲者往往过万。读书学习之风弥漫在宫廷之中,汉明帝马皇后能诵《易》,好读《春秋》、《楚辞》,尤善《周官》、《董仲舒书》。汉和帝皇后邓绥六岁即“能史书”,十二岁时已经精通《诗经》和《论语》,入宫后,往往夜间勤奋读书,她发现书籍文字多有错误,于是指派专人进行整理。汉殇帝的生母左姬、汉灵帝喜爱的王美人,都是好学善读的才女。班昭是向邓绥传授经书和天文的老师,她是班固的妹妹,班固去世后,汉和帝命班昭完成了班固撰写《汉书》尚未完成的八表和《天文志》。大儒马融曾在班昭门下学习《汉书》,班昭又和她丈夫的妹妹曹丰生就《女诫》的内容进行过学术文化和道德理论的辩论。上流社会如此,贫民百姓热衷于读书同样蔚然成风。著名学者承宫幼小就成孤儿,八岁时为人放猪,经过讲经学堂,为琅琅读书声所诱,久久不愿离去,后被诸生同情,留下边打柴边学习,竟成名儒大臣。《论衡》作者王充,幼时家贫无书,游于洛阳市肆,阅所卖书,博学强记,通众流百家之言,亦成大儒。荀悦同样是贫困中在市间流浪阅读,所撰《汉纪》终成经典。贫民社会中的妇女同样喜好读书;吴人许升的妻子吕荣苦劝其夫“修学”,沛人刘长卿的妻子言谈中能引《诗经》文句,安定人皇甫规的妻子,文佳书精,尤得世人赞扬。

但这种喜好的读书风气最终却走向了迂腐和消沉,东汉帝国消亡23年后嵇康出生了,这种迂滞的读经风气仍在漫延,嵇康在后来的读书及社会生活中对此不以为是,以《难自然好学论》对其发出了反动宣言,“以六艺为芜秽”,师儒读经的时代结束在一片黑暗之中。

但嵇康是饱学之士,史书称他少有奇才,博览群书,无师自通。他爱好音乐,是演奏古琴首屈一指的高手,又精书法,诗艺高妙,气度不凡,他的朋友山涛向妻子夸耀说,自己一生最值得称颂的两个朋友就是嵇康和阮籍,这二位朋友来到山涛家做客,山涛的妻子偷偷观察了一夜,对山涛说:“你的才气比他们差远了”。嵇康又被曹操的儿子曹休看准,把女儿长乐公主嫁给了他,从此种下了他与司马氏集团不合而被杀的祸根。我想,嵇康的才气来自于读书,但嵇康的被杀也与读书有关,他如果是个目不识丁的村夫,曹休是不会把女儿嫁给他的,他也就不会与司马氏集团如此对立;他如果没有才气,司马氏集团的爪牙钟会也不会前来拜访又遭到了他的冷遇,让钟会记恨于心,最后力劝司马昭杀他。由此看来,书能育人也能毁人。嵇康是否为此而疾呼:“不学未必为长夜,六经未必为太阳”?当然不是,但也不无关系。

但无论怎么说书是不能不读的。“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不是赞美不读书的人,而是对秦始皇焚书坑儒暴政的否定。秦始皇想用杀儒烧书的办法来巩固自己一统天下的秦姓王朝,结果偏偏遇了刘邦、项羽两个不读书的大汉起兵反了他的天。由此看来,读书人,未必可怕;不读书的人,未必可靠,因此书还是要读的。尽管我在寂寞难耐时不想读书,但我沉思中最景仰的仍然是硕学大儒。

钱穆大师回忆说,他当年在苏州中学教书,一日校长汪懋祖请胡适来校演讲,胡适见到他就拿出一张字条让他看,字条上写:此次来苏州有两件事不可忘,一是要购买江湜先生的《伏敔堂集》,二是要拜访苏州中学的钱某。胡适已是名动天下的大学者,钱穆只是位读过私塾的中学教员,而胡适要拜访他,可见胡适之谦逊,钱穆之卓异。钱穆也因此向胡适请教了一个问题说:自己正在写《先秦诸子系年》,听说有两本讨论《史记·六国年表》的书,遍觅遍询不得。胡适却因不知而无以对。大概是小问题难住了大学者,太过臊毛,胡适演讲完毕,校方宴请过后,即刻离开苏州。据说从次钱穆失和于胡适。对此,我震惊的不是胡适心胸小,而是读书人对自己要求苛严。天下学问,学问天下,谁能将其全部囊括于心?遍读群书,不能了然于心者何止千万?为曲曲两本书不知而羞愧,可见喜读书者对自己要求之严。严的结果是强读强记,把自己读成两脚书橱,需要时,即从大脑中随意抽出,随意翻阅,随意引用,好不潇洒自如。宗璞说他父亲冯友兰先生读书从不作笔记,全部装进大脑,在他人生最后十年用惊人的毅力写完了《中国哲学史新编》。陈寅恪先生最后双目失明,口述写完《柳如是别传》。钱穆先生也是在八十多岁时双目失明,在九十多岁临终前口述完成了《晚学盲言》一部大书。想来惭愧,我辈算什么读书人啊?

十多年前,我读伍立杨先生的散文,就惊叹于他读书之多,记忆力之强。当时伍立杨先生是位刚读完大学走上社会不久的青年作家,他在文中引用诗文、典故,游刃有余,比如他的《偶然》一文,从钱钟书《管锥编》中引出孔融言论:“父之于子,当有何亲。论其本意,实为情欲发耳。子之于母,亦复奚为?譬为寄物瓶中,出则离矣。”祢衡大加赞赏,结果被曹孟德斥为“违反天道,败伦乱理”,予以杀害。接着他说台湾文坛大师李敖说他自己能来到这个世界,跟他父亲的第一任太太不能生育有关,因她不能生育,只好退到幕后“让贤”,才有了李敖生母进入李家连生四个女孩之后生育了李敖这个结果。伍立杨又说卢梭在《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论文中说了与孔融辈议论相默契的观点。之后他又引了唐诗人姚合《苦雨》的诗句:“走童惊掣电,饥鸟啄浮沤”,又引用苏轼《龟山辨才师》诗句:“羡师游戏浮沤间,笑我荣枯祥指内”,说这都说明人生为偶然的指掌所握的悲剧命运。博学强记,令我佩服。

我也读过安如意《陌上花开缓缓归》文集,又惊叹于这位残疾女性青年作家的博学广识,她在《悲歌可以当泣,远望可以当归》一文中说:五胡乱华,“这一段历史,在中国历史上也莫异数。将星云集,人才济济,偏偏大一统的局面迟迟不来,时机往往为小人断送。当时各方都有数的出来的横绝百代的人物:前秦一方有被苻坚视为诸葛再世的王猛。王猛的施政方略与诸葛亮治蜀时相仿,也无愧他的名字,走的是刚猛严苛的法家之路,而他的功业与六出岐山,徒劳无功的诸葛亮相比,要成功的多。在他的带领下,前秦攻灭了慕容燕国,统一了整个北方。东晋则有集魏晋风度之大成者,一代名将谢安,又有……性格复杂的牛人桓温;前燕方面则有家族领袖国之干臣慕容翰,慕容恪,慕容垂。”就这一段文字背后该有多少书本内容作支撑,不读书,少读书,怎能成就如此宏阔丰赡的论说?

宋鸿兵编著的《货币战争》,把世界首富罗斯柴尔德家族发迹,掌握、操控西方金融世界而发生的诸多事件叙述得历历在目,惊心动魄,吸引了成千上万的读者,这又是位喜读善学的表率,我当扼腕愧叹。

读书吧,寂寞时读,有疑时读,无知时读,偶思小憩时读,读到“茶亦醉人何必酒,书能香我不须花”。

本栏编辑:白庐

【作家档案】

侯凤章

 

侯凤章   宁夏盐池人,中学高级教师,宁夏特级教师。历任中学校长、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和党组副书记。从教三十年,先后在全国核心期刋、教学研究会发表获奖教研论文多篇,出版散文集三本,创作长篇小说一部,独立编写乡镇志两本。

文艺众家

注意事项:稿件要自行编辑校对好以word文件形式投入各栏目信箱,作者简介及联系方式附在稿件后即可,莫要单独发,作者照片直接发邮箱。投稿后请务必加主编微信:13910420361。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