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经》导读(四)

五刑章第十一

(遵纪守法为孝)

【原文】

子曰:“五刑之属三千,而罪莫大于不孝。要君者无上,非圣人者无法,非孝者无亲。此大乱之道也。”

【注释】

(1)要(yāo):以暴力要挟、威胁。无上:目无君长,即反对或侵凌君长。

(2)非:责难反对,不以为然。无法:藐视法纪,目无法纪,即反对或破坏法纪。

(3)无亲:藐视父母,目无父母,即对父母没有亲爱之心而为非作歹。

(4)此大乱之道也:孔传:“此,'无上’、'无法’、'无亲’也,言其不耻、不仁、不畏、不谊(义),为大乱之本,不可不绝也。

【译文参考】

孔子说∶“应当处以墨(纹刺)、(yì)劓(割鼻)、(yuè)刖(砍脚)、宫(毁坏生殖器)、大辟(砍头)五种刑法的犯罪条例有三千之多,最严重的罪是不孝。以暴力威胁君王的人,叫做目无君王;非难、反对圣人的人,叫做目无法纪;对行孝的人有非议、不恭敬的人,叫做目无父母。这三种人的行径,是造成天下大乱的根源所在。”

【故事天地】

隋炀帝杨广

他通过伪装,骗得了隋文帝的信任,才登上了皇位。他弑父杀兄,残暴无比。他在登上皇位之前,手上已经沾满了鲜血;

他荒淫无道,为了追求享受,挥霍无度,奢侈巡游。终日沉溺于美色,不顾百姓死活,数次下诏全国选妃;他不但玩遍宫中佳丽,还经常到民间偷香窃玉,甚至乱伦,连父亲的妃嫔都不放过。

他滥用民力,修建了京杭大运河,无休止的徭役使天怒人怨;他好大喜功,数不尽的对外战争,掏空了国库。

隋朝的残暴统治,引起了百姓的反抗。各地的起义接连而起,反抗的烈火遍布全国。公元618年,在巡游途中,军队发生哗变,隋炀帝杨广被部下用带勒死,作为隋朝第二位皇帝导致了隋朝覆亡。

商纣王

帝辛(约公元前1105―1045),子姓,名受,沫邑(今河南淇县)人,中国商朝第32位君主,亡国之君。帝乙少子。谥号纣,世称殷纣王、商纣王。

他暴虐无道、穷奢极欲、昏庸无能、沉迷酒色,是中国有名的暴君。他轻信宠妃妲己的谗言,大兴土木,建造许多华丽的宫室。他还下令在沙丘平台用酒装满池子,把各种动物的肉割成大块挂在树林里,这就是“酒池肉林”,以便一边游玩,一边随意吃喝。同时让祼体男女互相追逐嬉戏,生活靡烂荒淫至极。

微子曾多次劝谏,纣都不听,微子就和太师、少师商量,然后逃离了殷国。比干却说:“给人家做臣子,不能不拚死争谏。”就极力劝谏。纣大怒,说:“我听说圣人的心有七个孔。”于是剖开比干的胸膛,挖出心来观看。箕子见此情形很害怕,就假装疯癫去给人家当了奴隶,一些诸侯也背叛了他。于是他就加重刑罚,设置炮烙等酷刑。他还任用善于阿谀,贪图财利的小人。把诸侯中声望和地位很高的西伯囚禁在(yǒu)羑里,诸侯因此越发疏远了。西伯回国,暗地里修养德行,推行善政,很多背叛的诸侯归服了西伯。

得知帝辛统治集团分崩离析,而商军主力远征东夷,朝歌空虚,周武王即率诸侯联军伐商。帝辛惊闻周军来袭,只好仓促武装大批奴隶、战俘,连同守卫国都的军队总计17万,开赴朝歌以外40里的牧野(今河南汲县)迎战。想不到这支夷人、奴隶组成的军队,忽然一夜之间哗变,溃不成军。周人居然不费吹灰之力,长驱直入,兵临朝歌城下。帝辛见大势已去,深知自己作恶多端难逃一死,便躲进鹿台(今河南鹤壁),将多年来搜刮的美玉宝器堆在身边,命人放火焚烧鹿台自焚而死,妲已被杀,商朝灭亡。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