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就够了

01

这一次演说家的主题是春雨,让孩子们描述自己看到的春雨,也可以说说在春雨中发生了哪些故事。

但是,今天我不谈演讲了,想来谈谈自己一直以来的一个想法。

这个想法我在之前的文章也是多次提及,这个想法更是支撑我做着现在看起来可能没有多大用的很多活动,比如我们的小小演说家、家庭作业100场、数学周末视频作业等等。

照例还是要兜圈子的。先讲两件事情,以作引子。

02

第一个引子,是前段时间沸沸扬扬的于欢案。案情就不在重复了,因为每做一次重复,都会恶心一次,更会愤怒一次。

在于欢案中,有一个至关重要的细节,这个细节也是直接导致于欢拔刀怒向辱母者,这细节就是警察已经到来,但是说了一句“讨债可以,不要动手”。在当时的情况来看,警察就是于欢的救星,出现哪怕一个警察,对于于欢来说就是看到了全世界的警察,此时于欢看到的不是一个警察而是一个警察群体。

我们当然知道这些警察并不能代表全世界的警察,警察也有好的,正如每当一个老师有不当行为的时候,很多人是把整个教师群体来骂的。

于欢看到的那些警察对他的伤害是百分之百的。可能在这些警察眼中,于欢等被追债的只是千千万万个被追债中的其中之一,不足为奇。

有的时候一个(一些)是可以代表很多的。

03

看待角度的不同,产生的影响会是致命得相反。在无助的于欢眼中,这些救不了他的警察,可能会是全部的警察,难保以后无论怎么,于欢对于警察群体至少是没有好感的。而在这些到达现场的警察看来,你于欢只是之一。

一个可能不自觉的行为对他人会产生莫大的影响。

04

再说一个引子,是关于我自己的。记得初一暑假的时候,当时的语文老师布置了这样作业:找一本古典名著,然后摘录好词好句。我找来了《水浒传》,然后开始摘录,那是真的摘录,每一章都是仔仔细细摘录,暑假过半,一本笔记本满了,再换一本。后来又是换了好几本。到了开学,发现语文老师不再教我们,而这个消息很多同学在暑假就知道了,那些同学就没做读书笔记。差不多只有我们几个不知道的同学做了读书笔记。虽然当时觉得好亏啊,别人不做读书笔记,痛快地完了一个暑假,自己确实苦逼地每天抄书。

但是同样变化角度来看。从全部作业上交量来看,我们只是其中几个。这个完成量实在是不敢恭维。但是具体到个人。完成这件事情,确实对自己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于我来说,从暑假开始,我养成了做读书笔记的习惯,到现在为止都是如此。

我们知道对于阅读来说,读书笔记实在太重要了。而这个重要的事情,我在一次不经意的作业中获得。

05

现在自己做了老师,也越来越发现,自己或许只是布置一个作业、一个活动。每次检查时,我也只是看到一个统计数据。但是具体到某一个孩子来说,影响却是百分之一百的。

我们来看这张照片:

妈妈看到自己的孩子在写演说家的稿子,修修改改,十分认真,这已然不是在完成一次作业。而是在完成了一次创作。更加不可替代的是妈妈与孩子一次度过了这样一次创作时光,特别美好。

我们再来看这两张,从字里行间就可以感受到妈妈的那种喜悦心情。

所以,我也更加坚定这样一种想法,一个就够了,真的一个就够了,一次活动、一个行为在每一个孩子身上的化学反应肯定存在,而且可能大有不同。

做演说家活动,一直关注上台人数,不曾想到那一个个上台的孩子中,总会有那么一两个孩子因为上台说了一句话,对今后产生的生活产生了影响。

发动自己班级的家长一起完成家庭作业100场,总会让某一个家庭的某一个孩子孩子掌握哪怕一种家务技能。

于群体来说,一些事情只是一堆数据,而于个体来说,总有更多可能。

06

本次演说家主持人杨悦悦,摄像沈禹墨。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