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胜程:建党初期邵东籍共产党员的革命活动

建党初期邵东籍共产党员的革命活动
曾胜程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使中国革命进入新的历史时期,开始描绘辉煌的巨幅画卷。邵东有一批革命志士,勇立时代潮头,掀起滚滚巨浪,为党旗争辉,为革命献身,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
参与湖南共产党组织创建的贺民范
1918年,参加过辛亥革命、在很多地方担任过官职的贺民范厌倦宦海生涯,开始研究马克思主义著作,接受新的革命思想和理论。“五四”运动后,贺民范就任长沙船山学社社长,兼船山中学校长和国文教员。他虽然年逾半百,却充满了马列主义新思想和革命激情,被同事和学生们称为“白发青年”,他积极向青年学生宣传马克思主义,推介《新青年》杂志,号召大家为实现社会主义而奋斗。他常在开会时发表激情洋溢的演讲,并喜欢引用“子规夜半犹啼血,不信东风唤不回”之诗句勉励大家,毛泽东也为之鼓掌叫好。
贺民范利用自己的身份、声望和社会影响力开展革命活动和宣传马克思主义,他写了大量文章,发表了许多演说,主张革新社会制度,消灭贫富差距,实现文化日日进步,知识、道德人人平等。他积极赞助毛泽东等人创办长沙文化书社,同意将船山学社部分房屋租借给书社使用,并与匡互生、黄麟(新邵人)等在宝庆城内开设分社,推销马克思主义书籍。他与毛泽东、何叔衡等革命青年发起成立湖南“俄罗斯研究会”,他担任会长。他鼓励和资助罗亦农等四名进步学生到北京参加“工读团”(由于工读团告吹,这些学生转赴上海,成为中共早期的骨干力量),他通过这些学生与中共主要创始人陈独秀取得了联系和保持革命友谊,陈独秀称之为“怪物”。
1920年,贺民范与毛泽东、何叔衡等人在长沙筹建共产主义小组,他成为湖南共产党组织的创始人之一,也成为全国最早的共产党员之一。他将船山中学作为革命据点和集会地,毛泽东等人迁居这里,能够比较安全地进行革命活动。贺民范负责共产主义小组的宣传和组织工作,并通过这一工作帮助和培养进步青年。刘少奇、任弼时、肖劲光等一批青年学生,都是由贺民范介绍参加“俄罗斯研究会”的,以后贺再以“俄罗斯研究会”的名义,介绍到上海共产主义小组创办的外国语补习学校学习。贺民范还是刘少奇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的介绍人。
中国共产党成立后,贺民范支持毛泽东、何叔衡等创办了湖南自修大学,他利用船山学社社址和经费开办自修大学,并首任校长,为湖南早期党组织培养了一大批优秀党员和干部。湖南自修大学是中国共产党成立后第一所研究马克思主义、为党培养干部的新型学校,堪称中共第一所党校,具有非常重要的历史意义。
1924年,已经离开党组织的贺民范回到邵阳从事教育工作,他依然为党作了大量工作。他在邵阳县城发起成立了“三民主义研究会”,组织邵阳进步青年学习研究孙中山的学说和马列主义学说,为邵阳建党作了思想上和组织上的准备。
1926年,他又在邵阳筹建了中国国民党县党部。同年四月,宝庆学生联合会声援“三.一八”惨案,举行群众大会,贺民范担任大会主席。他还支持邵阳农民运动和农会工作。
“马日事变”后,贺民范遭到湖南反动势力通缉,被迫逃往武汉、南京等地。1928年3月,贺民范以“共产党嫌疑犯”在南京被捕,被判刑两年零4个月。1930年出狱后,隐居邵东老家。
湖南早期优秀党员彭粹夫
彭粹夫(1897-1925),邵东周官桥人。湖南早期共产党员。
苏联十月革命胜利后,彭粹夫与毛泽东、蔡和森、何叔衡等在湖南积极传播马克思主义。1921年,他在长沙加入中国共产党。10月,中共湖南支部成立,他是支部成员。同年冬,他受毛泽东、何叔衡派遣,到衡阳省立第三师范任国文教师,以教书为掩护,负责组织联络湘南的学生运动。他到三师后,该校迅速成为湘南学联的核心,进步学生蒋先云、黄静源、贺恕,及三甲工学生夏明翰等在他的教育培养下,成为爱国学生运动的骨干,并先后加入党组织,成长为优秀党员。
自1921年10月开始,毛泽东先后4次来到衡阳宣传马克思主义和指导工作。1922年4月,毛泽东第二次到衡阳,先在三师讲演《社会主义》,听众达千余人;接着又在湘南学联向各界积极分子讲演《马克思生平及其艰苦斗争史》,更是引起空前轰动。这一切,与彭粹夫的组织、宣传、发动工作做得出色是分不开的。
1922年9月14日,湖南《大公报》发表了彭粹夫撰写的《我们为什么主张马克思主义》,文章深刻揭露了旧中国的病根,庄严地宣告:“我们的主张,就是用马克思主义,改造中国”,“中国无产阶级,应该赶快步俄罗斯的后尘,向马克思主义的路上求解决去。”这篇文章在湖南省内外产生广泛的影响,对马列主义在湖南的传播起到了积极作用。
彭粹夫在三师任教期间,大力宣传马列主义和共产主义思想,为党培养了一批优秀人才,在他执教的班级里,就有20多个学生加入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青年团。衡阳反动当局非常痛恨和仇视学生的爱国运动,更是将宣传革命思想的教员视为眼中钉肉中刺,彭粹夫遭到通缉,被迫离开三师,到长沙从事党的宣传工作。
1925年7月,年仅28岁的彭粹夫因积劳成疾,病逝于长沙。彭粹夫作为马克思主义在湖南的最早传播者之一,湖南早期的优秀党员,对革命的贡献铭刻史册。
远赴欧洲寻求革命真理的李林、贺培真
李林(1896-1931),邵东湾泥渡人。中共党员,军事教育家、革命烈士。
贺培真(1896-1990),原名贺果,贺緑汀胞兄。中共早期党员,教育家、民主爱国人士。
1919年10月31日,李林、贺果、李维汉、李富春、张昆弟等青年志士,在毛泽东的帮助下,从上海出发,登上去法国的轮船, 12月抵达巴黎,开始勤工俭学、寻求革命真理之路。
1920年2月,李林与李维汉、李富春等发起成立了工学励进会(后改名为工学世界社),并与留法学生一道参与了许多重要革命活动和斗争。1922年6月,他与陈乔年兄弟、王若飞等加入了周恩来、赵世炎等发起成立的旅欧少年共产党。8月,中国共产党旅欧总支部成立,他被确定为第一批党员发展对象之一。
1924年9月,李林与聂荣臻等27人转赴苏联,在东方大学学习军事,并加入中国共产党。1925年8月,李林与王若飞、聂荣臻、叶挺等人一同从苏联回国。他参加了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在冯玉祥部队人过国民党第三混成旅第一团副团长、旅军事政治学校校长、国民联军第五军政治部主任等职。1926年底,国民联军驻陕总司令部中山军事政治学校创办,李林和邓小平受党的派遣,担任该校的领导工作,邓小平任政治部主任,李林任副校长兼教育长,主持全校的工作。
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李林任职多地,为党做了大量的工作。1930年秋,党中央调李林到闽西苏区彭杨军事学校任教育长,为红军培养了大批优秀军事人才。1931年,李林在第三次反“围剿”战斗中英勇牺牲,时年35岁。
贺培真到法国巴黎后,投身革命洪流。他不仅发起成立了工学励进社,,还是工学世界社通讯社的成员。他参加了蒙达尼“改造中国与世界”的讨论,在这里参加发起向中国驻法公使馆请愿活动,担任接待、护送各地来同学到公使馆的任务。他还和在湖南筹建共产党组织、领导革命的同窗好友毛泽东保持密切联系,相互了解革命形势。毛泽东还将贺培真1920年10月29日在法国哈佛尔史来德机械厂写的《我做工的感想》一文推荐到湖南《大公报》,该报于1921年1月12日发表。1921年9月,贺培真参加了占领里昂中法大学运动。因参加革命活动积极,导致他与蔡和森、陈毅等被里昂地方政府武装押送回国。
1924年秋,贺培真在上海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12月,被党派往苏联莫斯科东方大学学习。1925年8月回国,先后在长沙、安源等地开展地下工作。
1926年春节,贺培真回到家乡,和其他共产党人在邵阳组建了第一个国民党支部,并协助罗卓云组建了中共地下党支部,介绍多名进步教师入党。同年3月,他到长沙参加北伐战争。大革命失败后,他参加广州起义,走上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1930年,因反对“立三路线”而受到迫害,被迫脱离党组织。
李大钊的得力助手谢伯俞
谢伯俞(1905-1927),邵东黑田铺人。北京师范大学学生,共产党员,李大钊的得力助手。
1921年8月,以优异成绩考入长沙岳云中学的谢伯俞开始接受革命思想,被推选为省学生联合会负责人之一。1924年7月,谢伯俞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入北京师大理预科学习。他进入北师大不久,就受到在北大任教的中共主要创始人和领导人之一的李大钊的主意。在李大钊的培养和教育下,就在入学的下半年,他就被吸收加入党组织,秘密从事革命活动。
1926年,谢伯俞又考入北师大数学系本科。他始终站在反对帝国主义武装威胁,反对军阀政府卖国和镇压群众的斗争最前线。他组织救援“三一八”惨案中受伤人员,派代表参加在惨案中牺牲的烈士追悼会。他先后担任中共北师大支部书记,调到苏联大使馆协助李大钊等人工作,被派往武汉从事农民运动。
1927年4月6日,重返北京协助李大钊工作的谢伯俞与李大钊等20名共产党员被奉系军阀张作霖派人逮捕。面对敌人的酷刑审讯,谢伯俞等人坚贞不屈,表现了共产党员的无限忠诚和崇高气节。4月28日,谢伯俞和李大钊等人在北平西郊处以绞刑,他英勇牺牲,年仅22岁。
牺牲于“团山惨案”的邵东籍共产党员
大革命时期,在外地入党的邵阳籍共产党员回到家乡,开展革命工作,发展党员,工人运动、农会运动、学联运动蓬勃发展,宝庆地区革命形势一片大好。1927年,蒋介石、汪精卫先后叛变革命,向共产党人挥起屠刀,白色恐怖笼罩全国。1927年5月21日,长沙发生了“马日事变”,23日,省农协会秘书长柳直荀从湘潭发来电报,要求宝庆召集农民武装赴长沙平叛。24日,地委书记彭钟泽在沙井头召开紧急会议,决定由农运骨干刘惊涛、雷毅安、邬建农、李柏青等去宝庆东乡(今邵东)召集农民武装,直赴长沙戡乱。25日,刘惊涛等去团山集结农民军援助长沙。此时,曾外逃汉口的东乡反动投资“太平王”尹伊仲回到长沙,他暗地遥控,指使爪牙尹泽林联合太一乡土豪劣绅多人,秘密策划,于5月29日晚,策动叛军,包围农军骨干住房,用枪射击,刘惊涛、雷毅安、邬建农、李柏青、李畴、吴伯屏、石霜坚、肖金城等8名共产党员、农运骨干同时遇难,史称“团山惨案”。其中刘惊涛、石霜坚、李畴、肖金城等均为邵东籍革命烈士。另外三名邵东籍共产党员刘寿林、李翰仪、李翕如因团山惨案受到牵连,后来牺牲。
刘惊涛(1903-1927),邵东黄陂桥人。刘惊涛1926年春节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任中共宝庆地区军运委员、宝庆县农协副委员长、湖南省农协第一次代表大会主席团成员,1927年,领导了农民运动。
石霜坚(1891-1927),邵东魏家桥人。1926年,石霜坚加入中国共产党,并担任县农运特派员。
李畴(1900-1927),邵东高楼乡人。1926年冬参加宝庆农运训练班学习,并加入中国共产党。担任宝庆农运特派员。1927年3月,到团山太一乡开展农民运动。
肖金城(1908-1927),邵东黑田铺人。1926年冬参加农民运动,担任当地农协负责人,并入党。牺牲时年仅19岁。
刘寿林(1877-1927),邵东团山人。1926年,他参加农民运动并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担任太一乡农协执行委员、太一区一、八甲联合农民协会负责人,领导农民打土豪、开仓济贫。团山惨案发生后,他率领农军与反动势力作拼死斗争。1927年9月11日,不幸被俘,第二天被杀害于团山。
李翰仪(1896-1927),邵东崇山铺人。1926年东,在家乡光裕小学担任教导主任的李翰仪加入党组织。同年11月,任中共团山支部书记,12月,又当选为太一区农协执行委员。团山惨案后,仍奔赴各地发动组织农民武装,坚持与敌人斗争。1927年8月13日,被反动派杀害于团山,时年31岁。
李翕如(1896-1927),邵东崇山铺人。1924年投入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学校,后回家从事农民运动。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12月,当选为太一区农民协会主席,接管了团防局武装,将其改变为农民自卫军。团山惨案发生后,他隐蔽他乡。同年8月12日回家,第二天被国民党反动派杀害。

【作者简介】曾胜程,邵阳县人。中国民主促进会会员,中国楹联学会会员,湖南省诗词协会会员,世界汉诗协会邵阳分会副会长,邵阳市诗词协会、楹联学会常务理事,邵阳市政协文史研究员。著有《联话中华五千年》、《邵阳儿女抗日风云录》,主编《邵阳文库·蔡锷集》、《名人眼中的蔡锷》、《蔡锷诗文集》。
感恩作者授权 绿 汀 文 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