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鲁克52周教练指南》第362天:子曰德鲁克

阅读:

“在两周后阿斯彭所举办的研讨上,作为主题发言人,我想我恐怕会变成一个极不受大家待见的人,因为我将告诉大家我们所面临的并不是经济问题,。我们所面临的都是社会的问题。但是,这些社会问题会层出不穷。今天凌晨三点钟,当我从睡梦中醒来时,你恐怕不会知道我需要靠不断祈祷才能摆脱深深的绝望感,而且到现在我仍未能摆脱掉这种绝望感。是的,我明白,而且正是因为我们内心意识到了绝望这一事实才是唯一一件令人乐观的事情。”(1993年8月10日,德鲁克在与其客户兼好友鲍勃.班福德的谈话中,将其对美国文明的反思和盘托出)

解读:

这段内容总是让我想起了孔子在《论语》7.5中说的一段话:“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在电影《孔子》中,周润发扮演的孔子就是从这个场景开始的,同样的半夜时分醒来说道:我衰老的好厉害啊,已经很久没有梦见周公了。

怎样来形容孔子的这种感受呢?李卓吾老师就用两个字评价,「壮哉」。这两个字味道极浓。这个壮,我们用现在话讲,很伟大,太伟大了。为什么?孔子一生立定这个志向,始终以仁为己任,到死方休,这太伟大了。甚至到老年了,仍然是「老骥伏枥,志在千里」。像一匹老马,这匹老马年轻的时候是千里马,虽然现在年纪老了,跑不动了,但是牠的志向仍然是在千里之外。孔子他到老年的时候说,我不复梦见周公,说这个话,我们去体会他老人家的心境。虽然他说不复梦见周公,但是正好也体现到他是念念不忘周公。德鲁克先生也是如此,他说对社会的深深的绝望,正是代表着他念兹在兹,始终关怀社会,做为一名社会生态学家,始终期待一个功能社会的诞生,哪怕是尚可容忍也要去全力争取,让这个社会可以更健康,也因此,他才会将注意力放在了一个叫做管理的领域,因为组织是社会的器官,而管理则是组织的器官,通过管理让组织发挥正常的功能,而组织的正常运作是社会健康运转的保证。

1939年5月27日,英国前首相温斯顿.丘吉尔(1940年上任)曾在《伦敦时代文学增刊》上为德鲁克第一部主要著作《经济人末日》撰写书评,他写道:

德鲁克先生是那种开放和宽容的作家之一,因为他不仅自己独立思考,还有发动并启发人思考的天赋……(他写的)这本书,将当代生活中明显存在的独裁统治,与当代思想中同样明显存在的有效哲学的缺失,成功地联系了起来。

德鲁克终其一生始终在寻找这种可能性,他对管理的研究源于其对社会的关注,这正是他与很多管理学家不同的地方,他对社会有深深的同情,有悲天悯人的情怀,所以才会不断的寻找这种可能性,所以他从政治学进入到管理学,再进而研究非营利组织的有效运营,其目的都在于此。在1993年《后资本主义社会》的第9章中,他写道:

社会需求的增长将是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是传统意义上的慈善领域:帮助贫困、残疾、无助和受难的人们。另外,旨在改变社区和改变人的相关服务领域,增长将更为迅猛。在转型期,有需求的人数总是会持续增加……即便是在最安居、最稳定的社会,在向知识工作转型的过程中,人们也会落伍。劳动力构成以及技能与知识都在发生变化,我们要跟上这种变化,可能要经过一两代人的时间。服务人员的生产效率要指高到足以维持自己的“中产阶级”生活标准,这需要时间,根据历史经验,得要将近一代人那么长的时间。

或许现实总会给我们当头棒喝,一再另人伤神,然而德鲁克始终没有放弃对人的期望,即从来没有陷入到真正的绝望,他总是会将自己的人生使命落实在每一天的生活中,所以才会不断的寻求各种可能性,在晚年时,他将注意力转移到非营利组织,1990年完成的《非营利组织的管理》堪称是该领域的圣经级作品。同时,德鲁克还和前面提及的鲍勃.班福德一起,寻找另一种哲学,希望能够找到解决社会问题的途径,那就是大型的牧养型教会的积极作用,他认为鲍勃.班福德的工作会对美国社会的重建起到积极的作用,因此给以了全力的支持。

非营利组织和牧养型教会都肩负着“让生活更美好”的使命,德鲁克还认为,在美国“从社区的机会和问题中取得成功,与宗教信仰-基督教的信仰,这两者之间有很强的相关性”。哈佛大学社会学家罗伯特.普特曼和圣母大学政治学家大卫.坎贝尔收集了大量的实例证据,证明了德鲁克提出的观点,也就是美国人宗教信仰和参与宗教活动之间的相关性。他们发现:“通常,有更多朋友的人相比与社会隔绝的人更愿意给予,更愿意参加志愿服务和公民活动。”

孔子和德鲁克都没有放弃这个社会,虽然孔子没有希望去落实周公之道,但是他寄望于未来,希望后人能够去落实。凡属儒家学者,皆有三点特色:一,尊重传统;二,关怀社会;三,重视教育。这三点分别针对”过去、现在、未来”。

首先是尊重传统,他们从小学习传统经典,长期投注心力于教育体系中,以《六经》(易、诗、书、礼、乐、春秋)为依据,再熟读孔孟之书,宋代以后再加上《大学》与《中庸》,以及其他儒者的作品。这种尊重传统的态度其实遍存于历代读书人身上。

其次,关怀社会是针对当前的处境而言。儒者把个人生命成就与社会整体发展连系起来,总是希望得君行道,为民服务,做到孟子所说的”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孟子‧尽心上》)。但是中国政治自秦始皇以后实施帝王专制,直至清朝结束,因此儒者有的愤世嫉俗、有的虚与委蛇、有的洁身自好、有的知其不可而为之,在这方面付出重大心力而未必能有什么成效。

然后,儒者无论为官为民,总是设法开坛讲学、著书立说,努力培育下一代的杰出人才,或者寄希望于后世,以期薪尽火传。

兼具上述三点特色的,即可称为儒者,他们脚踏实地、承担责任,贯穿”过去、现在、未来”的时间三个向度,展示了中国知识分子的特殊使命感,这就是儒家的入世情怀。

德鲁克与孔子相隔不止是千里之外,更是千年之外,但是就是这两个人,在一次次的对话和阅读中,或许你就会发现他们是一类人。

在这个方面,未来我们还会有更多的交流与探讨。

思考:

您是否曾对这个社会充满绝望,又是如何获得希望的?

为了获得这份希望,您打算做些什么事情来推进?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