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长期有效的学术请帖 ——《宗子维城》中文版面世

从本书的英文和日文版同时出版之日算起,至今年过已近一旬;距韩文译本的出版也已近五载。然而经过漫长的等待之后,其中文译本终于准备付梓了。但跟之前的诸版本相比,现在只能说,中文译本在许多方面都显得更加过时,因为自打2006年本书出版之后,新的考古发现和对过去资料的研究层出不穷,二手资料的篇幅也因此大大增加了。然而就像在韩文译本的序言里讲的那样,将书中内容进行更新显然不现实;任何更新的打算从一开始就注定徒劳无功,而且只能是进一步延迟该译本的出版。因此,除了对书中的小错略作订正,除了将书目中六七篇原来标为“待刊”的参考作品改成已刊,中文译本基本上保留了拙著2006年英文版的样子。

诚然,书中许多论证的细微之处很值得进一步商榷;为进一步阐明书中探讨的问题,也应该进行更多的个案研究。我自己就已经对书中提及的某些问题进行过进一步的研究;比如说我对春秋中期礼制重构(见本书第八章)以及对九世纪以后某些大墓里出现的微型仿古复制器皿等问题(见本书第七章)的研究,就是其中的例子。而且,可喜的是,由于近年来的数字化革命,我最新的这些文章以及本书书目中提及的我的大多数作品,都可以很容易地在academia.edu网站上找到,只要用我的名字检索就行了。当然,将来,我也有可能发表更多与此相关的作品;而眼下的这本书——显然并不完美——可被视为一张长期有效的请帖邀请大家也来做同样的事。

尽管如此,总起来说,我相信本书的主要论点仍有其存在价值: 书中提出的问题至今仍旧没有得到完全解答,而且我的刍议——尽管有时候带有猜测成分——或许对建构中国青铜时代晚期考古研究的议题仍能有所裨益。我之所以这么说,并不是因为我觉得自己的观点一定正确;其实,书中的这些观点主要是为激发读者对相关问题的思考才提出的。因此如果有读者在很多地方不赞同我的观点,我并不会觉得奇怪;这反而是很自然的,尤其当考虑到该书的很多读者比我更熟悉书中所使用的材料时,就更是如此。因此我希望,即使我的观点会引出强烈的反对意见,本书内容仍能激发读者去反思——或者说,更重要的,去重构——他们从前的论证和观点,并由此得出更好的结论。

从这一点来说,我得承认,我本人在很多时候就对自己最钦佩的、受影响最大的学者的不少学术观点持反对意见。比如说,虽然我将此书献给已故的俞伟超先生,但细心的读者不难发现,在书中几乎所有提到俞先生著作的地方,我都提出了不同的看法——或者是因为俞先生的观点已被后来的发现所取代,或者是因为我对其理论假设持有异议。然而我从过去到现在都深受俞先生学术著作的启发和影响,它们所体现出来的仍旧是为期不长的中国现代考古史上最具前瞻性、最富有智慧的宝贵思想。在我看来——我相信俞先生也会同意——真正重要的不是将那些思想提升到不变的教条地位,而是要通过持续的批评和不断的修改把它们变成活的思想,即便这样做必然导致扬弃它们最初发表时的样子也在所不惜。因此,尽管我在书中对其他学者的观点有所批评,但有一点可以肯定,我的所有的批评都是本着学术尊重的精神以及深深的敬意而发。

因为该书的研究对象是中国,而且建立在成千上万的中国学者刻苦研究的基础之上,将其译成中文原本无需过多的解释。但有一点须向读者作出说明,即我在写作本书的过程中,并没有把中文读者想象成该书的接受群体;恰恰相反,向中国以外的读者介绍我研究领域里的最为重要的、最令人振奋的学术成果,一向是我作为一个西方汉学家的根本使命。因为那些读者无法阅读中文学术研究,甚至对最基本的中国历史文化都根本不了解——或者即使了解也仅仅是一知半解——所以本书不得不对很多中国读者都已烂熟的东西也还作了解说。尽管如此,在中文译本中将这些解说摘出去也不合适;把它们保留在这里或许可以提醒读者:就原本主旨而言,本书跟中国学者的专著相比多少有些不同。

当然,本书首先是一本西方汉学著作。因此,参考书目中也就难免会存在大量研究早期中国的西方学术作品;尽管有时候所引用的作品并非上乘,但这样便于西方读者针对某些具体问题做进一步的检索。中文读者对书目的需求可能会有不同,但我坚信,只要有,中文读者一定会找到与西方作品对等的甚至更好的中文数据。同时,有些中文读者或许也会发现,熟悉一下西方以及日本学者的著作不无益处。但无论如何,大量的非中文参考书目与更多的中文参考书目同时并存,也在提醒读者本书乃是中西结合的思想框架下的产物。张瀚墨 译)

(本文选自该书序言,有删节)

《宗子维城——从考古材料的角度看公元前1000至前250年的中国社会》

上海古籍出版社2017年6月出版

(0)

相关推荐

  • Black Coffee Club|No5.天啊,追上那只兔子!

    本俱乐部为邀请制,每期共读开始之前,由俱乐部会员邀请加入.共读书目由会员推荐,主持人轮流坐庄.目前黑咖啡俱乐部成员包括:资深童书编辑.阅读推广人.童书翻译.爱好者.老师及心理学者等,旨在通过脑力激荡及 ...

  • 邓铁涛说张子和《儒门事亲》

    <儒门事亲>是金代张从正编撰中医著作,共十五卷,成书于1228年.秉承张氏"唯儒者能明其理,而事亲者当知医"之思想,故命名为<儒门事亲>.书中前三卷为张从正 ...

  • 2021年8月中华读书报月度好书榜(20种)

    长按二维码订阅<中华读书报> 中华读书报月度好书榜始于2006年.2月至12月每月中旬,我们都将为读者奉上由编辑部遴选的一份书单.我们选书的标准兼顾人文性.思想性.独创性.品质和趣味,重点 ...

  • 我喜欢的那些外国文学名著译本

    菲茨杰拉德 尤瑟纳尔 马尔克斯 ***************************** 我喜欢的那些外国文学名著译本 ************************* 我现在读书越发有了一根筋的 ...

  • 「观点」史学的发展需要健康的书评

    本文原载于<近代史研究>1999年01期,第1-7页. ◉ 优秀书评可以给读者指点迷津,可以给学者继续深入研究提供指导性意见,还可以揭露学术幌子下的假冒伪劣行为,清洁学术环境. ◉ 哪些书 ...

  • 美国硕士论文怎么写

    对于每一位在美国硕士留学的同学来说,都会接触到很多硕士论文. 这篇文章中,我们着重从以下几点介绍,如何写出一篇的美国大学的硕士论文: Rhetorical strategies (also known ...

  • 书边闲笔 [8]

    书边闲笔 [8] ~~~~~~~~~~~~~~~~~~~~ "月经带票" 张贤亮最近在<南方周末>(2013年7月25日)副刊发表长篇文章<雪夜孤灯读奇书> ...

  • 蔡孟翰:有龚鹏程在,听众就在

    开 篇 "龚鹏程门生说"系列第二则,日本千叶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科客座副教授/关西大学法学研究所"帝国"专题研究员蔡孟翰. 力             彑 -❶ ...

  • 《岩波日本史》引进出版,中日历史文化专家联袂翻译

    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所长杨伯江.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初晓波和岩波书店前总编辑马场公彦日前齐聚三联韬奋书店,畅聊日本史,给读者带来不一样的视角和全新的思考. 他们谈的<岩波日本史>系 ...

  • 一本“三心”牌书——《写作是门手艺》

    这两天入手了一本关于写作的著作<写作是门手艺>,当小说,用了12小时读完.一边读,一边击节赞叹--於我心有戚戚焉! (刘军强著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一本学术著作,可以当做小说读,那该是 ...

  • 翻译需要重新定位,要对翻译有本质的认识

    风暴前的一次环法旅行,见证18世纪图书业众生相来源:文汇报2021-03-07 09:36作者:于京东1778年5月底,伏尔泰逝世.7月2日,卢梭病故.就在这两位启蒙运动最重要也最家喻户晓的先锋旗手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