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校长协会有个约会
学校是搞教育的地方,但学校作为一个整体也是社会的一个基本单位。因此,学校除了做好教育工作外,还是要参加社会的各类活动。就我知道的并参加过活动的,就有宜宾市组织人事工作协会(市委组织部)、市职工民主管理协会(市总工会)、宜宾市哲学研究会(市社科联)、宜宾市学校德育工作协会、四川省中学校长协会等团体组织。市组织人事工作协会是由市委组织部牵头的,我校还是理事单位,每年的搞理论征文,我都写了文章,其中有一年写的《学校人才资源开发的策略》被收入当年上报市委和省组织部的《组织人事工作》的2篇文章之一。市哲学研究会成立于2008年,市社科联罗永康任会长。学校除了我以外,还有杨正伟、徐洪燕、高银物共4人以个人名义入会,在成立大会我被当选为第一届、第二届理事,第三届常务理事。宜宾市哲学研究会的创刊号上全文发表了我写的八千多字的关于教育公平的理论长文。2002年以前,我只听说学校加入了省校长联谊会(现校长协会),但不知道学校是谁在负责联系这项工作。直到有一次古校长叫我写一个在校长协会年会上交流的材料才知道确实有这么一回事,从此就担负起了这项联系,并与校长协会结下了缘。从小处说,校长协会为全省(最初还包括重庆的)中学校长建立了一个交流思想、沟通感情的平台。从大处说,更是为全省各中学拓展视野、相互学习、提升办学水平搭建了一个平台。这10多年的工作联系中,有很多感受,收获了不少。校长协会官方网站上有一个供会员学校校长文章交流的平台。2008年以前,那时我还是承担学校省级科研课题《创新管理机制,激发中学教师素质发展动力研究》的主研人员之一(主研人员是我和古校长),写了不少涉及到学校管理、教育教学、科研、党建、制度建设等方方面面的文章,除了在有关报刊杂志上发表外,我也充分利用校长协会这个交流平台,公开交流。当时的程序是先把文章发给协会秘书处,审核通过后秘书处才把文章挂在网站上。我还给协会秘书长邓义初校长提出一个要求,就是让协会秘书处为我出具用稿通知。邓老答应了,就以校长联谊会文件的形式让秘书处发了用稿通知。记得有一次就补寄来好几份,以后每发一篇都有这个用稿通知,直到2008年。在我离开办公室时,我把收到的这些通知都留在办公室交给档案室管理人员。可以说,我所写的如《工作动机激励机制的构建》、《学校人才资源开发的策略》、《让学生在教师关注中成长》、《如何树立教师的威信》、《学校管理的刚性和柔性》、《科学美在物理学中的体现》、《声音的前世今生》、《真实性是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的重点》、《营造宽松和谐的育人环境》、《怎样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关注民生是实现“中国梦”的社会基础》等等各类文章都是先在协会官方网站交流,然后才在如《国防时报·法制教育周刊》、《读者报》、《四川科技报》、《哲学视野》、《四川科教通讯》、《教育科学论坛》(市教育局主管宜宾一中主办)、《四川教工》等报刊上发表,因为网上交流总是比传统媒体来得快。同时,我也是喜欢读杂七杂八各类书的人,有时读有所思,随手写了诸如《贾瑞之死》、《古代文学作品中的神话和传说》、《秦可卿:风情月债命难留》、《云里雾里说雾事》、《诗词中的光现象》、《说说旧小说中的三姑六婆》、《谈谈<红楼梦>中的佛道人物》、《半工(农)半读学校的历史地位》、《“尊重民意”如何变身成了干部的“优良品质”》、《从“娱乐至死”想到的》、《贾雨村就是一个忘恩负义的官场小人》、《渐行渐远的儿童游戏》、《红楼梦中的饮食文化》等文章,也通过协会这个平台交流。由校长协会出版发行的《中学校长论教育》一书,至今已经出版到第七集。2006年,《中学校长论教育》征稿,我就写了一篇《创建与素质教育相适应的学校管理机制》,写上古校长的名字发给了邓老,并被选入这本书发表了。这是我第一次发表在《中学校长论教育》的文章,实现了我校在协会正式出版发行的该系列书发校长文章的零的突破。2009年写的《校园文化建设是学校内涵发展的首要任务》发表在第五集《中学校长论教育》上。2012年第六集《中学校长论教育》在征稿时,邓老特别打电话通知我,说以我个人的名字发一篇文章,秘书处已经通过他的这项提议,让我好好准备。还说这是特例,是唯一的一个不是校长,但可以在《中学校长论教育》发文章的一个。我当时听了,十分感动,我虽然不是领导,更不是校长,但我的工作得到校长协会特别是邓老的肯定。秘书处李斌在催稿电话中更是明确说,这是邓老给我的一个荣誉,而且还强调,说邓老在编委会上说,“这是以前没有,今后也不再有的特例”,要求我赶快完成稿子发去。于是,我除了完成古校长个人的文章《教师:营造开发学生情商的积极环境》外,我还以个人的名字选了一篇《对功利性教育的反思》,这两篇文章都发表在《中学校长论教育》第六集上。2015年第七集《中学校长论教育》征稿时,因多方面的原因,我已经无心思再代笔了,我在电话中咨询邓老,副校长可不可以上稿件?邓老同意了。于是我就找到纪委书记陈明冲和张孝辉副校长,由他们自己提供稿子,并约好在规定的时间内,那个完成了就用那个的。结果他们两人都按时完成了,这就又给我出了难题,因为按协会的规定,每个学校只上一篇。我只好联系邓老,说我已经把稿子收了起来,能不能都上?结果邓老又给我一个特例,都上了。这几集书除第五集当时只有一本放在古校长处外,其余的我都与协会秘书处联系收集到了。还值得一提的是,我写的一篇《对依法治校中学校制度建设的初步探讨》一文,由古校长带到年会上交流,在2005年协会年会优秀论文评选中荣获省三等奖。对外宣传是学校树立形象的一个重要环节,但那些年新媒体还没有兴起来,主要就是依靠传统媒体报刊进行宣传。《教育导报》应该是省内重要的教育宣传媒体,但每周一期的4个版面中,只有第二版才涉及学校的宣传,而且还只是发点简讯,总数不足10条。后来改版为每周二和周五共两期,也只是每期的第二版才为各类学校提供宣传的途径,发点学校简讯、图片新闻等。在这种粥多僧少的情况下,其它报纸就充分抓这个机遇。如《宜宾日报》、《国防时报》、《四川科技报》、《华西都市报》、《四川法制报》、《四川工人日报》、《宜宾晚报》等等都把原来的豆腐干式的《教育园地》进行扩大版面,但仍然是不够,因为这些版面除了用学校的宣传文章外,还要选登教师的教育教学论文,特别是每年评职称时更紧张。就在这种情况下,我每年都要在这些媒体上发不少的宣传学校文章。校长协会官方网站推出的“学校动态”,免费为会员学校提供了一个对外宣传的平台。在这个平台上,那些年中我就上了不少学校的宣传稿件。另外,在2010年在广安参加第二届信息工作会时,知晓了有由四川教育报刊社、《教育导报》等媒体共同组建的《校园在线》网,随即与相关人员联系,还被聘为特约通讯员。当时这个平台开通时,县教育局并没有通知学校让我去,县教育负责宣传的同志在会场给我带回一个很精美的特约通讯员的牌子,上面印有照片、姓名、电话、工作单位等个人信息,这块牌子至今我还收藏着。我在《校园在线》网上也发了不少对外宣传的稿件。校长协会网和《校园在线》虽然学校个别人不看重,但市、县领导还是很关注这些新媒体。记得当时市上领导、县教育局领导和县上分管教育的领导每次到校检查,他们都在办公室叫我分别点开这两个网站,看学校的动态宣传。由于宣传出色,本人多次被协会信息部表彰为优秀信息员,虽然奖次为二或三等,但这对我来说,也经很满意了,至少比学校要强。当时,学校分管领导对学校制定的对外宣传奖励政策,在实施到我头上时就大打折扣,而且还只认传统媒体(包括宜宾电视台和宜宾人民广播电台上宣传)上稿件,在这些网上发的东西一概不认。就是传统媒体上的稿件,一年下来按学校的奖励政策都不少。于是就说老师们的意见很大,因此就要把奖励对折甚至更低。到后来,不说不签字,反正是拖着不兑现,后来干脆就不说了。但我还是坚持做这项工作,只是热情度大大减少了,2009年结束自己都觉得没有意思了,就彻底不写了,各种媒体上再也不出现我宣传学校的一个文字一张照片。当年还写了一篇《对学校宣传工作的一点认识》的文章,发在协会网站上,2011年9月19日的《读者报》占了一个整版面。算是自己在宣传工作的一个小结,找到了一点心理上的平衡,这有点“阿Q精神”。那些年在对外宣传上,为学校节约了不少钱。就拿《宜宾日报》来说,除了不少免费宣传的稿件外,一个半版的宣传别的学校去至少要上万出头,而我去找到报社的朋友一半的费用都不到就搞定。还有去宜宾电视台做宣传也是如此。省级报刊如《国防时报·法制教育 》或《国防时报·当代教育 》、《四川科技报》,一个整版的宣传别人要好几万,而我联系的整版宣传只有一次是3千就搞定,其余时候的是一个整版2千。记得有一次报社总编李青在电话中给我说,兄弟,别的学校我一个整版要至少收多少多少,你是否加点呀。我给李青说,哥哥,超过2千的话就意味着一分钱都没有了哈,但弟弟的事你要办好。他是哥哥,总是让着我这个做兄弟的。那些年,出于对学校的热爱,不知我是从那里来的干劲,经常熬夜加班加点写了不少宣传稿,除了豆腐干式的文章和图片新闻外,还在《宜宾日报》、《国防时报·法制教育周刊》、《四川科技报》上发了不少整版宣传。难怪有一次参加县关工委活动时,那些老革命同志一听主持人给他们介绍我时,他们都说知道我,还说知道我是南溪一中的一支笔,其实我根本不熟悉这些老革命。2006年,我校高考上线突破千人大关,这是宜宾市第一个高考上线突破千人大关的学校。当时修建我校新校区的一个建筑公司,在高三分管领导动员下要在宜宾电视台为学校做宣传,把我从办公室叫出来,稀里糊涂就被他们叫上了车。在车上他们才说,要到宜宾电视台为学校做宣传。到了电视台,我把他们直接带到李建章办公室。我给李建章说,是公司给学校今年高考做宣传,让他处理。李建章交给广告部。之后我就到了外面去跟电视台的其它兄弟姐妹们聊天去了。合同签了后,当时电视台负责广告部的兄弟出来跟我说,王哥,你直接来找我就行了,去找建章做啥?还说这次广告宣传他们亏了血本,是赔本赚吆喝。为表示感谢,建筑公司的几个人带着我去吃了一顿中午饭。在饭桌上才听到他们说,好得把我叫去,这次花了很少的费用(当然具体费用多少他们不说,我也不问),不但为学校做了15天的高考宣传,电视台还每天在最佳时段为他们公司做了15天的免费广告。这一点让他们都没有想到的。还说找我去是学校某领导对他们说的,让他们把我带着去电视台,他们就可以跟电视台提要求。别人去的话你不但不能提额外要求,还会按电视台广告费标准大出血的,更不会有免费为他们公司做那么多天的广告了。其实我只是带了个路而已。这一年宜宾日报社的记者周少强在某领导邀请下来到学校采访、约稿,周少强采访写的《高考上本科线1107人的由来》,他完成后加上了我的名字发在《宜宾日报》上,也是一个整版。这篇文章的标题还是原南溪一中老校长、宜宾市教委主任位置上退下来的候远兴给改定的。由我专门写了一篇《击水三千展宏图 敢立潮头唱大风》的篇报道,在《国防时报》上占了一个整版面。宜宾日报的整版宣传费用多少我不管,因是别人联系的,但省报上整版宣传是我联系的,费用还是没有超过2千元。协会第一次信息工作会是2009年由宜宾市一中、宜宾市三中和我校承办的,在宜宾市三中召开。费用是由承办的三所学校平摊。会议结束后宜宾市三中分管后勤的校长孙忠(也是我校原来的副校长)就把发票分给我带回交古校长处理,至今我还保留着这次大会的合影照片。因为我曾随着学校接待美国杰肯斯公立学校的老师到过竹海,因此这次会组织到长宁学习活动我就没有去了。第二次信息会是2010年在广安召开的,我是头一天去的,利用这个空闲时间,我带上儿子就到去了双枪老太婆领导的游击队所在地华莹山去玩了半天,晚上还带着儿子私自到了广安中学,转了一圈。这次信息工作会后组织到武隆去考察,还没有上车,当时的校长助理、政教处主任蒋旭红就打来电话,叫我赶快回去,说有一个向县上要钱的报告,急着要。还说办公室写了几次,交上去都要不得,每次交上去,都被分管领导骂了回来。说县长看惯了你写的报告,还是你赶紧回来办。在电话中我第一次骂了人,但还是没法,只好放弃去武隆学习的机会。以后的几次培训学习会是由四川城市职业学院、汶川一中、巴中中学(与恩阳中学合办) 、西昌一中、洪雅中学、汉源一中、犍为一中等学校承办。每年的培训活动都紧扣时代热点选主题,请专家学者授课解疑,从理论上提高各会员学校办公室主任、信息员和到会的副校长的政治理论水平。信息工作部成立于2012年。当时在九黄山,秘书处李斌给我说,要成立信息部,邓老叫把你找到,晚上开筹备会。从此我就担任了信息工作部的副部长,直到2017年。从2009年到2017年,除2013年(西昌一中)因多种原因没有参加培训活动外,其余信息工作培训会我都参加了。每年的培训活动都有一个主题,各会员学校按此主题准备交流材料,除了部分先进学校代表在大会上交流发言、总结一年协会的工作、表彰先进信息员外,更为重要的还外请专家作主题报告。在信息工作部最有感受的就是通过活动结交了不少朋友。2012年在九黄山我与高县中学的高鑫住一个房间,他给我申请了一个QQ号,教会我如何上QQ,通过信息部QQ群更是认识了不少朋友,在以后的培训会上把名字与人对上了号。在九黄山活动时,每到一个地方,几个朋友都口诵诗作,在朋友的鼓动下,我自己也编了一些不叫诗的诗,注:1、九黄山(九皇山),位于四川绵阳北川羌族自治县境内,传说羌族先祖古美王阿巴白杨给他九个儿子分封属地,第九子尔国基的属地就在今天的平通河两岸的区域,民间称此地为“九皇山”,文革时因避“封建帝王”之嫌改为“九黄山”。2、尔玛是羌族人的自称。传说3000年前,羌人南迁沿尔玛古道来到岷江、涪江上游一带定居时,与戈基部落人打仗,戈基人在追羌族人途中被岷山山脉档住,挽救了羌族人。当年红四方面军已曾沿着这条古道途经北川,建立了苏维埃红色政权。3、天神是羌族人崇拜的神。羌族人的天神就相当于汉人的“天老爷”, 羌民在每年的三月三、六月六、九月九及羌历年都要到天神殿祭拜天神。注: 2008年“5.12”汶川大地震时,一块长18米、宽12米、高6米,重约800吨的巨石不知从何处飞落九皇山,砸坏了西羌第一碉,已毁坏了羌情园大门处的所有设施,最后停在羌怀情园关口上,成为今天羌情园的一大景观。注:莎朗,也写沙郎,指莎朗舞,是羌族的一种舞蹈,参与者围着熊熊燃烧的篝火,和着羌族特有的音乐节拍,跳羌族“沙朗”、烤全羊,边吃边跳,是羌家生活特景。注:传说九黄山有猿王统领旗下的山猿住在猿王洞中,有仙女下凡,猿王爱慕仙女,攀藤荡过现在称为情人桥的地方,与仙女相会,结为夫妻。他们的爱情感动了玉皇大帝,最后被点化为神仙,他们升仙的地方被后人建起了飞仙阁。注:药王谷位于绵阳市北川羌族自治县桂溪乡林峰村林峰山,景区面积10平方公里。相传中华医药始祖歧伯和孙思邈都曾长住此山采药,为民治病,林峰山因此有了药王山新名。注:景山,景家山,紧靠老北川县城的一座大山。2008年“5.12”汶川大地震时,200多万方的山石从景家山上倾泻而下,地处景家山下的北川中学新校区瞬间被整体掩埋,只留下一面至今仍在飘扬的国旗。回到学校后整理出来,我把这些寄给报社,发表在《读者报》2012年6月18日的《读者文学》上。在QQ群上除了聊天,还可以通过QQ群上学习东西。记得有一次柳树中学李文在群上给出“孤山独庙,一将军匹马单枪”的上联,我看到后,仔细一想,觉得很有意思,因为上联中除了明确的“一”外,其它“孤”、“独”、“匹”、“单”都有单数“一”的含义。而且,“孤山”既可以说是一座单独的山,也可以说就是一座山名。我想了一天,终于对了一个“夹江两岸,二小卒对舞双刀”。在这里,除了明确的“二”外,其它的“两”、“夹”、“对”、“双”也都有“二”的含义,且“夹江”既可以理解为江的两边,也可以说就是一条江,那就是省内的夹江。“小卒”对“将军”,“双刀”对“单枪”,自己觉得还可以,第二天上班就放到了QQ群。随即李文也在QQ群上给出了其它一些其它的对子,包括一些很搞笑的对子。每年的校长协会年会都是校长参加。有一次周末我正陪同家人在乡下游玩,邓老给我打电话说,因为我没有参会,秘书处在会上发给我一个纪念品,让校长给你带回来。那次是陈代勋去参加会议,给我带回一个挎包,我着实高兴了几天,每天肩上都挎着。直到有一天,有一位中层领导对我说,王哥,你背的那个包比古校长背的还高档哈,于是我就不在背了,但至今我还收藏着这个挎包。每次理事会和年会,我都为校长争取了发言的机会,但后来听邓老说,古校长不咋个发言。2014年理事会在列五中学召开的,当时负责学校全面工作的蒋旭红不去,就叫我前去参加,这是第一次代替校长去参加的会议。这次会上秘书处为每个理事学校都发了一个铜牌,我自己无法带回来,还是托宜宾三中高正鑫校长带回的(自2019年10月开始高正鑫任南溪一中校长)。这次的年会(第26次年会)是在达州一中召开的,蒋旭红又不去,还是叫我去,我就给他说,让陈代勋校长去,我陪着就行了。陈校长在这次会上遇到了他在武汉挂职学习时的同学,恩阳中学的校长。这次去达州参会让我特别感动的是,达州地区的兄弟伙知道我要去,他们几乎都起来,而且还有下午上完课后从很远地方赶来的兄弟。我们在相聚吃饭时,我给陈代勋副校长分别介绍了这些赶来相聚的兄弟们。陈校长听说他们就只为了相聚才从达州各地赶来,也很感动。因为他们不能进会场,就都在会场外。邓老在大会讲话中还特别表扬说,信息部工作做得好,很团结,达州各校的信息员、办公室主任甚至部分副校长都来了,都在会场外等着。只有我不好离开会场,只能在会休息时间和街上去吃饭时相聚。因为我与陈校长要参加会,在分组讨论时,我跟陈校长分开参加,我参加由简阳中学杨勇军校长主持的讨论会,收获很大。2015年在巴中召开信息工作会,我给蒋旭红说恩阳中学的校长是陈校长在武汉挂职时的同学,这次在巴中开会,而恩阳中学又是本次会议承办方之一,蒋旭红就说让陈校长随你一同去好了。通过QQ群,除了聊天,更重要的就是相互借鉴学习,达到共同提高。群里的兄弟姐妹们所有需要,大家有的东西都会很快拿出来交流。有一次,有学校在群上问学校发展规划的样本,我就把我写的学校十一五发展规划挂在群文件上,并把它放在协会官网上供大家参考。其实,那时我也经不在为学校搞这类大材料了,学校只有的这个五年规划,以后有没有就不知道了,也再没有看到有个什么十几规划了。2002年市教育局还是李世庄任教委主任,他要求各中学校的校长与市教育局签订校长任期目标,古校长的“2003—2006校长任期目标”自然是我的任务了。我完成交古校长看后没作任何修改,就直接交到市教育局政工股古正常老师。这个任期目标最后成了全市的一个样本,因为市教育局与各中学校长签订的任期目标,其主体目标内容及框架结构基本与我的这份材料相似。记得李世庄局长还召集全市相关中学校长开会研究任期目标问题,古校长给我说,那是你搞的,你去参加,只听不发表意见就行。我就去了。当时李局长问我,古校长为啥不来,我只有扯了一个谎,说古校长正好参加县上一个重要会议,来不到,叫我来的。那次会上,原来听到的李局长的一些“怪行为”如到某校检查,不听当地校长安排自己行动到处乱转等等传闻间接得到证实。因为这次会上李局长就不点名的骂了一些校长,说他们报上的那些材料中,“什么满意度98%、那项满意度97%、甚至100%”,明显的是作假。说都到这个满意度了,那老师们为啥还有那么多的问题反映上来?骂这些校长“你们做假都做不来”。虽然李局长没有点名,但有几个人当场就不自在了。我知道这不关我们学校的事,因为从2000年我到办公室兼职起,我校上报的各类大小材料都是我写的,我十分清楚。信息部的部长们研究当年信息工作培训主题等相关工作 王小荣摄这几年与协会联系,结识了不少朋友。相聚就是有缘,特别是邓老,非常关心我,这是我永远的记忆,友谊长存。
王小荣,四川宜宾南溪区人,1984年毕业于西南师范学院(今西南大学)物理系,中学高级教师。爱好读书、游山玩水、集邮,收集地名邮戳、各类文史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