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台记忆】听 戏

  听 戏  

作者:苏台德

  小时候印象,东台人爱听戏。从七里长街和叫不出名字的小巷子里过,收音机放出的常是戏。大清早街旁生炭炉子烧茶,听戏;妈妈门口给女儿洗头,听戏;一家人吃饭,随饭菜香一同从屋里飘出的,还是戏。

《红楼梦》徐玉兰饰贾宝玉、王文娟饰林黛玉

东台人爱听的剧种,天字第一号是越剧。不知道和越剧电影《红楼梦》的放映有没有关系。记得是有一天,都在谈论台城几家电影院放《红楼梦》。大人神神秘秘的;小朋友们也有得谈,先看过的说,越剧真怪,男的都是女的演。也看了,果然,问妈妈,答:“男的唱不好听。”《哭灵》,全影院的大人都在哭,但他们还是爱看,妈妈就一连看了几遍,还说:“最怕听《哭灵》,又最想听《哭灵》!”
        《红楼梦》在台城放了多少场,大概已没有人记得,总归是万人空巷,东台人好像一夜之间听起了越剧。《红楼梦》而外,《碧玉簪》《追鱼》《梁山伯与祝英台》,这些老电影都出来了。

后来有浙江小百花,都是年轻人,出了不少新戏,如《五女拜寿》《何文秀》《沙漠王子》等;也有男演员了,如赵志刚。东台人开明,接受!也确实好。多少年以后,读汪曾祺的文章《四川杂忆·川剧》,里面说,要知道一个人欣赏水平如何,只要问他是喜欢川剧还是越剧,言下之意,喜欢越剧的人,欣赏水平不高。这话简直是挑衅!再说那时东台人不大有机会见识川剧,后来见到了,川剧似乎已沦落为只靠变脸吃饭的雕虫技。
        东台人爱听的,其次是黄梅戏,有《天仙配》《女驸马》两部戏压台子,而且都有拍成的电影。此外还有扬剧、淮剧、沪剧、锡剧、豫剧、河北梆子等,甚至柳琴戏。我很小的时候就能辨别各个剧种,就是拜整天萦绕耳边的这些声音所赐。至于国剧,好像在东台并不很流行,尽管有几部样板戏打底。

缪素芬:1981年考入江苏省东台县锡剧团,曾荣获第六届“澄星”杯锡剧票友大奖赛金奖(图片来源:锡剧发展促进)。

  东台有一个锡剧团,在鼓楼附近,一直看见白底黑字的牌子竖挂在门口,很冷清,好像从来不演出。但后来陪妈妈看过外地锡剧团演出的《珍珠塔》,在人民剧场还是大会堂,记不清了。讲青年男女主人公离合的故事,大团圆结局。字幕是幻灯打在舞台两边,毛笔写的,有点绕,但是漂亮,当时只希望自己也能有那一手好字。锡剧、沪剧唱腔和越剧有点像,所以妈妈也爱听。
        也曾请妈妈看过一场剧团演的越剧,想不起哪来钱买的票。是南京市越剧团的保留剧目《柳毅传书》。妈妈说,演柳毅的叫竺小招,她妈妈竺水招,也是著名的越剧演员。幕子拉开前竺小招装扮整齐走出来说话,是问候观众还是道白已不记得,只记得她面容微胖。不知道竺女士现在怎么样,戏剧那么不景气,希望她安好。

东台县中学毛泽东思想宣传队集体合影(图片来源:小河流水之东台往事)

剧场演出的,也不都是戏。陪妈妈看过一场上海市杂技团的演出,水平“刮刮叫”!高难度的表演成功之后,以为要结束了,想不到大哥哥大姐姐们还要难上加难,好像节目没有个完似的。每个节目都表演得极“刷净”!有一个小丑表演的喜剧魔术:小丑想吐,另一个小丑一边拍他的背,一边用手去接,吐出一只鸡蛋来,放旁边;又想吐,又接出一只鸡蛋。吐了几十个鸡蛋!也不能都藏在嘴里吧?露馅了,原来小丑背后有一个藏蛋的篮子,助手帮他拍背的时候已先拿一个在手里了!二人故意狼狈溜下场,留下观众长久的哄笑。
        既说起杂技,顺便提一件事。有一回,一个民间杂技班子来原种场演出。是晚上,在一个大队的打谷场,照明是柴油机发电的一百支光电灯。有一个穿花布上衣的女子,表演蹬坛子,好像是班里主角,我们非常靠近围着看。没过几天,一个小同学说,这个人死了,是在另一处表演时失了手,坛子砸到头上。印象他们是兴化人,那女子三十岁上下,挺富态,应是为人妻母的人了。当然,这样的民间班子,水平是上不了剧院的,也租不起。这个班子还在吗?
        如今的东台还有几家剧院?还演戏吗?锡剧团,听说后来变成了歌舞厅,很快也消失了,现在的年轻人,恐怕连听都没听说过吧。收音机成为古董,电视则播着又长又臭的韩剧、宫斗剧,当你再走过长街和小巷……且慢,还有那样对门而居的长街小巷吗?

东台时空

东台时空  原创作品

◆投稿信箱:jsdtsb@163.com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