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论语重译·第2章:有子之学两人而三性,大道之行本立而自生
相关推荐
-
论语:弟子入则孝出则弟(1-6)
大家应该还记得<学而>第二章有子讲的"其为人也孝弟".有子的看法与孔子的看法有什么差异?孔子的观点和有子的观点相比,又在哪些方面有着独到而深刻的见解呢? 子曰:&quo ...
-
【第143期】音频学《论语·雍也篇第24章》孔子因何感叹“觚不觚”?
音频学<论语·雍也篇第24章>孔子因何感叹"觚不觚"? 6·24 子曰:"觚(音gū)不觚,觚哉!觚哉!" 觚:古代酒器,上园下方,有棱,容量二升 ...
-
《论语》与我(二)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者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我们用<论语>解读<论语>,思考自在其中.弟与 ...
-
论语初探 | 学而时习之
君子不器 君子不应为有形的东西所束缚.也不应该被结论所束缚.而<论语>这本语录体的典籍,呈现的多是结论,也是有形的东西.我觉得,学习论语就是先要抛开这些结论,从自己的理解.人生经验出发,去 ...
-
论语:其为人也孝弟
你知道"犯上作乱"这个成语的意思么?有解释说:犯,干犯.上,封建统治者."犯上作乱"就是指人民的反抗.起义.那么这个成语出自哪里呢?原来出自<学而> ...
-
中华论语重译·第3章:凡言色必为表象,凡逐末必遭末法
[1.3.原文]子曰:「巧言令色,鮮矣仁!」 [典义结构] 本章简明凝练,一般解作"伪饰狡诈之人必非善类",这固然恒对,却毫无内容,系语言游戏,全无价值可言,非但有辱夫子圣明,亦是 ...
-
中华论语重译·第5章:个体之于群体需三省,群体之于个体须三问
[1.5.原文]子曰:「道千乘之國:敬事而信:節用而愛人:使民以時.」 [典章简译] 夫子有言:"作为共同体代理人,领导治理好一个自主独立的共同体,需要从三个层面上去实现: 从底线的做事层面 ...
-
中华论语重译·第4章:万物本源三位一体,天地有恒吾日三省吾身
[1.4.原文]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中华简译] 曾子有言:"我每天都会从三个方面反省我自己: 从底线的做事角度,也即职守和责任角度,比如 ...
-
万国文本·中华论语重译:开题三诘二度峥嵘,三致大同一任登显
开题三诘峥嵘,三致大同理论登显 1·1 原文: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1·1 注释: [亦]"亦"以"大&q ...
-
万国文本·中华论语重译:四重之译大道显,设局泰卦天地安
古典中国,公王之世,统历失序,夫子不逢明王,道德不加于民,故而垂宝以贻后世.尤以夫子师门徒众所集之<论语>,中表中国精神,九成中华尊崇.中华焕乎有文章,执玉帛者万国,唯谓中国,文明本于文本 ...
-
【第215期】音频学《论语·子罕篇第9章》孔子遇到三类人因何“虽少必作”“过之必趋”?
音频学<论语·子罕篇第9章>孔子遇到三类人因何"虽少必作""过之必趋"? 9·9 子见齐衰(音zīcuī)者.冕(音miǎn)衣裳者与瞽(音gǔ古 ...
-
【第374期】音频学《论语·卫灵公篇第24章》孔子怎样评价人?
音频学<论语·卫灵公篇第24章>孔子怎样评价人? 15·24 子曰:"吾之于人也,谁毁谁誉?如有所誉者,其有所试矣.斯民也,三代之所以直道而行也." "试& ...
-
【第364期】音频学《论语·卫灵公篇第14章》“躬自厚而薄责于人”是何意?
音频学<论语·卫灵公篇第14章>"躬自厚而薄责于人"是何意? 15·14 子曰:"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躬自厚" ...
-
【第230期】音频学《论语·子罕篇第29章》为学的最高境界是什么?
音频学<论语·子罕篇第29章>为学的最高境界是什么? 9·29 子曰:"可与共学,未可与适道:可与适道,未可与立:可与立,未可与权." "适道"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