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通鉴(142)行万里不中道而辍足

(0)

相关推荐

  • 三国历史人物——张昭

    字子布,三国魏彭城人.少时好学,曾从白侯子安学习<左氏春秋>,进而博览群书.擅长隶书.20岁时被举为孝廉,推辞不受.刺史陶谦举他为茂才,仍不受.陶谦认为张昭轻视自己,便将其逮捕入狱.后经友 ...

  • 三国东北王(17):公孙渊居然把魏国打败了

    公孙度,三国时期的东北王(1) 三国东北王(9):偷袭曹操,公孙度一生最大胆的想法 三国东北王(14):公孙渊和孙权斗心,孙权和张昭斗气 三国东北王(15):孙权一生最大的耻辱 三国东北王(16):吴 ...

  • 张昭:诗词里的我是什么形象?

    提及吴国你第一个想起的人物是谁?孙权.孙策.周瑜都有很大概率被提名,此外鲁肃.吕蒙.陆逊等人也不遑多让,本篇来看看诗词里的张昭,共计8首诗词. <孙伯符> 宋 刘克庄 霸略谁堪敌伯符,每开 ...

  • 三国东北王(16):吴国4位宦官,逃出玄菟城,见到高句丽王

    公孙度,三国时期的东北王(1) 三国东北王(9):偷袭曹操,公孙度一生最大胆的想法 三国东北王(13):公孙渊,和孙权眉来眼去,老曹家要打他 三国东北王(14):公孙渊和孙权斗心,孙权和张昭斗气 三国 ...

  • 三国东北王(14):公孙渊和孙权斗心,孙权和张昭斗气

    公孙度,三国时期的东北王(1) 公孙度,三国时期的东北王(2) 公孙度,三国时期的东北王(3) 三国东北王(9):偷袭曹操,公孙度一生最大胆的想法 三国东北王(13):公孙渊,和孙权眉来眼去,老曹家要 ...

  • 短史记233:孙权张昭相爱相杀,那一年他们是这么秀恩爱的

    三国时期,除了魏.蜀.吴之外,辽东尚有一个独立王国,即公孙度父子.董卓专权时,公孙度为辽东太守,目睹中原战乱,于是暗地招兵买马,壮大实力. 公孙度父子相继去世后,其孙公孙渊继立.此时,三国局势逐渐趋于 ...

  • 读通鉴(142)汉军初起刘秀一战成名

    读通鉴(142)汉军初起刘秀一战成名 地皇三年壬午,公元22年 春,正月,九庙成,纳神主.王莽谒见,大驾乘六马,以五采毛为龙文衣,著角,长三尺.又造华盖九重,高八丈一尺,载以四轮车.挽者皆呼" ...

  • 吴军:为什么还要读纸质书?从“读万卷书”到“行万里路”

    一.我们为什么要阅读? 现在是一个电子媒体高度发达的时代,尤其内容展示的方式上是非常丰富的.在这种情况下,人真正用来读文字的时间相对是减少的.如今,很多人慢慢都不读诸如报纸.杂志.书籍等纸质媒体了. ...

  • 读通鉴(251)没有同一利益就没有同一认知

    读通鉴(251)没有同一利益就没有同一认知 嘉平二年庚午,公元250年 夏,五月,以征西将军郭淮为车骑将军. 当初,会稽人潘夫人有宠于吴主,生少子孙亮,吴主有偏爱.全公主既与太子孙和有矛盾,想要预先自 ...

  • 读通鉴(250)高平陵之变

    读通鉴(250)高平陵之变 嘉平元年己巳,公元249年 春,正月,甲午,皇帝谒高平陵,大将军曹爽与弟弟中领军曹羲.武卫将军曹训.散骑常侍曹彦皆跟从前往.太傅司马懿以皇太后令,闭诸城门,勒兵据武库,授兵 ...

  • 读通鉴(252)曹操以力胜而得天下,司马懿以治胜而得民心

    读通鉴(252)曹操以力胜而得天下,司马懿以治胜而得民心 嘉平三年辛未,公元251年 春,正月,王基.州泰攻击吴兵,皆攻破,降者数千口. 三月,任命尚书令司马孚为司空. 夏,四月,甲申,任命王昶为征南 ...

  • 读通鉴(249)治世以大德不以小惠

    读通鉴(249)治世以大德不以小惠 正始七年丙寅,公元246年 春,二月,吴国车骑将军朱然进击柤中,杀略数千人而去. 幽州刺史毌丘俭因为高句骊王位宫数次侵叛,督诸军征讨:位宫败走,毌丘俭于是屠丸都,斩 ...

  • 读通鉴(253)三个国家的权臣性价比

    读通鉴(253)三个国家的权臣比对 嘉平五年癸酉,公元253年 春,正月,朔,蜀汉大将军费祎与诸将大会于汉寿,郭修在坐:费祎欢饮沉醉,郭修起身而刺杀费祎,刺杀成功.(这个人准备刺杀刘禅的.) 费祎生性 ...

  • 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行万里路不如阅人无数:如何学透人情世故

    宁夏布商何生,容貌俊美,家财万贯,为人十分豪爽,但是,就是不喜欢留恋烟花之地.他喜欢养母猪,把十几头母猪养得极肥,洗得十分干净整洁,然后关起门来行事.猪见到他也十分亲热.布商以为别人不知道,不料被仆人 ...

  • 读通鉴(248)博弈的平衡点

    读通鉴(248)末大必折,尾大难掉 魏国宗室曹冏上书说:"古代的王者,必建同姓以明亲亲,必树异姓以明贤贤.亲亲之道专用,则其政治败坏得也微弱:贤贤之道偏任,则其敝也劫夺.先圣知道其中道理,故 ...